说话方言与普通话

2011-10-13 13:32 | 作者:剪烛西窗 | 散文吧首发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中国经济已经走进了世界舞台。当今时代,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不仅是各项事业和工作的需要,更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然而现实生活中方言阻碍了普通话的普及与推广,因方言产生误会,甚至闹出许多笑话,更是司空见惯了。

国家之所以要推广普能话,是因为我国是一个多语种、多方言的人口大国,汉语方言种类繁多,56个民族需要有一种人们能听懂的、标准的、科学的、先进的语言作为国语;如果无论在任何场合各地都自行其事,自言自‘话’,难免会影响沟通、交流、协作、团结,难免产生误会而闹出笑话。

曾记得奥运期间流传一则笑话,现在还记忆犹新,说的是两个重庆人到北京观光旅游,由于对北京的地理环境不熟悉,就在公交车上打开地图研究。甲:"我们先杀到天安门,然后再杀到毛主席纪念馆,最后杀到中南海。。。"乙:"要得嘛,我们就按到你说的路线一路杀过切。"(注解:重庆和四川人说的‘杀’是指‘去’的意思)不幸被同车群众举报,下车后即被扭送至公安机关,交代了若干小时情况后才被放出。甲乙两人来到了天安门广场,看着人来人往,两人一时无语……。。。。甲忍不住:"你浪个不开腔(枪)喃?"乙:"你都不开腔我浪个敢开喃?"话音刚落,又被广场群众扭送至公安机关。一周后两人走出了看守所大门,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甲说:"这哈安逸了,包包都遭整空了,哪点去搞点子弹嘛?"……门口的武警冲上来将两人按倒在地。(注解:子弹在重庆和四川方言里是钱的意思)最后,国家公安部发出通知,奥运期间严禁在北京说地方方言!虽则是一则笑话,不由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假如奥运其间,都说自已的语言,不乱套才怪呢。

我不知从那儿听来这么一则真实的故事,具体情节不记得了,大概是在火车上,一对老汉同座一排其是一个是南方老汉,一个是北方大爷,无事便聊了起来,南方大爷说此次是去看看儿媳妇,北大爷怜悯说,这么大岁数了,还两地分居,实在有点难为你了,南方老汉一听目瞪口呆,面红耳赤,心想自已这么大岁数从没做过见不得人的事,白衣无端被人点墨,老大不高兴,气愤地说:你才和媳妇有一腿吧!“啥,北方大爷说,俺媳妇待俺很好,俺俩也没离开过”南方老汉心想老大不正经的,不光彩的事还在这里炫耀,面色难看,拿起自已的行李头也不回坐到另一位置去了,北方大爷也傻了,不知他为何生气,也有点闷闷不乐,其实明白人一看就知道,在南方媳妇是指儿子的妻子,在北方自已的对象叫媳妇,两人因地方语不同闹得不欢而散,方言不利于人的沟通。

如果一个地区只会说本地方语言,那么这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会是什么样子?曾有一个县委书记,他在县级干部会议上作了现场调查,会说普通话的人举手,会场上寥寥无几,不是本地人举手,会场又是寥寥无几,县委记书得出结论,怪不得本地区经济贫穷落后,我找到答案了,没有人走出门,也没有人走进来,语言又有阻隔,本地区的经济又怎能发展。可见地方语言,不利于本地区的经济繁荣。再说我身边也发生一则真人真事笑料,说的也是县级领导,去北京旅游,一行人来到购物场所,××领导想买东西送人,看中了“××腐乳制品”,一是北京土特产吧,二来礼轻仁义重,好象麦哲伦发现了新大陆。高声大叫:小姐,快!给我拿几瓶“猫鱼”。可惜连叫几次服务生都没反映,平时在小国度能呼风唤的××领导沉不住气了,振振有词指责服务生无视他的存在的“恶劣”的态度,此间言语是你来我往,最后引来保安,愉快购物最后导致大伙不欢而散。其实“××腐乳制品”我们这俗称“猫鱼”不知这名是怎么得来的,暂且不作研究了,我想时代在变迁,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学习普通话也是最基本的素质,何况是为官一方的地方父母官呢,说来应觉惭愧。那么本地区的经济的繁荣,又从何谈起呢?

推广普及普通话是各级各类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有利于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国主义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学校是推广普通话的主要阵地,普通话也是教师的职业语言,教师如果在语言传授方面出现误会,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曾记得读书时期发生的事,有个生产队长识字不多,大概是小学肄业,但能说会道,被推为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校长,“队长”变成了“校长”,对他来说只是一字之差,没有实质的改变,队长自有自知之明,课堂是不进去的,平时也只是管管老师的上下班而已。有一天有个教一年级的语文老师突然有事请假,其它教师又都有课,队长没有办法,只好亲自救场,这一救却教出经典笑话来,看到课本生字,其中有二个字“青蛙”他是认得的,因为田间边常见的“青蛙益虫,不准捕杀”。“青蛙”本地叫做“麻拐”,于是队长小心翼翼在黑板上书写两个字,你们认得这是么子字吗?学生自然不知道,于是他慎重其事指着“青”字说这是“麻拐”的麻,指着“蛙”字说这是“麻拐”的拐,并让学生齐读二十遍,顿时教室一片“麻拐”之声,彼此起伏。听到学生朗读声,队长也激情彭拜,又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你们晓得什么是无产阶级吗?学生又是自然不知道,于是他向学生解释道:无产阶级就是“卵都没一筒”意为什么都没有,于是有个学生站起来回答,老师我家有两个无产阶级,一个姐姐,一个妈妈,接着有几个学生抢着回答,我家三个无产阶级,还有一个奶奶,我家一个,我家四个|、、、、学生争先恐后,队长此时也目瞪口呆,摇摇头走出教室,感叹道:“这群孩子也太难教了”。虽则“校长”是时代造就的‘次产品’,曾给那个时代带来了伤痕,但也给我们教师带来的反思,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不懂普通话的学生将来怎么能适应社会,怎么走出家门,又怎么能扛起建设祖的重任呢?

网络中曾看到这样一则笑话,说是一位山东籍的语文老师,为学生朗读一首题为《卧》据说是陆游的一首诗,要求学生听写出来

语文老师朗读如下有位学生听写如下

暗梅幽闻花,俺没有文化

卧枝伤恨底,俺智商很低

遥闻卧似水,要问我是谁

易透达春绿。一头大蠢驴

岸似绿,俺是驴

岸似透绿,俺是头驴

岸似透黛绿俺是头呆驴

不知陆游有没有写过这首诗,也不知真的有没有这样一位老师,我想醉翁之意不言而喻了,教师的方言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说白一点误人子弟。课场上的方言并没有要求销声匿迹,偶尔客串一下,活跃课堂气氛,增添生活的情趣,也未尝不可,然而一味采用方言教学,就会变成上文中的那一头“蠢驴”,东南西北辨不清方向,还谈什么惯彻落实“三个面向”战略方针,而今教师普通话资格考核证照常拿了,方言课堂仍然照常上了;普通话活动周照常举行了,活动周去了普通话也照常走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天高皇上远吗,一切按部就班,一切又是老调重谈。中国人走‘形式’源远流长,也怪不得教育工作者的疏忽与大意了。然而毕竟方言不利于素质教育,不利于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普及推广普通话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走进新课程,任重而道远,教育工作者不得不三思而后行。

在教育教学、公务活动和公共交际中使用普通话,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并非歧视方言,更不是消灭方言,方言只不过是退居二线,这对于方言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发挥增进亲情的作用,在艺术领域中继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是没有丝毫妨碍的,方言在一定环境中自有它的市场。

看过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栏目的的朋友不会忘记一个人,那就是汪涵,风趣幽默主持风格再加上不经意中来一两句方言意外吸引的全国观众眼球,收视率排名全国第一,看来方言的魅力实不可挡,说实话语言里最鲜活的成分还是蕴涵在方言中,无论是情感还文化的传承方面来说,学方言,说方言,懂方言,都是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方言是历史留给每个人的珍贵遗产,是本土文化积累后注入每个人灵魂深处的信息,无论现代文明如何洗礼,乡音的其本信息永远也丢不了的。

生活中有时侯不懂一点方言也会引起尴尬。记得上中学的时侯,有个调皮的同学迟到了,刚好是一个实习老师的课,她不是本地人,老师问学生什么原因迟到了,男生说:“天上落雨,地是节湿的,路是溜滑的”由于语速过快,实习老师蒙了,连问几次不知所云,同时引得教室里哄堂大笑,当老师不知所措时,有个女同学解了围,向老师解释说:天上下雨,地面很湿,路上很滑,而误时了,此时恍然大悟的实习老师才从尴尬解救出来。对外地人来说,“入乡随俗”中的“俗”字,不单单停留在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层面,语言也是组成“俗”字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懂一点方言,也是有必要的,毕竟它蕴育几千年的文化与文明。自有它的优势,古诗中不就有一首诗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诗人在外几十年仍没丢掉家乡的语言,不言而喻浓浓的乡思之情蕴藏在其中。再说当年的“奇志、大兵”一口地道的湘方言迅速串红荧屏,通俗而亲切的乡方言深受观众的青睐,显示出方言保持活跃的生命力。然而当“奇志、大兵”走上中央电视荧屏的时侯,同样一个相声段子。可语言改了不少,原因怕人听不懂。可见方言有一定的优势,但也有一定的地域的局限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