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尽桃花扇底风

2011-10-07 10:15 | 作者:-幼荇 | 散文吧首发

余家老人健在的已不多,老姨为其一。新安镇新河王氏,行二,出身于乡绅之家。余上小学时,她已做了五、六年护士,其夫、公都是医生。医院与余家毗邻,余常去玩,从姨娘那里我每每能得到一盒山楂丸或一瓶止咳糖浆,聊可果腹。姨娘生的俊俏,面白如敷粉,看人目略乜视,愈显妩媚,卖卜者判为剋夫相。男要俏一身皂,女要俏一身素。姨娘除常穿白大褂,平日里也多着素服,清雅如幽兰。姨娘无子,视余若己出,呵护备至。某日,余与两个小伙伴叠罗汉上高墙偷摘邻家丝瓜,忽闻犬吠,受惊仆地,脑袋触石,血流如注。潜至姨娘家,敷以金创药又妥为包扎,方逃过一劫。

未几,遇大饥馑,疏散城市人口。姨夫受人盅惑,主动申请回乡,亲友苦劝不听,遂成行。初时,母亲曾带余下乡探视,姐妹相对泪水长流。余则到处游荡,将全村葵花心扫数摘尽,致葵花籽当年绝收,乡人皆怨,其情汹汹。姨娘挨家道歉赔钱,而见余犹满面风。四年后,文革起,大狱兴,姨夫受诬仰药自尽于乡医院。姨娘披麻戴卧于冷坑,以明守节之志。姨夫遗五女,皆年幼,姨娘不谙稼穑之事,土地撂荒,经济来源断绝,惶惶无计,受尽煎熬。

某日,姨娘赶集至镇上,见耶酥教堂庄严肃穆,乃随信徒入内,得《旧约》一册,默诵之,心忽有所悟,遂皈依基督,平时以诵经为常课。因坐吃山空,生计日窘,亲友虽有所助,亦杯水车薪,拮据依旧。一次进城探亲,见街头有一戏班唱曲,于一旁默吟,发现年轻时所学戏文居然还未忘,出口俱合板眼,心中窃喜,以为从此生活有着落。回村后,以此事商于擅长琴艺的本家二叔科爷。科爷说:“一个年轻寡妇粉墨于大庭广众之中,步曲于丝弦牙板之间,成何体统?”姨娘说:“靠天靠地不如靠己。我一不偷二不抢,自食其力,有何不可?”科爷无奈,只得抛家撇业随姨娘外出,从此叔嫂游艺于江湖。一日至某镇,观者出钱点一曲,姨娘浑然不知,大窘。乃退场默念《旧约》,自祷曰:“主若不让我吃开口饭,今日即返乡;若得垂怜,使我无师自通。”待回场,有如神助,淮海戏文牌子曲,生熟俱能随口唱出。科爷百思不得其解,惊为天人。

姨娘做艺,均为清唱,没有任何行头,手中道具也很简单,只一方罗帕、一柄折扇而已。那柄扇子也无出奇之处,为姑苏产普通纸扇,上绘一折枝桃花,题有唐人罗里咏桃花诗一首:“尽日无人应怅望,有时经更凄凉。旧山山下还如此,回首东风一断肠。”粉本似源自杨龙友为秦淮八艳之一李香君所画的桃花扇。姨娘所唱戏文有两类,一为淮海戏,如《皮秀英四告》,为青衣应工的苦情戏;一为宫调牌子曲,即小曲,属文人雅乐,如《闹五更》,为旦角闺怨戏。因剧情多暗合姨娘凄凉身世,可借古人泪水浇自家胸中块磊,姨娘每次演唱都全身心投入,一柄桃花扇翻飞如蝶舞,风生尘起;几句牌子曲流丽似鹤唳,穿云裂石,观者无不动情。有时也唱《蓝靛花·小寡妇上坟》:“二月里来靠山河,路旁河里有对鹅。公鹅不叫母鹅叫,母鹅一叫泪簌簌。”触景生情,观者未解其中味,姨娘自个己泪流满面,泣不成声。此时,科爷的琴声也戛然而止,黯然神伤。

姨夫走时,余表妹于宅边植榆树一株以为纪念。待到树阴满庭,姨娘也早已苦尽甘来。余从外地返乡后,几经奔走,姨夫冤案终得昭,全家户口俱由农转城。五个表妹也先后成人,有的当乡长,有的当老师,有的当医生。如今姨娘已年近八旬,仍满头青丝,独自住在乡下老家,伴随青灯黄卷,暮鼓晨钟,自得其乐。只要看见余,就会说:“姨妈娘身味。”接着就赞美上帝。我说,你的上帝其实就是你自己。姨娘连称罪过,说,我只是基督面前的一只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