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诗意的芬芳

2011-10-03 08:44 | 作者:楚韵 | 散文吧首发

—《拾一炉心香》阅读散记

1。在一个潇潇的晚,听着外面淅沥的檐雨声,就着鹅黄的白炽灯,翻阅何红梅的新著《拾一炉心香》,跟着作者游走在清雅闲适的诗性小道上,饱览知性女子丰润多彩的精神风景,似乎闻到了一缕温婉悠长的心香,徐徐袅袅,飘飘荡荡,萦萦绕绕,和着春风,浸入心田。

心香,谓心中虔诚,如供佛焚香。“窗舒意蕊,室度心香”(《梁简文帝》),只有对生活对自然对古典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才可打开心窗,催开意识的花蕊,在润泽的心室中,生发出馥郁的诗意。对自然中诸般美好的事物越是虔诚,越是敬畏,就越接近事物的品格、精魂。你幻化它,人化它,它就诗化你,亲近你,进而物我同一,天人合一。我们的女作者面对梅:

雪染枝如玉,凝寒暗溢香。群芳萧瑟偏着装,绰约含幽缕缕浸词章。

绰约多姿的梅花,那份“冰肌玉骨,雪魄寒蕊的性情”,“一缕有心寻香不肯香,却香在无心处的傲然”,在懂它惜它的作者面前,给她以深情的回报,浸润了作者创作的墨行词句。这正是;高标逸韵君已知,“一树梅花一放翁”。人知花,花如人。美妙的正是这份相知相惜,一份喜花怜花的清雅情怀。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拾一炉心香》的作者追求一种古典情韵,听古琴,赏昆曲,读唐诗,品碧茶,在春天的午睡后,在秋夜的清凉中,在天傍晚的荷塘旁,在雪的亭园外,去感悟王维诗禅一体的佳妙,品鉴园林建构中的花漏窗情,体味古典清音中的茶香茶味,收获已逝岁月温馨,“慢拥闲情渡韶华”。

这是个喜欢做的女子,“想自己居住的屋子,悬挂着竹帘,房间里有青瓷、兰草,有诗有词,有书有画,一壶茶,一炉香,几案上横着我最喜欢的古琴,美人耸肩瓶里养着我最喜欢的梅花,心情所至时我可以随心所欲地抚琴、填词、作画。”这种想法其实也不怎么奢侈,除了古琴难觅外,其余的均是普通家庭可以办置的。但营造这种优雅氛围的情致却不是每个普通女人都能具备的。这里,除了主人公的才情、心性,审美观外,我以为最重要的就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澄明与单纯,即对美好情韵的向往,对返璞归真的生活的追求,不世俗,不做作,让真性情自然流露。

大雅者大真。一个人只有葆有童心童趣,“单纯的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才能与自然相亲,与古典同怀,真正优雅起来,高贵起来。如果成天周旋于世俗,算计于营生,以浮华奢靡充当高贵,以感官娱乐掩盖日子的苍白,以时尚做派表演思想的浅薄,终是与真正的雅致无缘。至雅者至诚至真。优雅即自然,即天真,即至纯。至此我记起周国平的一段话:“有两样东西由于与自然相通,因而可以避免时代的疾患,这就是艺术和女人。好的女人如同好的艺术一样,属于永恒的自然,都是非时代的。”

3。《拾一炉心香》一书中满纸氤氲的情愫,有时似淡若无,有时又浓得晕化不开。特别是对往事的追怀的那些篇章,能很好的加深我们对追怀心理的诗性认识。《美丽的人间情分》写一个似乎单相思的男孩幽微、隐秘的心思,故事的结局是“我”出于女性的谨慎心理,用矜持与冷漠回绝了他的热心,男孩从此郁郁寡欢,胆怯躲闪,以致销声匿迹。“我”再回头回味这段交往,“在那年不开心的日子里,倒是那位陌生男孩的关照,无意为那段岁月增添了几分温暖回忆,只是日益变得冷漠世俗的我,过于辜负了这珍贵而美丽的人间情分。”这个故事写出了人与人的追慕与隔膜,写出了俗世生活中的珍贵情分,写出了事后的审视与反省。“将感旧从头记,一瓣心香缕缕铭。”那时候,男孩的执着与无邪是那样的美丽,“我”的矜持与误读是那样令人遗憾,遗憾过后自责与怀念,则更增一层温暖的铭记。追怀往事,铭记当初,那人,那事,那岁月的悠然余韵,就在心湖上泛起层层的涟漪,荡漾成美丽的情愫,成为凡俗生活中的珍藏与蕴藉。人生忆当初,旧梦常新,风雨不蚀,怀念已逝的时光,“实在是人性的一种根深蒂固的表现,那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心理冲力”。“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那过去了的就变成亲切的怀恋,那从前的误解、伤痛,在回忆中就变成“淡淡的甜美,化成深沉的诗”,变成审美享受。这正是:“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读《拾一炉心香》中诸篇回忆散文,能更使我们深刻的认识追怀往事的哲学价值与诗性意义,增强我们对当下生活中的每份感人细节的在意与珍惜。

4。“焚香坐清昼,此心自如如。”拾一炉心香,拾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细碎斑驳中发现无限的禅意,这是作者兰心蕙质所在,是作者忘机悟道后进入的境界。从王维的诗中,透过诗情诗思,体悟其中的禅机禅趣,进而认识到“我们自己和每根树、每根草一样,都是伟大而灵性生命中的很小的一部分”,万象一致,等无差别,“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人情的执着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新境界”。在秋水琴师的一曲《忆故人》中,作者更深刻地体悟到了韦应物的诗:“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还。”那来自心灵深处的清幽、圣洁与禅的境界。在《清心泡茶》里,泡出了禅的清、正、和、雅。在《拾一炉心香》里体味出人生如茶,“也曾绽放,也曾枯萎,浴过风雨云雾”。所有的一切都只有自己感受,自己品味,别人替你品不出来,即如饮水,冷暖自知。作者进而得出,“悟”才是禅的关键,“悟”才显心性与智慧。禅关乎思维方式,关乎生活状态,“关乎每个人的衣食住行,行走坐卧,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正是以禅的精神面对自然花草,面对琴棋书画,面对人情世故,面对油盐酱醋,所以我们的作者才那样从容淡定,那样随情适性,那样富于诗性与优雅,那样古典情长,那样散发出智慧与芬芳……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这梅花该不是作者吧。

评论

  • :学识才华是外衣 性情当与生俱来 先生以为然否?
    回复2013-01-24 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