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南湖

2017-02-26 15:41 | 作者:大伟 | 散文吧首发

山东人“下南湖”,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山东人“闯山西”、“闯关中”、“下南湖”没有“闯关东”的人数多,知名度也不如“闯关东”广为人知,甚至以往史料都没有记载,但是他们却有着不同于“闯关东”的共同特点:如今山东移民后裔大约都在百万人;山东移民聚集居住在村落,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山东村”;山东移民后裔百年来大多都没回过山东老家;世世代代却都讲原来家乡的山东方言;遵循原来家乡的风俗习惯一直不变;饮食习惯,婚丧嫁娶,均保持着山东人的习俗,与本地方言风俗有着天壤之别,一般不与本地人通婚;本地人评论山东移民后裔得描述是:忠厚直爽,外粗内秀,讲义气,有文化,有思想,言行一致,能闯能干,乡土意识重,地域自豪感强,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远远领先于本地人,百年来一直以山东人自居,且在当地都有着卓越良好的口碑。 我的同学李波由沂蒙山区的山东省临朐县到来安县送过养殖的鸭苗,对当地山东移民后裔的民风淳朴也是深有感触,并且相约,将来有机会再到来安县进一步同山东移民后裔加强交流,促进两地经济、文化发展。

与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来安县作协主席魏来安老师(左一),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长篇历史巨著《郭嵩焘》的作者崔通宝老师(右一)合影

与八十一岁的山东移民后裔老人贺方太(右)(沂水县马站人)

知名作家、山东移民后裔张仁忠老师(右)馈赠他的著作《红烛心语》

“下南湖”中的南湖泛指苏皖交界处的洪泽湖、高邮湖等流域的广大地区。安徽省滁州因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名动九州,驰名华,此地是山东移民后裔居住最多的地区,与滁州城相邻、与南京长江大仅距离12公里的来安县,居住在此的山东移民后裔10万人左右,大多来自沂蒙山区及枣庄、泰安等地区。移民迁居的原因,据史料记载,可以上溯到清末,战乱纷起,民不聊生,山东南下移民剧增,以致在来安县东北部山区形成了小规模的“山东村”。太平天国失败,部分山东籍的太平军流落长山,试图依靠长山的山势天险和民众基础和清廷作最后一搏,但最终没能如愿,被清兵一路追杀至山东境内剿灭,“山东村”也受到了牵连毁灭。而在民国16—20年前后的山东移民,这批移民数量最多,也主要是由于战乱、匪乱和山东受天灾人祸闹饥荒迁来。那时战后的来安山区几乎就是无人区,并且地貌山村河流犹如沂蒙山区,在此居住如在家乡的感觉,避免了过多的思乡情,较适合山东逃难人群居住生存。

同山东移民文化旅游研究会会长李德新在知名的“山东村”---罗顶村的德馨居前

同来安的朋友们在知名的“山东村”长山村前合影留念

在来安县的城北郊有个叫长山头的地方,这里山峦起伏景色秀丽,住着约千余户人家,基本都是山东移民后裔,知名商界人士、安徽省诗词协会理事、山东移民文化旅游研究会会长李德新就居住在此,他为人憨厚爽直,山东乡音浓重,据说他的爷爷拖家带口推独轮车从费县用了一个月零三天来到来安县,他姑父来接他大姑回家成亲,单身汉加走也得7至8天;尹宝仓的爷爷用了一个月零七天,这些数字叩击着人的心扉。

从来安的山东移民后裔中走出了共和国的将军、科学家、著名企业家、省级领导、、、、、、地杰人灵的来安,正以其博大仁的胸怀让四方宾客沐浴着“来者皆安”的温馨

【作者简介】王治刚 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 ,笔名致罡,山东省临朐县冶源井头村人,从事营销工作二十多年,业余酷爱读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