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过年(五):归宗闲走

2017-02-20 10:34 | 作者:汪斌 | 散文吧首发

正月初四,天气晴好。借假日之机,小家庭决定到归宗周边探幽。初步路线是:先走羲之洞,再访简寂观。这关联着两个著名的人物,一位是大书法家王羲之,另一位是南天师道道士陆修静。尽管很早就知道这两位同庐山相关,与家乡山水甚密,虽有过游走的想法,却未曾寻踪,借口是忙,实则是意愿不强。因两处均未开发,只知大致方位,便向曾在该地工作过的同学电话咨询详细路径。沟通之后,他还向我推荐到正在建设中的归宗人文街区逛逛。

按照同学告知的路线,辅助咨询路人,一家子来到了山脚一处防火点。前面还有路,但崎岖不平。不敢冒然前进。于是便找空地泊车。下车探看防火点,想进一步问清探访羲之洞的路。门开着却空无一人,门口一小桌子放着一小本子。正欲离开,停在门前的一辆白色小汽车下来一位年轻姑娘,手戴红色袖章。她开口问道:“是要上山游玩吧?”

过年好!上羲之洞是从这里走吗?”在得到肯定答复之后,她请我在小本子上进行登记,我想是为了防火安全,便欣然从之。便开始徒步登山之旅。前行几十米,但听到了潺潺的泉水声,迅速来到水边,用手触感水之冰清玉洁。视野很开阔,远处的山峰清晰可见。上山的路明显是修整过的,有的还很平整,有些则被水冲刷形成了凹槽。和着泉鸣,伴着笑声,前后仅遇上4名下山的游客,我们很快就到了玉帘泉下。只见白练飞垂,引风生雾。瀑下碧绿一潭池水,清澈见底,忍不住双手撩水嬉戏,也顾不得水寒刺骨。心想这不应该是书圣的洗墨池吧?飞瀑、碧水、绝壁,让一家子左顾右盼,应接不暇,多角度、多方位拍摄取景,一些没有明显标识的摩崖石刻慢慢地印入了眼帘,有些风化得很厉害,需要定眼仔细辨认,便逐字读了起来取乐。但心中牵挂渐浓,”鹅”字在哪里?羲之洞在哪里,难道是刚从巨石旁猫身来到瀑布底处的小石洞?不像呀,不至于吧!明明写着“龙门”字样,大书法家王羲之埋头练字处应该称之为石屋,不由得左右打量。

于是绕碧潭旁的巨石走了一周,再向下行,近20米处,见一石洞,心中一喜,应该是找到了目的地。洞口仅容一人穿过,一家子依次下行。进得洞内,豁然开朗,10多米的空间,内有明显的石凳、石桌,未经雕饰,浑然天成,前处有更明亮的洞口,明晃晃地流着哗哗的泉水。及洞口,寻水流处探望,泉水飞泻向下,有一狭长的深潭,激流触及,白色水花四溅,声响如雷。我坐定在洞口的石凳上,再次环视这个石洞,用心倾听水声,似乎在寻找千年的回响,仿佛石桌旁有书圣挥毫泼墨的幻影。定眼再看,妻也在四外打量,又将眼光投向了小孩,时而撩水向洞外挥洒,时而拾小石子击向洞下的深潭,不时地发出“哇哇”的声响,不知是泉水冰得直叫,还是兴奋之叹,兴许兼而有之。享受之余,还是忘不了拍照取景,局部、全景都得取。呆了一阵,就该回头了。我让妻和小孩先行出去,自己留下来再拍了几张照片,便又静坐了一阵,以至小孩在上面等得不耐烦了。

下到停车处,回转车头正要驶出这片开阔处,忽见一片约1米高的树木。说实话,我不认识这是什么树,但直觉告诉我,这是一片杏树。中医届家喻户晓的“杏林暖”故事的发源地就在这里:三国时期的吴国名医董奉,医术精湛,济贫善施,为人治病不收财礼。他只要求治好一个轻病患者,种一株杏树;治好一个重病患者,种五株杏树。日久天长,他的房前屋后竟有10万余株杏树,人称“董林杏仙”。后来,每当杏子成熟,董奉就把它换成粮食,赈济穷人,这就是历代传为美谈的杏林佳话。

想起同学建议,便抄小路,准备到一旁仍在修建的归宗人文街区逛逛。路边围墙,披一身深绿,上面还挂满了果子,我快速叫了声“屎鼓漏”(家乡话,即做凉粉的薜荔果)。把一家子的视线全部拉向这片绿,在小孩的要求下,我们摘了几个薜荔果,果蒂立即渗出乳白色的汁来,我知道那粘粘的感觉,缘自小时侯也曾摘取过家中东边池塘畔的这种果子。应小孩的要求把它们剖开观察,一如既往,没有令人兴奋的感观。我们没有急着走向人文街,倒是看见不远处有一片桂花林,欲往。刚拐弯,便见右手边一铁栅栏门,院内鸡鸭成群,一只看门狗双眼定定地盯着我们,我奇怪它怎么没有狂吠。难道它知道我们没有坏心?院内,有一株高大的梅花树,却觅清香不得,或因鸡鸭颤味盖过了。我们所走之地是一条废弃的马路,两边棕榈树挺立,紧接的是造型优美的桂花树,尽头则残垣断壁,估猜是老林场所在地吧。

在废虚俳徊了一阵,便转到人文街。三个竹编花篮挺有特色,但却没那么喜欢,都不愿意手机拍照,倒是走进街内,几株红梅、几幢“草堂”,辅以弯弯池水,相伴萧瑟蒹葭,古樟沧桑,曲径通幽,似有人在画中游之感。虽建筑有“拙墨”、“拙酒”之类的命名,却看不出文化的品位。我估猜这里会有相关书圣、神医或其他名人的印迹,却在意料之外。忽见一群僧人也在游走,便趋步询问:“大师,这里正在兴建归宗寺,在何处?”

“这位就是正在兴建的归宗寺住持”一位僧人指向了另一位。

“您好!归宗寺建好了吗?在哪?”

“正准备开建,土地已平整,就在这边上,由中航(里城有限公司)负责建好”

“哦,以商养庙”

“不,是以庙养商!以归宗寺盛名带动商业的发展”

“呵,现在是以商建庙,回头反哺”我固执地回了句,便走到一旁,避开再直接对话。转向即将重建的归宗寺处。与人文街间,一排高耸、以翠竹为画面的写真挡住了视线。从两幅的间隙中偷瞄,只见一片空空的场地,稍远处,原庐山外国语学校,即原温泉中学的大门孤寂地立着,两棵古樟婆娑――也许这将是今后归宗寺最古老的记忆!而这紧紧相连所谓的人文街,或称之为商业街更为妥帖,我很难想象这里渐渐浸淫的铜臭味与今后梵音如何共生?哦,不,共荣共赢吧!迅速离开这即将成为寺庙的“净土”,又融入到人文街闲走。紧贴梅花觅清香,把玩蒹葭看风向。

接下来,伴着多次的询问,来到了原观口林场办公楼,楼后一平房,分两间分供观音菩萨和东岳观太山菩萨,似寺非寺,是观非观。你可以怀疑,但这里就是现实版的简寂观?!简陋的屋内空无一人,一旁的八仙桌上摆着茶点、暖水瓶和茶碗,很明显,道长或住持外出。我们在周边又逗留了好一阵,沿着直径近50公分的绵延于半山腰中的引水铁管,上上下下地查看,一直在疑问这是干什么?纯粹引水?没必要啊,水会自然下流。最下方有个电站,为此而建?却不能确定。好不容易遇上一人,终得到了确切答案,引水发电。特别想上攀到处于更高处的水库,却因为眼前的电站门紧锁,把登山路阻挡,不得前行,只得作罢回头。

回到县城,已是下午3点多,满足小孩的要求,去吃了些烧烤,又来到县城边仍是干涸的鄱阳湖一角――十里湖,再去探访落星墩。重登上面的烂尾亭楼,一层墙壁,明显张贴有孔子、东林寺慧远大和尚、南天师道道士陆修静喷绘画像。让我想到了相关陶渊明、慧远、陆修静,儒释道三家演绎“虎溪三笑”的故事;而今朝闲走地,难道会释商唱双簧?!

2017.2.17 汪斌 微信号:telecom-jj/微信公众号:九江翼起来

评论

  • :顶一下,推荐阅读~
    回复2017-02-20 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