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三游金龙峡

2011-09-28 21:55 | 作者:浪迹秦岭 | 散文吧首发

久违的同学相聚,相约户县爬山,这是我第一次认识金龙峡。老任当领导日久,运动较少,爬了3公里左右,叫苦不迭,在一户农家乐吃了一碗户县软面,匆匆下山,没有尽兴。今,我三游金龙峡,重新感受金龙峡的魅力。

盛夏的早上,太阳散发出逼人的热浪,这个令人窒息的季节,我独自一人,打算进山享受秦岭的清凉、清静。收拾爬山行装,开车顺着西沣公路南行,不知不觉就到了环山路的沣峪口转盘,继续沿着环山路向西行驶,再次造访金龙峡。

金龙峡又名金龙峪,实则曲峪,是秦岭72峪之一,在将军山西侧不远。因传说古有金龙灭水患,(峪口有金龙庙)而得名。又因其峪道多曲折故名曲峪。曲即变化也,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错落有致才显见艺术效果,故事要动听,扣人心弦,就要曲折。此峪冠以“曲”字而意境全出。此次游览恰好诠释了这一“曲”,体验到了“曲”之美。

初入峡口,第一眼就看见“金龙湖”,这是上世纪70年代,在“农业学大寨”的热潮中,近万人会聚在这里开山取石,筑起大坝,蓄积洪水,浇灌万亩农田。湖旁有一空地休闲度假村,取名桃花岛。湖水清澈,微风起皱,山峦起伏,刚毅挺拔,阳刚与阴柔,平整与弯曲,构成了视觉之美。沿湖边小径,悬崖侧壁进入峪口。这里有非常著名的“古栈道”。因入峪口几里许,皆岩石峭壁,古人以石料按卯榫技术,上铺石板或木料,在侧壁上修栈道得以通行。看着古栈道遗迹,我不禁慨叹当年施工之艰辛,行路之艰险。更加理解诗仙李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已是家喻户晓的成语,在秦岭的峪中有许多这样的栈道遗迹存在。

遥想当年进入这里的有樵夫、僧侣、走卒、贩夫,有人迫于生计,有人苦于修行,有人战战兢兢,有人心惊胆寒。如今走过的是我等心情愉悦,脚步轻快,游兴勃勃的游客。

通过了险峻的“古栈道”路段,道路就依山而取,时而左岸时而右岸,均以木或石块相连,有的地方在河中巨石上行。水流一路欢唱着,流向下游。时而平缓,时而激荡。水是柔顺的,他很懂得迂回策略,“以让为德,以曲为伸,迟一步情物自顺”他避开坚硬的巨石,依然畅通无阻。同时他又是柔中带刚的。以“水滴石穿的精神”,在许多的岩石上刻画出痕迹。一些带孩子的游客在河中戏水,小孩子更是“是无忌惮”,尽情玩水,一幅山水人和谐画卷杳然之上。

崎岖小径上行3公里,山左边有一个农家乐,是游客“加油站”。老板拿手的是户县软面、凉粉鱼鱼、秦镇凉皮,还有土鸡蛋野木耳炒,典型的绿色食品。据女主人讲,他们是山下蔡家坡村人,每年、夏、秋三季在山上经营农家乐,菜是山上种的,水是自己从山上引的泉水,每年收入不错,具体有多少老板不愿吐露。陕西人都吃面,我也是如此,每次经过这里,都要吃一碗户县软面。

山路引领继续前行,山路一转,发现山涧已收紧成深峡,对面裸露的山崖上丈许的大字“大峡谷”映入眼帘。深不可测,从谷底到山顶足有几百米,浓密的树木已把峡谷笼罩,只闻水声。沿水而行的峡谷正在修建,爬山者禁止进入,我只能选择左边的山坡小路继续上行。路旁的刺槐树渐渐多了,连片成林,很快来到“槐林氧吧”,这里距峪口5公里。待上到槐树梁上,山风阵阵,阵阵凉意,盛夏炽热荡然无存。在槐林氧吧里,深深吐纳含氧量极其丰富的空气,置换一下胸中污浊之气。这里远离喧闹的都市,没有机器的轰鸣,没有汽车的鸣叫。许多旅游者席地而坐,吃着自带的食品,也有的享受农家乐提供的山野美味。有的三五成群“挖坑”,有的独自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自然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共处,多少烦恼和忧愁,在这里被自然所净化、洗涤,让我们尽情的享受自然吧。

大部分游客至此不再前行。我继续前行,渐渐深入秦岭腹地,虽然还是小径,但较为平坦,一些地方没有路,只能沿河边而行。忽见一片开阔的平地,蒿草半人多高,这里就是大庙遗址。大庙不见踪影,只有一户人家,大门紧锁,人去屋空,据说已经按照政府要求搬到山下村里去了。过了大庙遗址,道路较为好走,在景区尽头,有一大片近千亩竹林,这里距峪口10公里,一般游客很少涉足。有了竹子,就更加有了神韵,山坡上的竹林,为景区平添了更多迷人的魅力。据看护山林的老人讲,这片竹林是六十年代人工栽植,现在已是翠绿成片,在关中山区能难见到。老人有两个儿子,多年前已搬到山下,他一直一个人一年四季守着这片林子,不肯搬走。每年春节或者他到山下小住几日或儿子上山陪她几天。孤独的老人反而说,习惯了,比山下清净。看到孤独老人的身影,我忽然想起了年近八旬的老父亲和老母亲,孤独的生活在农村那间老屋。嘴上常说,你们忙不要回来了,内心深处呼唤着孩子的归来,哪怕吃顿饭。今年我女儿上大学了,这种心情时常伴我。该常回家看看。

落日余晖已斜射竹林,时值下午5点多,各种颜色更加浓重,色彩更加迷人。壮丽的北方山色又增加了竹子的南方的秀美。大山的红艳与赭黄,再配上翠竹的墨绿色。美艳惊人!

2011年8月于古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