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老家过年归来

2017-02-04 18:57 | 作者:江北乔木 | 散文吧首发

离开老家已三十多年了,从部队转入小城居住已整整二十年了,二十年里,我每年都是回老家过年。今年回老家过年住了六天,这在与往年回家相比,并不是最多的。因过年迎来送往、请客、走亲戚的习俗所牵,似有不舍之情,把我从老家拽回了小城。从老家归来,觉得有许多的话要说,无端的情愫涌上心头,又不知从何说起,那我就从回老家开始说起吧。

老家的一个“老”字就感情老了,老鼻子了。老家,那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那是“根”,我们是“叶”,叶落归根的道理似乎谁都懂。老家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倾注着我们的情思,凝聚着我们的眷恋,无论我们身在何方,处在何境,都有一颗归家的心,这是根所系,回老家的路上就要勇往直前。

老家的老屋也是“老”了。老屋的斑驳痕迹雕刻着数不清的年轮,老屋的日渐老去,承载着几多沧桑岁月。老屋那是或父辈或我们日日夜居住的地方。那里伴我们度过了欢乐的童年、憧憬的少年,甚至向往的青年时光,留下了我们童年的印记,少年的想,青年的追求。每每回忆起老屋,有的人还会想起他童年玩过的物件,有的人还会想起他少年爬过的老屋前的树。这是情所牵,时间久了,总想回老家看看老屋,那里寄托着我们无尽的思念

老家的老人也日渐苍老。这些老人,有的称之为爷爷、奶奶,有的称之为父亲母亲。不管称谓如何,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老人,他们是守候在我们这方热土上的尊长。他们倾全力把我们从这里送出去,有的走向了小城,有的走向了大城,有的走向了都市,还有的走向了国外。而到了年节的时候,又迎接着我们一一归来。有的老人倚门而立,有的老人望眼欲穿,有的老人不停地念叨着,有的老人接连着翻动着日历……这是老人的期盼,盼着儿女、孙辈们早日回家,这是所有老人共同的心愿。正如《常回家看看》歌里唱的:“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当初离开老家的有远有近,回家的路就有长有。记得有的人曾抱怨:“回家的路,怎么这么长?”要么是因他归心似箭,才这么说的,从内心里感叹“回家的路漫长”;要么确实是路途遥远、道路艰难,他开始埋怨:“回家的路,怎么这么长?”这其实说的一个是感情的距离,一个是路途的距离,细细品味起来,却大有不同。

还记得有人说过:“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就站在火车站的前面,却没有一张回家的车票。”这是发出“一票难求”的感叹,乡愁已化作了对车票的依恋。好不容易买上了车票的人,也有自己的感慨:“我在这头,亲人在那头,中间连着长长的回家的路。”归家的心情不免让我想起了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的一首诗《乡愁》:“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回家的路不管有多长,都得走,不论有多难,都得越。这是回老家过年的真实写照,也表达了你、我、他的真情所在。有的人庆幸着顺利回了家,有的人想方设法回了家,有的人艰苦跋涉回了家,有的人“排除万难”回了家……尽管个中甘苦心自知,但回家之后心舒畅。

及至到了老家之后,那是亲情相聚,阖家团圆,亲人间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情,这才是人间真情,天伦之乐。大年三十的忙中自有忙中乐,帮老人贴上了喜气的对联,昭示着喜气洋洋;挂上了红红的灯笼,洋溢着红红火火;贴上了福字,挂上了寿字字画,老人就会对着福字、瞅着寿字笑。“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总操心只图个平平安安……”这时的我也喜笑颜开,留下了我对过年回家贴联的美好回忆。

回老家忘不了包饺子,这是我国北方过年的一大特色。每逢腊月三十这天,有时小进年就是腊月二十九日,全家女人们就开始聚拢到一起,忙着包饺子,没事的男人也帮把手,先是在菜板上剁菜、剁肉,再调馅,然后就在房间的宽敞处支放下面板,开始揉面、包饺子了。全家人一边包着大年的饺子,一边拉着家常,说笑间迎接新年的到来,满屋飘荡着迎接新年的温馨,过年的饺子包出了不同的花样,也象征着这一年里百花齐放,大年的饺子是一家人共同的劳动果实,饺子馅里饱蘸着亲情,大年的饺子格外香,飘荡在浓浓的亲情里,洋溢在过年的喜气里。

回老家放鞭炮与城市里还有些许不同,既要在街门外放,还要到坡地的坟茔上祭祖时放,这种习俗由来已久。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古时候有一个叫“年”的怪兽,每到腊月三十这天,便挨门串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结果,有一年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刚好碰到两领个牧童比赛摔牛鞭,“年”忽然听到半空中“啪、啪”的鞭声,吓得仓惶而逃。从此,人们就研究出鞭炮来去除鬼怪,鬼怪都被吓跑了。因为鬼怪被赶跑了,晦气也就被赶跑了,从此以后,过年放鞭炮就为了喜庆。后来,人们又对过年放鞭炮琢磨出许多名堂:有迎送过世的祖宗们回家过年的;有迎接财神来家的;有喜庆吃接年饭的;有祝贺新年到来的。从年三十就开始了,敬财神要争先,放鞭炮要殿后。吃年夜饭的时候,各家各户又开始放鞭炮了,村子里一阵接一阵地响起鞭炮声,接连不断。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又争抢着放鞭炮了,这叫“开门爆竹”,到了初一拜年的时候一看,家家户户门前都堆着一片红色的鞭炮碎片,被称为“满堂红”。

吃年夜饭也是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是合家团聚的意思。这顿年夜饭常常是全年中最丰盛的一次,饭桌上摆满了各种精心准备的菜肴,鸡打头,鱼扫尾,这都是必备的,鸡鱼意味着“机遇”,鱼还象征着“年年有余”。菜备齐了,再配上几瓶好酒,也几乎是一年中最好的酒,就开始吃年夜饭了。这顿年夜饭显得尤为重要,除非远在外地或工作脱不开身的,老人在家望眼欲穿也没办法,一般能争取回家的都争取回家吃顿团圆饭。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开始,一直吃到深夜。一家人欢欢乐乐团团圆圆围坐在一起,品着美酒佳肴,谈天说地,其乐融融,回忆一年来国事、家事、天下事,谈着各个家庭的收获,谋划着新年的打算,盘算着在新的一年如何开个好头,互相表示着对新年的祝福,对老人,祝福身体健康,对年轻人则祝福事业成功,对小孩则祝愿他们健康成长。年的氛围营造得愈浓厚,年的滋味就酝酿得愈醇美,年就过得越有意思,甜甜的,暖暖的,热热闹闹的,充满了浓厚乡情、亲情的味道。“家”的感觉真好,“年”的滋味真浓,这是全家人营造的气氛,总是让人产生出无限美好的遐想。

除夕守岁,也是我国的传统习俗,但起源于何时不太清楚,守岁的意思大概就是守夜祈福。除夕之夜,人们吃完了年夜饭,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满屋里和谐温馨,老幼欢笑,畅叙旧事,交流感情,感叹岁月流逝,体味人生乐趣,寄希望于新的一年。在老家的除夕之夜,有的往往通宵不寐,围炉而坐,真正守岁。有的一直等到新年钟声敲响,在一起叙旧话新,祝贺来年有个良好的开端,一辈一辈都是这么传下来的,给人以奇妙无穷的感觉。

拜年更是我国的传统,尤其在老家拜年更显得隆重,都要登门拜年。男人们天不亮就起床了,穿好了新买的衣服,先给同屋居住的父母拜年,等吃完了新年的饺子,堂兄、堂弟、侄子们集合一大群,就开始给其他亲近的长辈拜年了,要按照辈分及亲近程度,到自己五服之内的其他长辈家中一一拜年,现在时尚同辈的也要同拜,在重复着“过年好”的祝愿话中过了年。

回老家过年,年味很浓,往往很长一段时间都沉浸在过年的氛围里。从老家归来,感触颇深,过年的感受都浸润在字里行间里……

乔显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