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相亲:不反对不支持不参与

2017-01-30 18:32 | 作者:心輕而飛 | 散文吧首发

其实相亲这个词儿一直离我不远不近。

我对相亲的态度是:不反对别人去相亲,不支持相亲这种形式,自己不参与。

身边有不少朋友是通过相亲认识的,不可否认,他们现在的生活过的有好有坏。

第一次接触到相亲这个词儿应该是我本科毕业前一个学期,我的好姐妹冬通过某知名婚恋网站认识了一个远在北京的男人,他们在网上聊得火热,然后有一天冬冬开心地跳到我宿舍门口告诉我她要去北京见好这个网上聊来的男人,相一回亲。当时自己的第一感觉就是哇塞,她怎么这么前卫,竟然通过这种形式认识了想要过一辈子的对象,想想又觉得好恐怖,这种形式靠谱吗?我知道冬冬曾经谈了一个同学,俩人分分合合好几回,最后真分了。分手后她非但没有很难过的样子,反倒乐此不疲地注册各种婚恋网站,让家里妈妈帮忙介绍对象,她的观念是:一毕业就结婚,一结婚就生孩子,绝不拖延。她去北京后我很担心她,因为她偷出了家里的户口簿,带着身份证去的,在此期间我一直问她情况,担心俩人在见面之后就领了证,回来后塞给我一把喜糖,我在毕业前都没缓过神来,这丫头,真的神速啊。在毕业后一年,她带着孩子来南坪找我玩,我看着她的孩子和她一样大眼睛,皮肤白白的,听着她跟我说她和她老公的趣事,欣羡不已。

本科毕业后家里的意思也是要赶紧找对象结婚,令当时的我十分排斥,所以为了远离家中的絮絮叨叨,我选择了再次重返渝城,成为了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本以为远离了他们的唠叨,没想到志愿服务单位的同事一听说我还没对象,比我还操心, 每天在我耳边碎碎念,什么现在的剩女比剩男多啊,有机会就去相亲啊,不要到时候给别人挑之类的话,让我很反感。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对相亲这么排斥,也不肯接受相亲。

我当时天真地认为,从小到大,我一直期待的婚姻,应该是以情为基础,以偶遇为条件,以相知为前提,然后彼此信任和依赖,再执子之手,与子同老。我想过茫茫人海中,要遇见一个自己心仪的他,要等待很多很多的时光,也许到白发苍苍,也等不到那份未知的缘分,但是我愿意,我应该是属于那种对爱情和婚姻充满浪漫想象的人,而这种人,是接受不了相亲这种形式的。我相信一见钟情,但是我不相信别人安排操作下的相亲这种形式能够一见钟情。相亲不过是两个适龄或者大龄青年因为各种各样原因被迫或者自愿为未来那个要称为爱人而见面定终身的形式。

虽然我的父母也是通过相亲在一起的,虽然我也羡慕他们现在恩爱如初、彼此相依的感情,他们都是传统观念很强的人,他们这几十年的婚姻没有轰轰烈烈,没有大起大落,但是却在好好过日子。但于我,确实是接受不了相亲的。二十几岁时父母让我相亲,也许是看到别人家的小孩已经结婚,所以也想自己的女儿嫁出去不要成为别人口中的剩女;也许是看到同龄的朋友已经当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想要有一个小朋友喊自己外公外婆;也许是真心为了我能有一个家,能有一个互相照顾的人,他们是真心为我好,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我乐不乐意,能不能接受。

我一个人过的很好,为何还要与一个素昧平生、毫无感情基础的人去掺和进他的家庭,然后成为生育工具,再吃苦耐劳帮他持家?如果是我心中的他,于千万人海中相遇的他,我们聊得来,我们相知相识,那么我乐意,我会负责,他乐意,他会负责,也接受这样的生活,安安定定过我们想要的日子,一起照顾我们的家人,我们的孩子,但是无法想象相亲来的人,会也愿意接受这样的想法,这样的我。

这些年来,看着周围的朋友们渐渐失去了等待的热情,听从了老人的话,什么时候做什么样的事情,让家里人丁兴旺,慢慢地发来喜帖,一一结婚了,一一有了孩子了,只有我,还在原地等待,等待着也许顺其自然我和那个他就结婚了,等待着我也许就孤独终老了。我习惯了等待的状态,习惯了逃避亲人朋友口中的“不尽道 不对社会负责”,习惯了把他们催婚催生子的苦口婆心当做耳边风。我不用对社会负责,我只对自己负责,只对未来愿意与我携手共度余生的那位先生负责,只对我们的婚姻负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