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边红楼

2017-01-24 18:00 | 作者:阿珍 | 散文吧首发

忽然很想写读后感,这个念头才起,《红楼》那幽远的凄怆猛地就从心底某个角落蹦出脑海,热烈激荡。感绪向来绵薄的我竟是觉得满腹言语,不吐不快……意识到这些,我却竟是不知是喜是忧的。喜的是,作为小任务的完成,这篇小杂文我也算是想到了素材了的;忧的是,我非红学研究者,亦未精深解读过这份厚重的经典,有的,唯只是随意浅涉过几遍而已,如此,我又如何能使这篇论文精美、完备呢?也罢,我只消竭我所能,道出我那真实的所触所感,纵是文笔疏陋,尝试过,亦是未尝不可的吧!

此刻正是十一月的尾声,的旷远萧清早已初见端倪。沐浴着这冬日的暖阳,我却不合时宜地想起了那句“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那许是日才有的景致与心境的吧!人都说“少不看红楼”,我却是从小就开始接触它了的,没什么特别的感触,许是比格林童话还要乏味些!直到那个日,一眼扫去,就看到那句“这个妹妹我曾是见过的!”,本是唯美的初见,我却从心底升起一股莽沧,心心念念的竟是凄凉!读到“情切切,意绵绵”这一段,我又忽觉俗尘中这俩人终究是天真的,过于纯粹,过于无奈……这一段也是书中少有的算是宝黛温存的画面了。书中,黛玉是不讨喜的,我亦不喜她,总觉得这个人虽活得雅致,活得清明,却终是不通透。整日悲悲切切,令人见之生烦!但是,我却是懂得的。徐悲鸿说“活着,就要一意孤行!”……这不过是黛玉的被扭曲了的一意孤行罢了。

“树倒猢狲散”,这句话几近是囊括了所有。而今,想起结局,意念中却只有那个萧煞的冬,万物零落,白茫茫的地上只有浅浅两行脚印,在模糊旷远的前方,有个渐行渐远的他……竟真是应了那句“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我总是觉得,宝玉并非是腹中草莽,空有皮囊的,那些路过他浮华韶光的花红柳绿,他真的有在用力珍惜,纵使他想要与之共度似水流年的就只那一个“如花美眷”!但是,那个家族,那个厚重的历史必然只能容他纨绔,如此,才算得正常……

翻开《红楼梦》,人物甚多,只觉得莺莺燕燕,好不热闹。但我最喜欢的,却只有贾探春。探春是个墨染的女子。许是有人比她更灵气,更睿丽,但终是少了我钟的那份探春才独有的英气!“倘使我是个男儿……”,她道出的不只是意难平!我爱探春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她像极王熙凤。我是乐意如贾母般唤她凤丫头的,只因我觉得纵观全书,唯她最是可爱!凤丫头是可爱的,从来没有一个女子,能将自己的欲望表现得如此坦荡。想来,如今的我们和她也算得是年纪相仿的,彼时的她却早已将诺大的家族玩于股掌!女子如宝钗若黛玉湘云类的是好的,杨妃戏彩蝶谁人不叹光华溢彩,颦儿葬花何人又不为之落泪凄伤……但归根结底,终是小女子。就我观來,女子若是添几分如探春如王熙凤般的英气,有所追求,有所仰望,才算得有血有肉!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说到底,这还是个悲剧。我不是一个看书很细致的人,但奇妙的是,我竟然也觉察到高鄂补叙的后四十回是有违作者初衷的,虽然我指不明到底是哪一处观着不甚对劲。后来看刘心武解读《红楼梦》,提出很多遗漏,并解析出很多新颖的点,我才惊艳,不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吗! 我是个俗陋的人,因此,我才不喜黛玉。因为黛玉是和我们不一样的,她似莲,淡雅、精致;却又不似莲,不浓重,不烟火,她有仙气!《红楼梦》后四十回里,黛玉于宝玉成亲之日焚诗稿,然后悲情的离世,带着人间女子才有的怨与念……怎么能如此?黛玉是纤尘不染的,精致到透明的,怎么能如此满是油烟地就退出帷幕? 高鄂写贾府虽几经抄家,该逃的逃,该死的死,却终会兰桂齐芳,东山再起……那说好了的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呢?

虽然很是不成论调,但确实是真实有感,才写下如此言句。经典之所谓经典,或许也正是由于它是被人止不住的喜爱的吧。当所有的过往都成尘,站在一定高度的我们,除了剖析自己喜爱的那份浓烈的古典外,更是应该以史为辙,牵引向更明媚的未来才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