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神女”同游云栖竹径

2016-12-26 08:59 | 作者:散文吧网友 | 散文吧首发

在杭州的几天,去过西湖、灵隐寺,休息了一日,发现云栖竹径可能是个好景点,康熙、乾隆都去过,一查地图,可不近,幸亏还有公交线路,为了美景,去吧。

过了灵隐寺,有上中下三处天竺寺,还有法净禅寺,最古老的是永福寺。那里是寺庙群,周围群山环绕,绿树如盖。一条条山间公路迂回婉转,繁茂的植物遮天蔽日,过了一条长长的隧道,阳光扑面而来,豁然开朗,一笼笼、一畦畦茶树整齐地排列着,山脚下屋舍俨然,小流水,人员往来,好像进入了桃花源。继续往西南五六公里,公路旁边横躺着一块三四米长的大石头, 上书“云栖竹径”,系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人陈云同志所书。南边有几间经年累月的小房,门头也书“云栖竹径”,算是正门吧。

往里走,茂林修竹夹着一条小径,斑驳的光影摇曳着时光的从容,成群的小一起一落地引导着慕名而来的游客;小径旁边的一些小牌子,介绍植物的名称、家族。不远处兀立着一简易牌坊,横跨在路上,上书“云栖”,两旁的门柱上有篆书“万杆绿竹云天景,几条山溪不坠泉”。公路上汽车的喇叭声依稀传来,已经不能打破渐次的清净了。

过了售票处,遮天蔽日的翠竹让人感到凉快了许多,杂兀竞生的竹木中,有一棵特别粗壮高大的树,其树冠如华盖一般,笼罩在其他树木上,庞大的根部牢牢地植入大地,前有一牌,上书“香槐1030年”。有一个小朋友惊叹到:好古老的书呀,树皮都苍老了! 前边有一亭子,并不特别,可是转过亭子,廊檐上的三个字“洗心亭”以及一池浅水让人警醒:人活百年古来稀,树生千年不为奇,功名利禄劳心逐,不如池边一小憩。

洗心亭的水源于山溪,登山之路随溪而上,溪随山势婉转。路与溪时近时远,溪声时而清晰,时而渺茫;才欢快、流畅得如小姑娘的舞蹈,又渺茫得如灵隐寺的钟声,古筝曲《高山流水》或许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作出的吧。

过了“双碑亭”、“五云亭”,溪流向左,山路向右,溪流声逐渐淡去时却又响起美妙悦耳的声音,如《蓝色多瑙河》一般舒缓,缥缈而真切,轻灵而清晰,婉转而美丽。抬头望去,原来是两个妙龄女郎在款款而行,喁喁闲叙,如潺潺流水,如清风入林,如月光洒地。一下子想起在灵隐寺大雄宝殿的廊柱上的对联:心若同流水松风竹色共忘机,身好比闲云月影曦光堪见性。脚步不由得慢了下来,跟随这曼妙的天籁。

在排云亭,她们坐下休息了,我也慢慢地走上亭子,她们的声音更清晰了,如珠落玉盘,如水滴山岩。当有幸目睹了她们玉容的时候,油然而生的是超凡脱俗的静美。

形容女子的美,最有名的词语是沉鱼落雁、闭花羞月,国色天香、一笑倾城,但当我们提起女子“菩萨相”的时候,感到的是端庄的美,是沉静的美,是慈悲宽厚的美,是温暖善良的美,总而言之,感到的是真美,是大美。

杭城的女子,不同于上海女子的风韵,不同于北京女子的格调,她们的容貌到有些像云南女子的天然去雕饰,但一看她们就是杭城女子,是有特色的美的一组,蕴含了杭城特有文化的美。

在公元10~13世纪,佛教在杭城盛行,当时的杭城,真的是一片“梵天佛地”。千年以来,佛教已经融入到杭城人的生活,融入到杭城人的灵魂。杭城人的言谈举止便有了佛的痕迹,这正是“人人皆可成佛”的印证。

世人知道菩萨相的美,没听过菩萨声音的美,如果你听到杭城女子在山间的娓娓曼语,你就知道了菩萨的声音有多美。你就会感到阳光普照大地、花草树木欣欣向荣、山川河流溢彩流光,你就会感到世界真美好

这里到灵隐寺五六公里

传说五彩祥云曾经在这里聚集,后人因此在此建亭,名“五云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