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饥饿疗法”

2016-12-13 16:51 | 作者:晓兵 | 散文吧首发

古人一日两餐,第一顿饭叫朝食,又叫饔。古人按太阳在顶空中的位置标志时间,太阳行至东南角叫隅中,朝食就在隅中之前,那个时刻叫食时。依此推测,大约相当于上午九点左右。

第二顿饭叫哺食,又叫飧。一般是申时(下午四点左右)吃,所以《说文》说:“哺,申时食也。”

这是秦汉以前的事。

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或四餐。并且,三餐开始有了早、中、晚饭的分称。

我想,秦汉以前吃两餐,汉代以后吃三餐,一定与打下粮食的多少、劳动作息时间有关系。

古人讲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就是说,太阳出来了,干活去,干到太阳行至东南角叫隅中,干活的人饿了,自然要吃东西补充体力了。吃完再接着干(古人没有午睡概念的),一直干到下午四点来钟,饿了,开始吃第二餐。吃完第二餐后,基本上是干不了多少事了,收拾收拾回家。回家后天也就黑了,准备睡觉了,自然不需要再吃第三餐了。

汉代以后,生产力先进多了,人们种植的耕地面积多了,农活自然多了,再就是城镇的建设速度加快了,商业繁荣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奏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速度,人们的劳作时间自然加长了。这时候,吃两餐自然是补充不了体内热能的付出,于是就有了一日三餐或四餐。

由此可见,一天吃两餐还是三餐或者四餐,不是一个常量,应该是一个变量。是根据需要来决定的。当然也会与一个家庭的物质条件相关联。物质条件好的家庭,想吃几餐就吃几餐。并且吃饱了,吃好了还可以不劳作,于是,身体就发福了。

古时候,人胖了不叫发胖,叫发福。人胖了不叫胖子,叫有福像,或叫有官像。这种福像,官像,普通百姓家里是不会有的,只有财主家,官家才会有。有这么一句民谚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朝中无尖头宰相,民间无大肚农夫”。这就是说,劳动人民家庭是出不了超重之人的。

可现在,正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样,只有朝中才有的超重之人,也遍及了寻常百姓家。君不见,现在的减肥疗法,减肥机构真是多于过江之鲫,数都数不过来,这是顺时而生呀!因为胖子实在太多了。

人胖了,当然不会是莲脸嫩,水蛇腰了,一定是猪头脸,水桶腰。这对于一个男人来说,丑就丑点,没有什么。但对于一位女性来说,可是不好活的大事。男才女貌嘛。

试想,一位女性,整天显摆着一幅猪头脸,水桶腰,男人(包括超重的男人)看了一定会退避三舍,不可能是趋之若鹜。于是,美的女性们是坚决不允许自己胖起来的,一丁点都不会允许。但是,今天的生活条件实在太好了,生活质量确实太高了,重活,累活,脏活都被机器替代了,女性更是很少有能出汗的活干了。

吃了没有消耗,就全都储藏起来了,变成各种糖类,积累成脂肪,成为猪头脸,水桶腰式的胖子自然是势在必行,对于女性来说,这是非常恐怖的事情。于是就想方设法地守护标准的体型,于是就千方百计地要减去多余成分。但我前面说了,现实是生活条件实在太好了,生活质量确实太高了,重活,累活,脏活都被机器替代了,能出汗的活没得干了。真是到了喝凉水也长膘的时候了。

女性们急了,不管是标准的还是超标准的都在寻找仙方妙药,尤其是一些超标的女性,更是千方百计一门心思地病急乱投医。听说体胖是因为心宽,于是专找与自己过不去的事过不去,想急虑成焦,使自己瘦下去,结果是害得亲朋好友并家人个个不开心。最近有人考古,考出了古人的饥饿减肥法,于是乎“饥饿疗法”一下就红火起来,于是标准的浅尝辄止,超标的干脆不吃不喝,把自己饿得个晕头耷脑。

其实,古人并没有什么“饥饿疗法”。饭都吃不饱,还怎么疗?我只听说过,“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怎么去疗?我敢说,“饥饿疗法”是无益的疗法,只会是越疗身体越差。

要减肥,先要弄清肥胖的原因。引起肥胖的因素很多,简言之就是进食速度快,零食不断,不吃早餐,晚餐不当,吃糖过多,还有就是偏食。一句话就是营养过剩。体内的能量消耗不出去,积攒成蛋白质,进而变脂肪。而要减肥,就是要减掉身上多余的脂肪。但是,在减肥的过程中,先消耗掉的应该是蛋白质,在蛋白质供应不求时,才会消耗脂肪。因此,减肥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也不是一个期行为。什么一天能瘦一斤,瘦下了,寿命也会瘦短的,反常的事不要做,那不是好事。古人吃两餐,是条件所限,不是为了体型。

达标的女性,控制食量是对的,但决不是浅尝辄止。超标的女性,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要有一个合理的计划,照计划去实施,一定会成功的。但决不是什么疗法。

中国有“环肥燕瘦”一说。杨玉环美,是因为她肥胖;赵飞燕美,是因为她苗条。固此,大可不必去刻意追求,控制在一个范围就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