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峰游走

2016-10-06 21:49 | 作者:汪斌 | 散文吧首发

作为土生土长的星子人,对秀峰还是熟悉的。

想算算去过多少回,却数不清了。记忆里,有几次是相对清晰的,是与同学、同事、朋友、家人同游的那几次。第一次去秀峰,是1987年天,近十位同学骑着自行车,从蓼花中学集中出发,走是的经典路线:潄玉亭坐了会儿,定定地看着龙潭,撩了一阵水;拾级而上,朝瀑布奔去,半路上,飘起了花,一路上兴奋不已,感觉没一会儿功夫就蹿到了瀑布下;可惜没有感觉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只有一丝细流,紧贴着岩壁。从此,之于秀峰,李白诗仙记得很清楚,而对于山水,印记并不深刻,那飞舞的雪花,似乎仍在眼前纷纷扬扬。1998年11月,那次记得也算清楚。那时,索道刚开通,可达瀑布源头。女儿才3个月大,我们还是斗胆带她坐了上去,妻担心其害怕,而结果是女儿舒舒服服地睡着了;秋风大处,吊篮晃动有些幅度,妻倒是怕了起来!2012年9月,邮校同学毕业20年周年集会,30多位同学,统一着装,也来到秀峰。此时秀峰变化有些大了,李大诗仙的石雕成了热闹取景点;还有那一本石书,亦是亮点。2015年五一期间,同哥哥一家子,并带上了外甥和外甥女,避开潄玉亭、龙潭,择了一条从右侧新近开辟的直接登瀑布源头的山道,旅途人流很少,只有我们这一大家子说说笑笑,尤其是那帮小孩,身手敏捷,一路小跑,直往前蹿,而大人们,喘着粗气,不停地提醒小孩注意安全。上得瀑布源头,再绕道而下,便到了瀑布下方。此时瀑声雷动,水雾飘逸,好好感受李白诗境。同时还记得那次上下一圈,佩戴的华为B2手环计步数显示为1.2万步。

最想提及的还是今年国庆期间游走的经历。那天下午2点左右,来到了秀峰,与妻商量,先到旁边的万杉寺走走,再回头。万杉寺过往屈指而数,但这次感觉也有所不同。我不信佛,但进得庙宇,也不打妄语。一般状态是静静地走过: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默默无语。一进寺门,便觉比以往清静,一是人少幽静,二是整洁干净。寺壁外墙,通体黄色,似乎刚出新不久,进得天王殿,弥勒佛金身生辉。这时进来一位尼僧,双手合十,道了声“您来了!”并随手从供台上拿了一个桔子递给我们。还真受宠若惊,忙谢个不停。大雄宝殿,更是金碧辉煌!我有些不太明白,应该香火很旺,寺庙得以修缮?而眼前在大殿里也不过4、5人。也许是时间不对吧,中午时分,香客多在休息。不觉感叹起修水黄龙寺来,同为千年古刹,曾经声震天下,如今还处于重建初步阶段。大雄宝殿之后的藏经楼巍峨、禅堂耸立,好生气派,足让黄龙寺羡慕不已。寺院通往左侧墓塔、“龙虎岚庆”石刻的曲径已经硬化;放生池假山上的两亭一塔在规整的长方形池水中显得非常抢眼;砌好的洗衣池,取自庆云峰流下的泉水,通过暗管汨汨地流入池中,池底部排水管亦清澈而见。回转寺内,两棵高大的桂花树盛开,幽香袭人。深吸几口清香,驱车返回秀峰景区。

操一口地道的家乡话与守门人沟通,免费进得景区。赏景为虚,闲走为实。便同妻另辟蹊径,不走寻常路,沿着最右边漫步。这小路是第一次经过,竟然也有景点,名曰七星池,路旁水潭边,还有一块李白《望庐山瀑布》石刻,“飞流”二字有如瀑布倾泻,动感十足,可惜灌木枝叶有所遮拦,留一丝遗憾。

左转上行,转入原秀峰宾馆、党校,当年在此住过一晚,学习过两天,学习的内容已在九宵云外,房子如故,正在着手修缮。一旁的双桂堂用一铁锁把持,谢绝游客,而原礼堂已挂上“开先古寺”喷绘,里面亦有菩萨金身,只在门口处用竹子围了一块1*3米的区域,供信徒敬拜。前边有一大块空地,应该是重建开先寺所用。进得聪明泉方亭,用长柄竹勺弯腰取水,直接钦用,甘甜清爽,不知自己是否会变得聪明一点?!一旁的石壁,黄庭坚所书“聪明泉”三字跃然其上。坦白地说,此前真不知黄大书法家与秀峰有渊源;拾阶而上李璟读书台时,再看碑文,百度一下,方知《七佛偈》亦是他的大作。此前,只知其为修水名人,衷情于天柱山,没想到他与秀峰过往紧密。碑廊之上,便是南唐中主李璟读书台了。这里也到过两三回,没什么感触,今天则有所不同。开先古寺因李璟而名,寓意“开国先兆”,然而其在位19年,南唐政权逐渐衰落,被迫向周称臣,迁都洪州(今南昌),最终抑郁而死。今年5月曾读过其词一首《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但更令我追思的是其六子李煜,即南唐后主,其词所抒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备受后人推崇,摘《虞美人》,再品其伤: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应该感谢历史,没有南唐二主切肤之痛,何来如此词篇!

继续前行,先后来到焚香亭、古墓塔,曲径上的苔藓表明人迹罕至。一路小心地迈步,没遇着一个外人,沿路的蚱蜢倒是跳得甚欢。可能是寂寞久了,突来的人声激发了它们跳远的兴致。随手想抓住一只,却不是那么容易,多次尝试,总在你下手一刹那之前,蹦之大吉,隐入草丛中,似乎还留下一声嘲笑。总算逮到一只,可以明显感知到其后腿的力量和那股不服输劲儿。峰回路转,来到了一处三岔路口,这路应该是去年直接上到黄岩瀑布口之路,向上走了约30米后,选择折回,怕那只伤脚受不了,时间上也来不及。回行50米,便听到了潺潺水声,声音很熟悉,是望瀑亭下青玉峡中的激流。拐向青玉峡的小道就在眼前,三、五分钟便到了水潭边,小心地踩着石块涉过青玉峡,在稍平坦处,与一帮正在耍水的小孩一道,玩起了打水漂游戏。这是小时经常玩的游戏,经验足得很,挑起一块薄薄的石片,探身下腰,用右手大拇指、食指、中指将石片抓实,与水面保持平行,后仰,划个弧圈,手借势一抖,石片飞出,击向水面,迅速弹起2、3米远落下,再弹起,连打了5个水花,很是得意。于是,又在石砾里找石片,重复了四、五次,便上得观景主道,下山朝龙潭方向走去。这一路,游人如织。龙潭中坐皮划艇嬉水者众,一旁的漱玉亭坐满了休息的游客;石刻上,一群群人在低头欣赏,这里是秀峰核心景点,太熟悉不过,没做逗留,继续下行。巨大的石书、潇洒的李白石雕依然很热闹。我们一一避开,选择了一旁的名人碑廊,这是以前不曾关注的,却发现,苏东坡、张九龄、朱熹、晃冲之、王阳明、康有为等等一大批文人与庐山相关,想想,自己真是孤陋寡闻。

出得景区,来停车场取车。在出口处,有人用家乡话喊卖毛栗。遂靠近观看,发现栗子个头较大,便回了句:“这哪是毛栗?毛栗个头有这么大?是板栗吧?”。卖者很是委屈,反复说这是野生毛栗,现在没有个小的了。我还是有些不相信,转身走向了停车场。妻子倒是停了下来,买了一些并吃了起来。回到家中,我也尝了一粒,确实是久违了的焖毛栗味道。小时候妈妈和姐姐每年都会到庐山脚下采摘这野生的毛栗,个头很小,约这次买的一半大小。用蛇皮袋或竹篮将刺球装回家,一家子便欢声笑语地开始将栗子剥出来。方法大概分两种,一种是用鞋底来回拖踩,把毛刺整平,再用手剥出栗子;另一种是戴上厚手套,双手捏住刺球,两手大拇指分别用力,将其掰开,栗子便顶了出来。无论那种方法,指头都会让刺扎上几下,渗点红色出来,但都满不在乎。毛栗吃法有四种,一种是刚剥出来尝鲜――生吃;另两种是正常的吃法,一是和沙子炒着吃;另一种用水焖熟吃,各有特色,味道远胜板栗;最后一种吃法,是因毛栗太多了,将其晒干存着回头吃,这种吃法甜味实足。那时,小学校门口偶有买毛栗的,5分钱可以买两大把。这次,确实是重尝了毛栗味,却只吃了一粒。不是它不好吃,却是因为其个头过大,稀碎了我对毛栗的记忆!

秀峰,肯定还会经常去的,去那里享受清凉,寻找一些故事

20161005汪斌写于九江

评论

  • :顶一下,推荐阅读~
    回复2016-10-17 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