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范儿与烟火味儿

2016-09-24 11:46 | 作者:散文吧网友 | 散文吧首发

文 艺 范 儿 与 烟 火 味儿

本文的题目不是笔者的原创,是笔者在散文吧里看到的。下面要说的内容却是笔者一直想要表述的,是关于文学创作的理念和方法的问题。

/

文学创作和创作者一样,本身就是非常个性化的,没有统一的标准,文学作品也因此五彩斑斓、极具个性。个性的东西不在本文讨论之列,也难以得到结论。但是文学和其它的所有艺术样式一样,一定有其共性。文学好者都是内心丰富、真性情的人,文字本身所具有的美感和文字组合后产生的的奇异效果正好能表情达意、让人着迷。所谓的文艺范儿,首先在形式上一定是优雅和美丽的,其次是透过优雅的外表自然散发出深沉高贵的气质。具体来讲,好的文学作品语言要美,风格独特,能吸引人,能传达自己的情绪和思想感情。这就是共性。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推崇文学要写真感情和真景物,强调在真实性的基础上追求言简意赅、深美闳约,言有尽而意无穷。他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

每个人成长的环境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因此每个人的气质和见识不同。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会出现思想、题材、审美意旨不尽相同。作家是人,作家也是普通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只不过是比普通人更敏感、更善于表达。我们甚至可以这样打比方,就算是神,不管何方神圣,最后在殿堂里接受群众膜拜、香火最旺的,恰恰是最接地气的神——他们会减轻人世间凡人的痛苦,会招财进宝、护佑子孙、完成心愿。烟火味儿说穿了其实就是平凡的生活内容,是写作的题材贴近生活。

/

纵观古今,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姜白石、周邦彦、仓央嘉措、纳兰性德的文字传颂至今,那是国仇家恨、感怀伤时、不忘初心的流露;李清照、张爱玲、三毛,红颜薄命、才高八斗、孤苦一生,留下了许多悲情美的文字。丢开不同的时代背景,他们传达的核心是一致的,是全人类共同的思想感情。因此,从这个角度说,文学是多愁善感的产物,是孤独苦闷的宣泄物,是闲情逸致的附属品,这也是文学之所以曾经兴盛而现在逐渐衰落的原因。

/

让我们不妨把目光放得更开阔一些,从理论和实践结果,看看那些具有突破性的、独树一帜的文学大家所具有的品质。以堪称“古今第一人”的苏轼为例。东坡先生之所以经常被模仿无人能超越,他除了具备前面提到的优秀文学家的个性、共性外,他更在文学语言、题材、意境、审美、思想境界上更胜前人一筹。当然这和他的政治生涯有关,更主要是他的才情使然。就凭他以诗为词、兼具豪放婉约的创作风格,他留下的“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也无晴”、“一蓑烟雨任平生”词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足以傲视群雄。这既是苏轼的文艺范儿,也是他的烟火味儿。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苏东坡一直待在书房里做学问,如果他仕途顺利,他还写得出这些经典吗?想想还真有些后怕呢!

/

在新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至今仍然被广泛阅读、叫得上名头的大作,像《小英雄雨来》、《林海原》、《李志成》、《曾国藩》等等,无不是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广泛的现实意义。和这些大部头比,前文所提到的种种个人情怀,就好像檀烟袅袅、浸染衣襟的心香味儿,那味道让人刻骨铭心、宁愿为情九死一生。而这些鸿篇巨制则是金戈铁马,弥漫着浓浓的硝烟味儿,这味道使人振奋、满溢为家国浴血拼争的豪情。

/

说一个作者既有文艺范儿,又有烟火味儿,就如同说一个女人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如同说一个男人治大国如烹小鲜,评价极高。这就像跨界表演,看上去游刃有余,其实是需要很深的功力来把握分寸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

当然也有很多失败的例子,这些垃圾文学更能给我们以警醒。有的刻意标新立异、故作玄虚、主观说教,这些妄图不朽的文章速朽了;一些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文人被人们无情地唾弃了;太多堆砌辞藻、内容空洞的文字让人望而却步。倒是一些兴之所至、闲情逸致、小情小爱的文字穿越了时光,惊艳千年。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温香软玉、情爱缱绻、孤独苦闷的文字太多也会单调无趣,消沉意志。文学需要更丰富的题材,作家要有更大的担当,努力让文学摆脱目前尴尬的小众状态,吸引群众广泛关注和参与,就像建国初期以及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样。

(文:泊)

2016/9/2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