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

2016-07-18 19:22 | 作者:墓石 | 散文吧首发

每当时间走到一个固定点,总是喜欢,或理应停下匆匆的脚步,放缓因时光轴承带动的高速运转的大脑,借以回眸过去、审视当下和思考未来。然而,越来越发现,尽管生命中随处可捡拾定格自己的这个固定点,但面对这个因人而异的点,我却愈发不知道怎样去表达,怎样去抒发。本想用已惯养的书写方式以一泻千里,可惜,思絮到心沿,却又被一种莫名的力量生硬地禁锢起来。诚如自己的那一份感慨——越是长大,越是不喜欢将自己那份忧虑表露于外,越是将这个固定的点故意延长,甚至最后,连自己也不知道究竟在哪一个点上停驻。至于其中的原因,或是社会车轮的碾压,“别闹,社会的步伐那么快,哪由得你那微弱的‘葬花吟’”;或是自我的刻意为之,“别那么矫情,装久了就自然会装了。”我想,这人世,总应该有一个适合自己的突破口,要不然,究竟如何将曾经的那一点倒置?如何将现在的这一点固定?又如何将未来的那一点搁置在深浅不一的彼岸呢?

对我而言,从前二十多年的生涯来看,这一年是值得镌刻值得思考更值得回忆的一点。当然,死去的日子讲求整体观、注重长时段,也就是要求这一年不应该仅仅视为过去的三百六十五天,而是应该视为整整一年甚至更久的时间里的峰值。可是,到底应该怎样去形容这一年呢?中学时期,写作文、造句子,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总是偏加一些形容词或副词,如暖花开的或Beautiful、斩钉截铁地或certainly,一直以为修饰词的填充会使文章变得华丽而绚烂,从而足以驱使老师笔下一个“优秀”的肯定。但随着文字的越来越多,话题的越来越繁,便越来越不喜欢这种方式的“矫揉造作”。用“他说道”未必就没有“他娓娓而来,说道”有力度有韵味!恰如镌刻在《一块牛排》的印记——简单便是力量。而这一年应当增添哪一个或两个形容词呢?是备考层叠?还是颠沛流离?也许,如同没有一篇文章足以对人盖棺定论一样,这一年注定无法用一两个形容词来概述。只是,当触摸着这一年馈赠或强迫时,隐约地窥探着其中的笑与泪、喜悦与悲伤、深思与叹喟……

【一】

时至今日,自己幸运地也悲哀地保持着学生的身份:幸运的是因为学生的角色使得自己有充分的理由在学校里继续读书、继续积淀、继续保有一个许多同龄人难以借用的逃避借口;悲哀的是处在这个年龄阶段,越来越多的事情已然无法是简单地道一声“学生”所能解决。无法置否,这一年,便是在这种幸运而悲哀的景幕中悄然流逝!

确切地讲,时下的身份应该被称为“研究生”吧!但是,我没有丰沛的底气!一方面,是源自混沌的社会对学校三六九等的等级标准,是名校与非名校的差距;另一方面,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也是因为自己至今依旧在这个专业的外围徘徊。先谈前者吧!任何当下的情节都有过去的影子。先前,脑子里从未有过什么学校的区别,什么985,什么211,什么普通与非普通,如同古语所云,“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亦如书中常常抒发,“不怕起点低,就怕不努力”。也许,正是秉持着这种信念,我方能自信地与南大的振哥一同探讨《第五项修炼》,也曾根据彼得·圣洁的理论画过两条线,长的是他,的是我。那一刻,我说道:“面对一个属于自己的理想,跳过龙门的是接近这个想的长线,而失败的是这条短线,但我始终相信,这只是差距而带来的时间长短的问题。”而一年之后,突然发现,这个“时间”是那么长,这个差距也绝非一年的问题,而是两年、三年甚至更久的问题。这不是说自己没有自信,而是在强调一个事实!一个赤裸裸的差距事实!正如我问振哥,“这一年,在我们眼里的‘名校’中,你究竟有什么收获呢?”他似乎沉思了很久,回道,“资源?视野?其实,我也不知道,只是感觉什么都是新的……”且慢!一个“新”字足以见其收获,足以让我感觉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新在资源,当自己在为查一些未曾录入学校数据库的资料而忧虑万分时,优秀的人早已对此嗤之以鼻;新在视野,当我局限于四面一堵墙时,优秀的人早已开辟了另一个世界;……然而,这一切又都是虚妄,而我并未寻找到产生差距的最根本的原因。猛然间,“学术中国”推送了一篇《非名校大学生,真得没有明天!?》,其中强调“名校与非名校的差距不是收入不同,而是思维方式与做事标准”,是从振哥身上亲眼目睹的“个人精神内核”,也是令人“气愤”而“无奈”的“越能干,越努力;越有钱,越上进”。这一刻,我深刻地感触着,原来某些固执的观念是因为没有别样的人闯入自己的生活,为自己真实地上演一幕生动的景致;而当这样的人或这群人出现在自己的生活时,确实能够给予自己以真实而残酷的现实之激灵。或许,真应了那一句话,“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不是自己努力了而无法实现,而是比自己还要牛逼的人比自己还要努力。”

此外,论及考研,当初自认为选择了一条捷径,如今透过与同龄人的比较,才真切地感受道——原来,真正的捷径向来是那一条貌似最艰难的道路;而选择捷径的结果往往以恶作剧的方式草草收场,耗费的可能不止一年的光景!

行文至此,语调中似乎透露着略微的失望,对自己的失望,对自己无能的失望;但想及后者,“在一个并非正态分布的世界里,看似不可能的事情随时会发生,这正是我们需要学会接受的现实”,从这个角度来看,所有的一切并不应当绝望,“从绝望之山砍下希望之石”。虽然早已厌恶心灵鸡汤似的“号子”,但对某些故事脉络而言,只有相信它,才敢去做,去拼,去实现。对于任何学科,特别是自己的专业,一年的时间太短太短。与世间任何伟大的工程一样,星火燎原、水滴石穿方是王道。忆得,在开学之初,李院长借年初华东师范大学江绪林教授的自戕一事对我们讲道,“对于这位逝去的学者,可谓走得太深;但对我们同学们而言,则是入得太浅。”对此,借用钱理群《深潜十年》的内核,还原成一句范曾的名言——我的每一步前进,都付出了通宵达旦的艰苦劳动和霜晨的冥思苦想。静静地想一想,自己何曾努力过,只是,做出了一个努力的姿态罢了。

还是引用那篇博文的结语结尾吧!“一个二三流大学的学生,能够勇敢以名校学生中档乃至高档水准要求自己,才是恰当的方法,他也一定会从中受益”。

【二】

如果第一部分主题是关于学业,那第二部分主题则是有关亲情,或者说原生态家庭给予自己的铭心刻骨。具体而言,是两个人对我的关心与照顾,是两种人生在自己生命中的映射与扩展。曾想写一篇名为《一个馒头与一首诗》的文章,目的是为了描写两类不同的人和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一个馒头’与‘一首诗’,其实,指代的是两个人,或两类人,更准确地说,这是两种人生:前一种是肩上扛着一摞摞书,在挥汗如雨中,无法卸下自己看得透而别人看不懂的重负;后一种同样在挥汗如雨中,在四处飘荡中,虽偶尔表现着与前一种人生相似的面孔但更多地是那一声声‘以梦为马’的随处可栖”。此刻,不想再用华丽的字眼去描述这两类人,但在那片最亲近的人海中,“一个馒头”指的是二叔,“一首诗”指的是父亲。而对于这两种人,我无法做事实判断,每当稍微偏向某一种时,我都感觉这是对另一种的亵渎;同样也无法做价值判断,因为我没有权利、更没有资格去抉择这两种人生的对与错。其实,难以忘怀的是在疯长的岁月中,这两类人生倒映在我的生命底色,不停地摇曳,不停地摆动。

先写二叔!一直想写他,却又写写停停!特别是学习口述史之后,特别想写自己身边的人和物!在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的背后,实质上反映了这个时代与这个时代羽翼下社会的特色。之所以想写二叔,是因为欣赏他敬佩他甚至崇拜他;之所以写不了,是因为我无法像了解父亲一样写他,而对他的认识,更多的是源自祖父母的叙述和他的一言一行。

永远忘不了年后的那一天!在谈及梦想时候,二叔似笑非笑地说道,“我这辈子的梦想只是一个馒头”。但是,身为国企的他,早已用不着为自己的生计而发愁!何来一个馒头的梦想呢?透过祖父母的讲述,突然感触一个人对童年记忆将不停地闪烁在他今后的人生之中。想来饥肠辘辘的童年给二叔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吧!透过二叔对家庭的担当,又突感这人性的伟大与光辉以及对个人的悲悯与膜拜。这是矛盾的,也是无可奈何的。毕竟,某些剧目,远远无法借语言而企及,因为语言,在他们那里,是世间最脆弱的,也是最无济于事的。

倘若语言无法用以誊写二叔,那父亲的描述则是无法穷尽语言;在父亲身上,想起属于自己一句话,“‘异想天开’的梦加上‘十年磨一剑’的坚持就等于一个‘梦想’的趋近或成功”。于此,不愿过多地去赘述他出过几本书,他的诗在诗歌界的地位,以及他与多少歌手合作。但在此,我想告诉自己,一份乐观的重要性,否则,在机器轰鸣的车间里,一个木讷的人为何总是在休息的空隙中写下几首小诗;一份坚持的重要性,像“十年磨一剑,一剑刺破天”;或许,他依旧坚持着自己刻板的看法——“用精品说话,要穷尽人生”,但“在上帝面前,他是天国中最小最快乐的那个”。

驻足当下,自己常常在虚拟,“如果二叔与父亲的性格结合在一起,那到底是怎样的模样呢?”但是,这种虚拟终究一无是处。自己那忽而乐观,忽而悲观,不是他们的结合,而是像极了迷茫一代的“黑色幽默”。而归根结底,不过是身体里隐藏着一颗脆弱的心灵。白岩松言,“拥有一颗强大的心脏是大学的任务之一”,悲哀如我,尽管自己已毕业一年之久,但那颗强大的心脏仍旧未能修炼达成。霎那,为了燃起心中不甘的烈焰,再一次忍不住重温今年最火的厦大邹振东教授的名言——

在大学,一百个人中,九十九个人都是抬头看天空的人,难得有一个人低头看地下,这个人是出类拔萃的人。一旦毕业出了校门,九十九个人都是低头看地下——一方面竞争非常惨烈,另一方面诱惑特别多,两个巴掌打下来,不用教你,你自然会懂得面对现实——难得有一个人抬头看天空,他不是疯子,就是出类拔萃的人!

【三】

大学的专业是工商管理,而管理的前提是实现自我管理。曾为自己梳理过大学的目标:第一个是读书与思考,这是一个软性的目标,也是至今依旧保持的习惯;第二个是出版一本属于自己的书。虽然四年之后通过香港书号得此契机,而且着实没有任何实用价值,但我相当珍视,因为每当看见《我在青春里徜徉》时,我便可回忆起整个四年和整座校园的莺歌燕舞、草长莺飞;第三个是研究生;但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个目标没有实现,是败于自己,败于自己的怯懦,败于……;第四个,也是至今还未实现的,就是完美地完成自己那一份青春的爱恋。

曾笑着对女友说,“等咱们结婚了,咱们的大学生涯才真正画上结尾的句号。”而这一年,一个人身在校园,另一个人身处校园之外。社会的高压线虽并未真正触及,但也颇有感慨——真得不容易。不过,停下脚步,静静地想——其实,这一切都不值一提,有时候,两个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两双眼睛死死地盯着他处的风光,而忽略了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同时,这一切都是难以忘记的,因为当我们立足未来回望过去时,人生又何惧风雨!何惧灾难!

记得,去年七八月在济南,与凯子夫妻俩去逛贵和大厦。在里面,玲琅满目的商品、挂N个零的价位……让四个年轻人看得禁不住眩晕。凯子开玩笑地说:“好好努力吧!到时候,咱们也来个挥金如土!”我笑着回道,“但愿吧!……”那时候,四个人似乎都在笑,而这笑声中有惊讶,有不知所措,更有某些无法言说的感情。后来,望着女友,听着凯子两人如所有刚刚进入社会的年轻情侣一样在一个陌生城市打拼的故事,私念,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人心,是希望。

话归原点,此处的自己,借用同学的话比喻,是名副其实的“三无产品”。而当一个女孩一直在坚持不懈地考属于自己的那座城市时,我又有什么理由懈怠?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其实,四年之间乃至今后,我一直无法忘记一个关于感情的理念,一个关于年轻人对感情的理念——

对于男同学来说,你现在甚至更长久的时间里无法为你的女友或妻子提供一个雍容华贵的生活,因为你们一无所有;但是,你们能给予的只有两样东西:一样是让你的女友在你身上看见的希望;另一样就是你自己努力的背影。

对此,我一直记得,执着地相信……

这一年,虽无法浓缩成一篇短短的文字,但有些事情则是深入骨髓;这一年,颠覆了许多固有的观念,有的正确,有的错误,但我仍旧固执地执着那几份永不变色的信念,对亲人好友的感恩,对女友的鼓励,对自己的始终相信——

始终相信——市场的趋势不会永远持续下去,时间的“熊市”势必为人生的“牛市”所取代!

始终相信——一个人是对的,这个世界是对的!

始终相信——天道酬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