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文字,凭自解说

2016-06-30 16:01 | 作者:竹风亦浅 | 散文吧首发

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文字?或许是当对一个人有好感的时候,发发牢骚便也是个长篇大论。从此以后,便习惯了如此。遇见一个人并且喜欢上一个人,说容易也容易、说困难也困难。正如我们如何从阅读文字到书写文字,有时是一道坎、有时却是万重险阻。世上有很多的事情是说都说不清楚的,只有经过时光的积累、人生的转变,才能略窥门径。所以我们无法知晓自己是否和文字有缘,是否天生就有一颗灵性的大脑。想到最后,只能粗浅的告诉自己,高山仰止。拥有比自己更深层次知识的人或物,总是需要仰视的。比如那些可以影响终生的书,比如那些可以解决疑惑的人。文字亦有传奇色彩,可以将你的所思所想插上翅膀。

年岁不小了,为啥身边人都能遇见自己的意中人,偏偏属于自己的那份缘分迟迟不肯到来?对于这个问题,有心的人、疾苦的人都能说出两三个道理。缘分未至,心却飘飘然。当缘分到了的时候,心却生了混沌。还是那句俗语,得不到的都是最好的,能够轻易得到的东西,往往是人家挑选剩下的。主要是我们这种身份、地位、家庭、性格种种的不同,让我们接受缘分的时机不同、或是方式不同。有些人,经过一些时间的荏苒,就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对于缘分就没有那种炙热的期盼。有些人,经过岁月的打磨后,变得光滑鉴人。就是因为剔除了自身的边角,才觉生活中的点滴最为可贵,才觉偶然而生的缘分最为珍惜。

人生有时难得糊涂,有时却要假装糊涂,糊涂学得不像被别人拆穿,又显得意气用事。如今事件泛滥,每个人都能写出一大堆的心灵鸡汤,但是大多数的人都没法对症下药。但是如今最泛滥的网络文字莫非就是心灵鸡汤文,让你不自觉的就走进别人的坚强里,生根发芽。人们虽也读,但是对于心灵鸡汤通常抱着不看好的态度,就好似要将那些掺杂心灵鸡汤的文章,都不列为文学的范畴。但是人们不知道,所谓的心灵鸡汤与古来之遗留下的名言警句都是一种类型的,都是让人读了觉得惊奇、让人读了有了感触。为什么人们会有意的逃避这个问题?不是因为心灵鸡汤的浓度不够,而是人们在感触事实的同时,并没有真正的想要将其付诸于实验。若不能够施行,怎么能够评判那些或温柔或冷峻的道理是否真实。

人生最怕匆匆碌碌的活着,活了很久却不解一些深意,所以只能感叹时光轻逝水,转眼间人事、物事,皆烟消云散。有很多人都在后悔,如何如何,没有做怎样的事、没有遇见怎么的人,然后郑重的说上一句,时光若能往复,我愿意重头来过。结果中一次时光的折返,自己还是那样,对喜欢的人支支吾吾、对兴趣的事欢天喜地,梦醒后才方知,一切如昨。我们曾经经历过的事情不是上天注定的,只是性格使然。有很多人都在埋怨自己,如何如何,没有勇敢的迈出一步,对该承当的事、该遇见的人,然后报以借口为自己的不行动,然后惋惜的说上一句,如果若能怎样怎样,我一定会第一个站出去,将成功的果实拥抱心前。有时候,我们不畏惧大话、假话,却将自己生活之一小段,捧手让出,自己的心却不留痕迹。

与你最为要好的人是谁?有没有一个人可以窥视你的内心?这两个问题其实特别的好,有时候我们总是逃避,有时候我们也会不由得思考起来,直到接近忧伤、接近眼泪,方才止住,拥抱自己的自尊心。最要好的人是谁,什么东西的付出、什么感情的倾注,才能归算在要好之中?要好的人挺多,时间各地,也许有的你一生都不会遇见。但是你遇见的太多数人都是挺不错的,至少在有些方面。有时你看不惯那个人,但是在某件事的场景下,你会理解他。那么能窥视你内心的人是谁?要我回答的话,我会说道:能将我写的全部的文字,从头到尾都看一遍,而且认真体味感情的那个人,一定是与我最要好,一定能够窥视我的内心。可是这种人特别难寻,没有人愿意为一个不会常伴终生的人付出太多,没有人会为一个不给予回报的人舍与太多的帮助,我们都是平凡人,除非到达一个地步,觉得自己所付出的东西微不足道,但那些付出,并不能成为权衡关系的利弊。人生当如此,遇见于那一刹,愿与之携手同老,愿与之不论繁华锦绣,而细看流水,那个时候,他便是你最要好的人,他便能窥见你的内心,与你灵魂相合。

社会像一滩泥淖,不是不容易踏进,而是特困难踏出。有些人说,社会吗,就像一个大的染缸,些人、些事存在的久了,就会被覆上颜色。所以大多数的情感,若身处社会都将会一文不值。身处社会中,不要想着一开始就能风风顺顺,一路旗帜高涨的行走下去。很多人,都会在一个失败的坎上越陷越深,从此,无法自拔。社会所处红尘,红尘就是一个道场,可以迷惘,可以步步生莲。有些时候,不是待得越久就会对一些事情清透可观,若要懂得或明白一些事情必须要学会适应规则。人间有生死规则,社会自然有运行的规则。那些规则,没有人天生就会懂得,而是要在经历中一点一点的领悟,直到不落分毫的记得。

人不怕被别人指责,最怕的应该是没有真才实学。外界的流言蜚语,若是事无定论,终究会不攻自破。但是若是本该如流言所说,那就只能烂尽街头了。有些人可以拥有形而上的生活,却不能达到形而上的体验。真如一个人不具备流言之中的特性,即便外界多么的议论,做过的事不多不少,抱守真诚的人是你,无关是非,时间自会给你抽丝剥茧、自会还你一个公道。面对流言蜚语,我们该何去何从?如果流言蜚语作用在我们的身上,切记不要激动,以免落入了传播者的圈套。如果流言蜚语传到我们的耳中,但作用的他人,一定要将听到的一切通通在嘴巴中封死,自己可以妄加猜想,但不可以将自己猜想出的结论公之于布。人与人之间,若无罅隙,都可和平相处,为何会多了那些是非诡谲,可以相依相靠的人,不怕太多。

最烦恼的就是猜测。猜测是一个借口,会让我们止步不前。人生的道路就那么的长,如果心无旁骛的一路向前走,很快就能到达胜利的终点。但是我们在每一个卡口的位置都安插了或多或少的阻折,跨过这些阻折必须要面对一些东西,当面前能够重新破开阻折的东西就那几样是,我们心中会妄加的猜测,哪一种才是解除困难的钥匙,最后才发现,始终没有踏出一步。如果当初,一个一个的尝试,就已经尝试出答案。人生就是这样,总在关键点上停留。我喜欢那个成语,叫做快刀斩乱麻。无论面对的是什么,就一鼓作气的一一验证,不就能攻破吗。若是在每个点上,就要列出了几十点的可能性,在这几十点中,有可能有一点对你来说是没有勇气探索的,这一点也许影响着事情的真相。放大了来看,一点的倏忽,整个事件就已经走了弯路。面对什么事情,我们就喜欢去猜测。比如面对一个姑娘,长得水灵精致的,极为可,你想问之要个联系方式。行动未开始,你脑海中就开始的猜测,这个姑娘到底有没有男朋友、家境怎么样、会不会看不起我这样的、会不会厌烦这种行为方式......想法未举尽,就感觉去要一个联系方式怎么那么的复杂,想法未举尽,才发现那个水灵精致的姑娘早已经不见了。所以做任何的事情,宜未绸缪,不宜行动时才思虑万千。

我们容易忘却。忘记一些陈年的往事、忘记一些旧人的姓名、忘记一些书上的功课、忘记脑海刚想好的内容。人吗,说是高级动物,不过是一种夸奖。人总有缺陷和漏失。人没法二十四小时精神集中。人不能将所有经历的事都储存在大脑这块硬盘中。大脑的硬盘虽然很大,但是没法清晰的储存、长久的储存。所以,很多的事情,无论是平凡和深刻,都会在时光中被一点点消磨殆尽。什么事才可以被自己留存而长久的记得呢?我想唯有那些不堪的历史和决绝的风景。自己度过最不风光的时光,如同追跌谷底,多年后仍无故想起,告诫自己要吸取经验。还有对于那些可以改变人生大事的决绝背后的那抹风景。那次既伤心又勇敢的决绝,经过时间、踏过岁月,也许会被冲散。但是那决绝背后的风景,多年后依然清晰可见。有些东西、事情,不是越珍重越深刻会让人记忆犹新。反而是那些勇敢、坚强背后微弱的那缕阳光,更让人心旷神怡,久念不忘。

不要无声告别。对自己深爱的人,不要无声告别。无声告别,是一种最残酷的方式。每个人都必经相聚和分离,所以相聚和分离被看做是人生最重要的两个时刻。有的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潇洒如常。但是试想一下,若相聚和分离是作用于你最深爱的人身上,会不会太过残忍。来时,没有许诺从不别离。去时,没有许诺希望重逢。好似,来去就如同平常事,来去不需要告知,所以不需要许诺。可是当真有一天,你真的一去不复返了,试问你深爱的那个人是什么样的感情。都说相聚和分离,就是缘分的使然,其实更像现实的因由、自身的因由。为什么会相聚?为什么会分离?有人说:这些都没法解释,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错误的地点做出错误的决定,由此而已。或许事实真的如此,但是这一切还是要归咎于自身,真的铁了心的去寻找、贴了心的不离开,也许就不用考虑相聚和分离。如果真的要分离,请郑重的对待,跟她说清楚因由,因为这可能是你最后一次的告别。

人生中有太多必经的磨难和缺失,有些我们会很好的度过,有些我们也会束手无策。如果真正的到了束手无策、万分迷茫的时候,我们是就此放弃还是迎难而上呢?这个问题一定是大多数人的困扰。很多时候,我们在不经历问题和旁观问题的时候,理解的东西和身处问题之中理解的东西不同,所以这并不存在旁观者清的关系。身处问题之中,能够更清楚事物的本质特征,能够更好的对症下药。身处问题之外,能够发现作用人的迷茫无措,能够更加理性的看待问题。世上事无巨细,无论是身处其中还是旁观,都无法准确的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唯有能够具有的只是猜测。猜测的结果各不相同,所以形成的影响也不相同。那如何才能将问题良好的解决呢?这就需要你对生活的积累和问题的捕捉,时光会给你沉淀出一些道理,这些道理就针对路上所面临的问题。如果无法解决,也不要轻易放弃,先考量问题是否超过自己的理解范畴,如果超过了,那只能放弃。如果未超过,仍可以尝试着去解决或思考解决的办法。

面对终点,有时我们表现的并不是激动和兴奋,而是担心和恐惧。世上几十亿人,一定有千千万万的人也同样患着终点恐惧症。为什么会出现终点恐惧症?这个问题值得思量。到达终点,标志着一个项目的完成或一件事的确立。对于终点恐惧,说明你对于完成这件事或这个项目的过程,并不是平稳的,而且这件事和项目还没有达到期望的目标,虽然终点已经到了,到时任务的完成度不达标,心中产生着一些恐惧。若是任务的完成度很完美,还是有恐惧症,这是为何?因为人生是由一点一滴的小事拼凑而成,当人们完成了一件事或一个项目的同时,就要开始执行另一件事或另一个项目,心中就有着一种压缩感。当完成一件事或一个项目,自身的精力和体力相对的处在一个匮乏的状态,面对终点,就是一个新事或项目的接受,出现终点的恐惧症,也是合情合理。除非有些人,对于这些事情和项目,都可以游刃有余的完成,在到达终点前还有一段时间的修养期,能够将内外都调节到最高相态去面对下一件事或项目的开始,他们无需恐惧。

我们有时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自私和嫉妒。自私能让人与人之间天平开始倾斜,嫉妒会让对方不好的方面在自身脑海中生根发芽。每一个人,从出生到结束,中途所行经的每一段路、选择的每一个转角,都不相同。所以一个人无法凭着自身所经过的路径去猜测别人的人生,所以一个人没法通过别人的一点足迹去妄想知道整个路径。看到别人的光辉的一面,也许你会心生嫉妒。但细想人生才刚刚开始,只是他们的人生比你先行富裕,只是他们的起跑线比你更靠前。人生不相同,终点却都相同。在嫉妒别人的同时,一定要深刻反思自身的缺失。为什么会产生自私心理?有两点。一是那个人侵占了你未来的利益,二是那个人可能没力偿还你赋予他的利益。第一种是对方人格上存在着缺憾,没法将彼此之间的关系架以天平。第二种则是对方能力上的缺憾,让人看不到未来。说的这两种都是指责对方的错处,相反来看自身,也存在着一些不对。生活的哲学没有对错,不必须要一对一错,也可能是两方都犯了错。同样来说,对方的人格和能力上的缺憾让你产生了自私的心理,你自私的心理也是对方产生缺憾的关键。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明晰自己生活中的点滴事件,却只会妄加猜测或是让时间来得到结论。其实生活中我们会遇见很多的问题,很多的问题中又有大多数我们都没法解决,只能靠着自身存在的理论,或谬误或真理的去解决。我们该推行什么样的习惯来对待和解决这些问题呢?无疑是个难题。听古人说,如果有个问题你不懂,就将它思考三遍。如果思考三遍你还是不懂,就查阅资料和询问智者。如果这样你都没有解决自身的疑惑,那就放弃,因为问题已经超出了自身的理解范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