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访谈初稿

2016-06-22 17:44 | 作者:巨石 | 散文吧首发

周公访谈初稿

画外音: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永远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在世界古代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曾中断,生生不息,中华民族依靠传统文化,在近代战胜了前所未有的苦难并焕发新生。理解中华伟大文明并发扬光大其传统,并不是要我们固步自封,妄自尊大。历史已经证明,百家争鸣是中华文明的伟大传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中华文明的主流,中华文化因此不断汲取新鲜血液,显现勃勃生机。

问:我国传统文化奠基人是谁?

答:要说我国传统文化人们自然想起道家、儒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理论和哲学,自然想起孔圣人,其实周公才是孔子心目中的圣人。周公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的缔造者和始祖。周公以博大的胸怀,在继承革新了炎黄以来各种文化传说和商文化的基础上,把周族发展的历史和夺取政权、建立政权、巩固政权、发展政权、治国理政等一系列伟大实践,升华到思想理论的高度,形成了周公思想和文化,五百多年后时代才诞生了孔子和诸子百家。周公对后来的老子、孔子、孟子、庄子、荀子、墨子、鬼谷子等诸子,以及儒家、法家、道家、纵横家等历朝历代文化思想体系,都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绝无仅有的一脉相承的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周公思想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之根、之母、之源头,又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还影响到东亚、西亚和南亚甚至全世界。至今,我们每个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都渗透着周公思想的影响,打下了周公文化深深的烙印,与周公思想文化息息相关。

问:介绍一下周公其人?

答:周公,姓姬,名旦,也称叔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周成王的叔叔,封地在鲁国。因其祖父采邑封地在周,也就是现在的陕西岐山一代,爵为上公,所以称为周公,也是周朝第一位周公,后来周公爵位由其子孙世袭。和周公齐名的召公是文王的庶子。西周建立后武王分封天下,周公封在了鲁国,召公封在了燕国。两人没去封地国,都派儿子去掌管国事,周公召公留在周王室辅佐武王朝政。武王建立西周后几年就死了,二人就留在周王室辅佐周成王朝政。原来商王朝直接统治的地方,武王把它分成三部分,由自家兄弟霍叔、蔡叔、管叔掌管,史称“三监”。

周公是轩辕黄帝的第十九世孙,是周朝始祖后稷第十五世孙。据司马迁《史记》记载,文王的世系表为黄帝--少昊--蟜极--帝喾--后稷(周始祖)--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周太王(古公亶父)--季历--周文王姬昌。周公又是今天姬姓、毛氏、周氏、汪氏、孟氏、蒋氏、邢氏、郎氏、柳氏、东野氏等姓氏的祖先。

画外音:周族是轩辕黄帝的直系后裔,其先祖姓姬名弃,以擅长农艺著称,尧举农师,官居稷正。姬弃在舜时因与大禹一起治水有功,被封于邰地(今陕西武功县),其子孙长期世袭“稷正”这一官职,俗称后稷。夏朝衰落后,周族首领不窋回到家乡邰地。不窋和鞠陶父子将周人迁到豳地(今陕西彬县、旬邑县一带),其孙公刘及其子孙又继续南迁,后裔周太王古公亶父又将周人迁到周原(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在这里发展农业,修筑城廓、宫殿,建立军队,强化国家机器,初具了国家规模,成为商王朝西部重要的方国。周太王古公亶父儿子季历娶商女太妊为妻,被商王朝封为“牧师”。季历为了扩大周族的势力,不断地对周围戎狄部落进行战争兼併,占领大片土地,俘虏大批异族人做周人奴隶。商王文丁看到周族势力日益强大,对自己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借故将季历囚杀。季历子姬昌即位,是为文王。为了替父报仇并夺取商王朝政权,周文王加紧发展周族势力,不断向周边部落扩张,先后消灭了密、黎、邘、崇等方国,形成了“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局面,成为名符其实的西方霸主—-西伯。周文王又将都城从偏僻的岐邑迁到了较为发达的丰邑(今西安沣水西、户县秦渡镇一带),并广求贤才,当时的名人太颠、散宜生、闳夭、姜尚等人都投奔到他的门下,灭商大势业已形成。但是,他却不幸去逝,其子姬发即位,是为武王。周武王即位后继续父亲文王未竟的事业,第二年就联合八百诸侯会盟于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境内)讨伐商纣王,但由于当时条件还不成熟,“乃还师归”,实为讨伐商纣王的一次重大军事演习。在武王十二年二月甲子日清晨,周武王看到灭商的时机已到,便率领周军兵车三百乘、禁卫军三千人、士卒四万五千人和八百诸侯军队向商纣王朝发起了猛攻,决战于商郊牧野,一举击败商王朝几十万大军,商纣王逃到鹿台自焚,周军及其盟军攻占了商都朝歌,牧野决战仅仅用了五、六天,商王朝就被推翻,周王朝宣告建立。灭商后几年,周武王病逝,武王幼子成王即位,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周公姬旦摄政,辅佐年幼的周成王,开启了周公执政治国的新时代。

问:历代对周公都有哪些评价?

答:周公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历代学者尊为“元圣”,是儒家的先驱和奠基人。后人把孔子尊为圣人,孔子把周公尊为圣人。清朝历史学家夏曾佑评价周公: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汉初大思想家贾谊评价: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

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尊为圣人。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圣之一,《论语》中记载孔子言论云:“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孟子首称周公为“古圣人”,将周公与孔子并论,足见尊崇之甚。荀子以周公为大儒,在《荀子•儒效》中赞颂了周公的德才。汉朝的刘歆、王莽将《周官》改名《周礼》,认为是周公所作,是其致西周于太平盛世之业绩,将周公的地位驾于孔子之上。直到唐开元时期,有着强烈权力欲望的唐玄宗李隆基作为皇帝不能容忍周公在武王逝世、成王年幼时期主政以及西周末期周厉王出奔后的“周召共和”,于是下令取消周公文庙供奉的资格,改以孔子为主。唐朝的韩愈为辟佛老之说,大力宣扬儒家“道统”,提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统序。

问:周公一生都有哪些功绩?

答:周公一生的功绩很多,《尚书•大传》概括周公摄政七年干了七件事:“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现在看来周公的成就可以概况为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四个方面。按照时代背景来说,“文武周公”一生分三个阶段,协助文王奠基、帮助武王定国、摄政成王治国。周公一生辅佐了文王、武王和成王三代君主,建立了不朽业绩。

问:军事方面都有哪些成就?

答:周公在军事上的成就很多,简单概括为:翦灭殷商、平定三监。

周人部落本来活动在今天陕西关中西部一带,祖先后稷是农业专家,因此周部落是以农业见长,从周公太爷、爷爷开始兴盛。周公协助文王在西边断虞、芮之讼,征伐犬戎、密须,巩固了大后方。又越过黄河,攻克了黎国和商王经常打猎的邗,灭掉商的同姓国崇之后,在丰水西岸建立了丰邑,政治中心东移。武王和周公帮助父亲文王成就了西方的霸主地位,奠定了灭掉商朝的基础。

殷纣王并没有认识到西方姬姓周族势力发展的严重性,整天醇酒妇人,酒池肉林,商朝王室政治一片混乱。文王死后武王即位,以周公为最主要的得力助手,在召公、毕公帮助下,在今天孟津盟会,大会天下诸侯。这是一种进攻前的总演习,也是一种试探。观兵后的第二年十二月,武王在周公等人的帮助下,统率战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武王在商都郊牧野聚众声讨誓师大会,讨伐檄文就是《尚书》中的《牧誓》。

《牧誓》是周公所作。全文分作两段。第一段痛斥商纣王只听妇人(妲己)的话,不祭祀祖先天地之神;连自己同祖兄弟都不进用,反而重用四方逃亡的罪人,让他们暴虐百姓,导致天怒人怨,招致殷纣王灭亡;第二段申明自己是躬行天罚,宣布作战纪律,鼓励战士勇猛杀敌。纣王知道后急忙发兵抵挡,结果纣军掉转矛头往回冲杀。纣王登上鹿台,自焚而死。第二天,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在武王左右,向上天和殷民宣布纣王罪状,正式宣布殷朝灭亡,周朝取而代之,武王为天子。其他人不过负责仪仗、保卫、布置祭天地的用具。两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周公的地位仅次于武王,周公把的大钺是一种权力的象征。这就是翦灭殷商。

画外音:商纣王死后,如何处置殷商遗民和上层贵族的问题,武王一时拿不定主意。他先后问姜太公、召公和周公。太公和召公的回答武王都不满意,问周公,周公说:“让殷人在他们原来的住处安居,耕种原来的土地。争取殷人当中有影响、有仁德的人。”周公这种给以生路,就地安置,分化瓦解的政策,深得武王的赞许。武王命令召公释放被囚禁的箕子和被关押的贵族,修整商容故居,并且设立了标志。让闳夭培高王子比干的坟墓。命令南宫括散发了鹿台的钱财,打开钜的粮仓,赈济饥饿的殷民。这一切措施都表明要反殷纣之道而行之,给受殷纣残害的人平反昭,大力争取殷人。

问:什么是平叛三监?

答:周王朝建立后不久武王去世,周公、召公摄政成王执政,“三监”管叔、蔡叔、霍叔对周公召公有看法,于是勾结纣王的儿子武庚,并联合东夷部族反叛周朝,这就是西周历史上的“三监反叛”。周公奉成王命,率师东征,并与召公约定分陕而治,召公主陕以西,周公主陕以东,从此留下了“陕西”的名称典故。周公经过三年作战,讨平了三监叛乱,征服了东方诸国,收降了大批商朝贵族,同时斩杀了管叔、武庚,放逐了蔡叔。巩固了周朝的统治。周公讨平三监之后,乘胜向东方和南方进军,灭掉了五十多个商朝诸侯国,把飞廉赶到海边杀掉了 。这就是平叛三监,也叫二次克商。这一次由于武王已死,成王年幼,召公主政陕以西,二次克商是周公一人建功立业的。从此周的势力向东延伸到海边,向南延伸到中原边沿地带,这就是后来楚国所在区域。由于楚国区域不受西方北方狄戎部族侵扰,后来多次民族大融合,这部分的血统还是很纯的华夏族血统。

问:周公在政治经济上都有哪些成就?

画外音:周公旦平叛以后,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正式建议成王把国都迁到洛邑(今洛阳)。同时把在战争中俘获的大批商朝贵族迁居洛邑,派召公在洛邑驻兵8师,对他们加强监督。另外,周公进行了西周王室第二次大规模分封。周公封小弟康叔为卫君,令其驻守故商墟,以管理那里的商朝遗民。周公还分封了大量的同姓部族和异姓功臣。据《苟子•爪效》记载,周公“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富良说:“周公弟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成、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邗、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可见周公分封的大大小小的国家数量不少。武王克商只是打击了商王朝的核心部分,直到周公东征才扫清了它的外围势力。三年的东征灭国尽管有五十个左右,而占领地的巩固和扩大还是在分封之后。周公在分封国普遍推行井田制,将土地统一规划,巩固和加强了周王朝的经济基础。东征以后,周人再也不是西方的“小邦周”,而成为东至海,南至淮河流域,北至辽东的泱泱大国了。

答:除过大行封建以外,周公又开始了洛邑建都工作。东方辽阔疆域的开拓,要求统治重心东移。周公东征班师之后,便着手营建东都洛邑。建城的主要劳力是“殷顽民”,即殷人当中的上层分子。“顽民”西迁,一则使他们脱离了原来住地,失去了社会影响;二则集中起来,便于看管。

正式营建洛邑之初。三月初五,召公先来到洛邑,经过占卜,把城址确定在湛水和洛水的交汇处,并进而规划城廓、宗庙、朝、市的具体位置,历时六十六天,于五月十一日规划成功。第二天,周公来到洛邑,全面视察了新邑规划,重新占卜。卜兆表明湛水西和湛水东,洛水之滨营建新都大吉。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城方一千七百二十丈,外城方七十里。城内宫殿富丽堂皇,新都叫“新邑”或“新洛邑”;因此地原有鄂邑,北有郏山,故又称“郏郫”。新都为周王所居,又叫“王城”。新邑东郊,湛水以东殷民住地叫“成周”,意思是成就周道。原来的镐京就称作“宗周”了。

画外音?东都洛邑建成之后,周公召集天下诸侯举行盛大庆典。在这里正式册封天下诸侯,并且宣布各种典章制度。也就是所谓“制礼作乐”。为了巩固周的统治,周公先后发布了各种文告,从这里可以窥见周公总结夏殷的统治经验,制定下来的各种政策。发布了《康诰》、《酒诰》、《梓材》三篇文告。

问:介绍一下三篇文告?

答:三篇文告是周公写给最小兄弟卫康叔去封地殷墟的忠告。《康诰》的目的是安定殷民,全篇内容不外是“明德慎罚”。周文王因为“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才有天下。殷代“先哲王”也是安民,保民。“明德”的具体内容之一就是“保殷民”。“慎罚”,是依法行事,其中包括殷法的合理成分。刑罚不可滥用,有的案情要考虑五、六天,十来天,才能判定。至于杀人越货,“不不友”的,要“刑兹无赦”。文告中反复强调“康民”、“保民”、“裕民”、“庶民”。

《酒诰》是针对殷民饮酒成风而发的。酿酒要用去大量粮食,这种饮酒风习在以农业起家的周人看来,简直无法容忍。周公并非完全禁酒,在有祭祀庆典的时候还是可以喝一点。群饮是不行的,不可放过,要通统捉来“以归于周”,“予其杀”。“予其杀”是我将要杀,未必杀。所以“归于周”,是不要给殷人以象“小子封刑人杀人”的印象。这同“保民”、“安民”是一致的。应该引导殷民去“艺黍稷”即种庄稼,也可“肇牵牛,远服贾”,去经商养父母。殷代先王,从成汤至帝乙都不敢“自暇自逸”,更何况敢聚会饮酒了。至于工匠饮酒,另当别论,不要杀,姑且先进行教育。在政策上区别对待是十分鲜明的。

《梓材》也还是提倡“明德”,反对“后王杀人”。至于民人之间,也不要相残害,相虐待,乃“至于敬寡,至于属妇,合由以容”。上上下下不虐杀而“敬寡”,而“合由以容”,自然会出现安定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形成不是轻易可以得到的,要象农民那样勤除草,整地,惰整田界水沟;象维修居处那样,勤修垣墙,壁上涂泥,顶上盖草;又如同匠人治器,勤事修斯,再涂上黑漆和红漆。总之,勤用明德、保民,才能“万年惟(为)王”。

三篇贯穿一个基本思想是安定殷民,不给殷民一个虐杀的形象,处罚要慎重,要依法从事。至于改造陋习——酗酒,一是限制,二是引导,三是区别对待。做为统治者,要勤勉从事。

画外音: 周公在扫平叛乱,营建成周之后的问题是,周王朝的长治久安的谋划,也就是制礼作乐。这在周公称王的第六年。礼强调的是“别”,即所谓“尊尊”;“乐”的作用是“和”,即所谓“亲亲”。有别有和,是巩固周人内部团结的两方面。

画外音: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带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周公七年归政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周朝八百多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为中华三千年繁衍生息开了个好头。

问:周公在文化上有哪些思想?

答:一是周公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周易•文言》中提出“与天地合其德”,认为“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是相通相类和谐统一的。因此,中国在周代第一次出现了“天子”称谓,而武王被天下诸侯推举为天下共主,称周王为“天子”。嗣后,战国时代的子思、孟子、庄子,西汉时期的董仲舒,明清之际的王扶之等,都对这一重大哲学思想作了阐释和发展,影响到中华三千多年,成为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和中华文明的精髓。

二是周公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惟命于不常”(《尚书•康诰》)的理论。周公告诫周朝历代统治者,要有忧患意识和励精图治精神,否则将被推翻或代替。

三是周公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思想。周公在三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人的主题”,产生了人本主义思想,并使之在中华大地上得以勃兴和发展。

四是周公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德慎罚”(《尚书•康诰》)的思想。周公提出刑罚要以德为指导,要“慎罚”,摒弃了商纣王朝的严刑酷罚,减少了犯罪,保障了平民奴隶生命和财产安全,是第一个提出以德治国理念的人,开创了西周王朝宽松包容的社会环境。

五是周公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提出了“父子孝兄友弟恭”(《尚书•康诰》)的伦理思想。孔子、孟子又将其发展成“五常”,开创了中国伦理道德的先河。

六是周公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和”的理论。周公认为,“和万民”是君王受命和治理国家的首要条件。他不仅对推翻了的商纣王朝采取了怀柔的政策,而且建立了一个具有温和色彩的西周贵族政治体制,还对全国各部落民族实行了融合的策略,引领了中国三千多年“和”文化的发展。

七是周公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制定礼乐。制礼就是建立周代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宗法、礼仪、祭祀、教育、婚姻家庭等一系列制度;作乐就是制作《大武》等大型舞乐,以歌颂周王朝的功德,并导伦理,系宗法,明等级。周公制礼作乐,标志着周王朝从过去的武力统治已经全面转化为文化治理,表明其统治已经完全稳固并步入正规,并发展成为中国礼乐文明,不仅奠定了中国法制基础,而且奠定和陶冶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性格。

八是周公在中国历史上是首创并自觉从事意识形态生产的第一人。周公在《康诰》中记载了殷商王朝与周王朝以来重大的历史事件,并且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力图揭示其内在的联系和客观规律。周公站在时代潮流前列,以极其开放的姿态,充分吸收历史的、现实的各种思想养料,自觉地进行意识形态生产,创造性地提出了“天人合一”、“惟命不于常”、“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父爱子孝兄友弟恭”、“和”等一系列崭新的划时代的思想理论,深远地影响着中国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发展,许多重要的思想至今仍闪耀着光芒。因此,联合国科教文卫总干事、德国大学教授波尔1989年对中国代表团说:“你们在现代化建设中,可要吸取我们西方人的教训,千万不要把你们的老祖宗传下来的好思想、好传统给丢掉了。现在西方人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反过来还要向你们中国人的老祖宗周公、孔子学习呢。”周公在中国历史上创造的第一还有很多,比如制订中国二十四节气,制订推广度量衡,制订十二个时辰等等,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三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时刻感受到周公思想文化的烙印无处不在。

画外音:洛阳周公庙与陕西岐山、山东曲阜周公庙,并称为海内三大周公庙,皆为祭祀西周初年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周公姬旦的祠庙,亦称元圣庙。

问:介绍三个周公庙?

答:洛阳周公庙始建于隋末唐初(618年),由隋将王世充草创。王世充为了抵抗李密瓦岗军,诈称左军卫士张永通三梦周公,为周公立庙,每出兵辄先祈祷。周公庙地处隋唐东都洛阳城宫城正门——应天门内东侧,唐太宗贞观年间和唐玄宗开元年间都曾予以重修。《河南府志》著录有《唐开元重修周公祠碑》。《河南通志》记载,明嘉靖四年(1525年)又在旧址重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重修。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河南府知府王来庆将仅残存定鼎堂的周公庙进行全面大修。清乾隆八年(1743年)、五十五年(1790年)与光绪十六年(1890年)又多次重修。1992年以来,明建定鼎堂、清建会忠祠(今礼乐堂)与三殿、两厢,都又陆续修缮。

陕西周公庙风景名胜区,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城西北六公里处的凤凰山南麓。唐武德元年(618)为纪念西周政治家周公姬旦修建。庙内古树参天殿堂成群,除了周公正殿外,还有召公、太公、等周人先祖及功臣勋将的配殿,汉白玉武将像等古迹名胜。庙区现存古建筑30余座,占地约7公顷,整体建筑对称布局,殿宇雄伟,亭阁玲珑。庙内现存碑与石刻众多,并有汉、唐、宋、元、明古木多株。

山东曲阜周公庙位于曲阜城东北里许处的周公庙,全称文宪王庙,亦称元圣庙,是祭祀周公的庙宇。因封建帝王曾封周公为“元圣”,故又得名为元圣庙。公元1008年追封周公为文宪王,在太庙旧址重建新庙。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建,达现今规模。周公庙现占地28000平方米,三进院落,有门、坊、亭、殿等明、清建筑13座57间。其间桧、柏、楷、槐等古树庇荫,十分壮观。周公庙的大门额题“棂星门”。门内左右各立石坊一座,东坊额刻“经天纬地”,西坊额刻“制礼作乐”,赞颂周公德绩。元圣殿是周公庙的中心建筑。殿内塑有周公像,正中上悬“明德勤施”匾额。

问:《周易》是一部什么书?

答:《周易》是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为伏羲八卦为始那时并没有文字所以八卦。二为周文王父子承接伏羲八卦,八八重叠生六十四卦,周文王父子认为64卦已包含宇宙万物,每一卦都有卦辞。后有孔子做传又称《易传》《十翼》。《易经》的发展在夏朝时期产生了《连山易》,在商朝时期产生了《归藏易》,在周朝时期产生了《周易》。《易经》是中国最早的易经书,由伏羲氏所创。由于时间的原因,《连山易》和《归藏易》已失传,只剩下《周易》。所以周易是出自于《易经》的,它承载了过多的历史使命和任务,但不乏文采和哲理,是国学(内含儒道两家思想)重要经典之一。

画外音:《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是古代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周易》一书,并非仅仅为占卜之书,乃是借占卜学修身。每个卦都是修行中岔路,人身不正,处世即不正。人若生病,事业亦必荒废。《周易》与其说占卜人事,不如说是记录人体内的各种病症。易经的存在,是补充了黄帝内经人体经络病症。人体经络运行不正,就要有是非灾厄。

问:谈谈《周公解梦》?

答:是古代文化遗产,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虽难登大雅之堂,但在民间却流传甚广。是后人借周公之名而著并不是周公作品。每个人都要做梦,梦之与人犹灵魂之与人,与之俱来,随之而去,伴随人之一生。只要人的大脑之思维能力还在,梦就会长久不衰。做梦不分贵贱、不分长幼、不分尊卑、不分男女、不分中外,只是梦的内容有所不同而已。

画外音:在历史上周公还有很多相关典故,在民间和古汉语占有重要位置。比如“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惩前毖后”“梦见周公”“周公之礼”“周公恐惧下士时”等等

问:“周公之礼”什么意思?

答:古人讲的行周公之礼指的是夫妻行房之事 。相传西周初年男女滥情,但是周公发现这样不行,有悖伦理于是规定:男女在结婚前不能随便发生性关系,除非到了结婚当天。后来人们管这个叫“周公之礼”。 “周公之礼”现在通俗指夫妻同房,做爱,发生性关系。“周公之礼”是汉语中关于性关系的一种委婉说法,有点戏谑的意味。

画外音: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和核心,民族复兴其本质就是民族文化的复兴。要复兴中华民族文化,我们就必须认真研究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国学的缔造者、始祖元圣周公。在《尚书》、《逸周书》、《易经》和钟、鼎、龟、甲、竹简铭文中,留下了周公大批著述和言论。周公思想文化影响着孔子和儒家,影响了三千多年来每个中国人。但是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特别是受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对周公的研究远远少于孔子。因此,社会上只知道孔子的儒家文化而不知道孔子的儒家思想学说源于周公,更不知道周、孔之道代表了华夏之道,华夏文明与周、孔文明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