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的水杉树

2016-06-17 20:31 | 作者:同舟共济 | 散文吧首发

我的母校是板泉中学,当时称莒南五中。

学校规模不大,是乡下的一所拥有高中的普通镇中学。

弹指一挥间,三十年过去了,大多的故事也早已忘却了,但一直让我神经挥之不去的是校园里那两排水杉树。

当年的我,豆蔻年华,迈着青的步伐来到这座校园,校园路中间的两排树长的高大、笔直,树冠成塔状,其他的树与之相比就显得有些杂烂无章了,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种树,N年后,才知道这是水杉树。

上世纪80年代的第一年,刚刚恢复高考没有几年,当时能考上大学,哪怕是中专也是凤毛麟角,我的高中生涯就从这里起航了,但对高考实在没有概念。

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混了二年,拿到了高中的毕业文凭。

没有任何的期望,也没有任何的悲哀,回家种田吧。

在毕业后的这段日子里,我像大人一样披星戴月,战斗在田野里。手磨起了泡,脊梁被毒日晒曝,还得忍着不到饭时就袭来的饥饿,尽管如此,还经常遭到大人的训斥。

暑假的日子过去了,学生陆陆续续开学了,身边的校友也有听说考上大学的。

白日→晚→白日→夜晚,没完没了,我实在受不了这种生活,暗暗发誓:我要读书,我要考大学••••••

在我的执意决定下,大人终于同意我复读了。

于是,我又来到了这座校园,又见到了这两排像卫兵一样整齐的水杉树,此时此刻,他们显得是那么的情切。

多年以后,有位校友叫刘乃玉的写了一篇名为《板泉的神经 http://bbs.sina.com.cn/forum/2003-12-12/11266.shtml 》,读后,板泉的学校、河流、集市等等又深深地唤起了我模糊地记忆,为此感动了好长时间,现在还时不时地牵动我那根青春的神经。

前几年,我看了一部片子《高考1977》,深深地为这一群下乡的知识青年所感动。他们丧失城市户籍、中断学业、离开家庭、没有任何财产等最基本的社会身份,……也丧失了最基本的心灵温暖与关,随渐渐的麻木了。他们为了摆脱命运的不公,拼命参加这来之不易的、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那一天就是1977年12月28日。

昨天,我又看了一部电影《高三》,善良严厉的班主任,紧张刻苦的尖子生,逃避生活的“差生”,执着爱情的“早恋生”穿插其中。影片真实、直白,透过高三生活的纪录,让人感到的不仅仅是为理想执着拼搏的浪漫,更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悲哀。

我的复读生涯远没有《高考1977》的挫折,与反映2005年的高考状况的《高三》有相同之处,但又有所不同,相同的是老师恨铁不成钢的激励,不同的是生活、环境要远比那是的好。我清楚的记着,在高考前一天,最要好的同学家里给送来了母鸡汤,我于是也就沾了光,拉拉馋。《高三》里学生竟吃海参、西洋参等,在那时,就是打死也想不到。

复读备考的经历,是人生中最难熬、最难忘、最不堪回首的时光,一生中最青春的时光全洒在高考的路上,因此,好多人说青春无悔,但我要说,悔不青春再来。因为,我们实在没感到青春的快乐。青春就像背后一只无形的手,在牢牢地抓着你,给你压力、压力、再压力,以至于好多年以后,这股压力都难以完全的释放。我的一位同学说,直到前几年还偶尔在没考上学的中惊醒••••••

现在无论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遇到了困难,我就发扬当年的高考精神,于是,有位同事对我戏称:这世界上没有什么能把我打垮。

母校的水杉树见证了我的青春,也是深扎在我心中的母亲树。

我有十几年没到母校了,很是想念那两排水杉树••••••

季本晨原创于 2011年5月20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