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曲沟习俗拾粹之:门旮旯儿勒压魂

2016-06-14 10:45 | 作者:散文吧网友 | 散文吧首发

作为安阳名村、良风雅俗的发源地,西曲沟既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也不乏一些不堪回首的血泪往事-----“门旮旯儿勒压魂”便是一段饱含血泪的往事……

按着豫北一带的习俗,说人死了以后,他的魂儿仍会在其尸首附近四处游荡,一时难以安分,再加上办丧事时人来人往,随时都有附体走失的危险。为了保证在办丧事儿期间不让死者的魂儿走失,子们会在停丧的同时把魂儿先交给土地庙的“土地”临时看管几天,这个仪式叫“压魂儿”。等到要入殓出殡了,先一天再从土地庙里把魂儿领回,这个仪式则叫“起魂儿”。魂儿起回来以后象征性的放进棺材,然后再入殓。这样,下葬时死者就连人带魂儿一起进入墓地,死者就可以安息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入土为安”。

不知大伙儿注意到了没有,在西曲沟偏偏有一支刘姓人家却和这个传统习俗大相径庭,他们不是到土地庙里压魂,而是到“门旮旯儿勒压魂”。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相传,明崇祯(公元1628年—1644年)年间,从山西洪洞迁来一支刘姓人家,村西结庐,耕读传家。佃户们为了能与居住在村东的另一支刘姓人家有所区别,便以居住方位的不同而分别称为东刘或西刘。

西头刘员外大号刘德运,人称德运员外。刘员外虽是单传独子为俊字印槐,却有三个孙子顶天立地,甚是了得。他们分别是长门文举字耀武(吾)、二门文秀字荣吾、三门文灿字焕然,后弟兄三人分门立户传绪子孙……,这就是传说中西曲沟西刘的“老三股”,也称“西刘三大股”。

单说长门刘文举传到曾孙这一辈,三个曾孙也颇为争气:老大庆长字永康,官居卫千总,老二庆遐字永福、老三庆裕字广齐号江航,都是监生(就是国子监的学生)。分家时弟兄三个分得的房产细软自不必说,仅名下土地一项,哪个都不少于五倾,每倾按100亩计算,其富足程度可见一斑。

当时已是大清时节,由于连年战乱,苛捐杂税日趋沉重,加上当官的层层盘剥,老百姓实在难以承受。老二庆遐实在是气愤不过,便仗着自己显赫的身份和家庭背景独自去找府官游说,请府官大人好好的美餐了一顿。据说酒足饭饱之余,还使了银两,弄得府官老爷随口答应“赋税之事嘛,减、减、减”。

可是没过几天,办差的衙役送来的赋税清单却分文未减。这一下可气坏了庆遐老爷,他顿时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睁开眉下眼,咬碎口中牙,完全忘了“穷不和富斗、富莫与官争”的箴言,非要戏耍一下那狗官不可。

一日,府官下乡查看路过曲沟,庆遐老爷亲自把轿拦下,说我刘家的宴席向来不是好吃的。既然老爷食言那就麻烦您把吃进去的东西给吐出来吧!说着便让人把盆子和鸡毛递了过去

府官无奈,只好原路返回。这时,府中师爷献计:依着府西刘家的直性子脾气,老爷您可以打着缓解矛盾的旗号把他骗进官府衙门。那府西刘家一听说老爷您服了软,他肯定前来赴约。到时候随便找个借口把他下到大牢。别看他有背景,只要不取其性命,他就是找天王老子来我们也好交差。如此一来便可报了老爷的一箭之仇,这是其一。其二,只要把府西刘家下了大牢,其它人家谁还敢出声?这叫杀一儆百!既报了一箭之仇,又能顺利完成上边的差事,岂不是一箭双雕乎?

府衙门按事先的剧本依计行事,刘家却是乱作为一团。为了托人找关系,几乎花光了积蓄,差不多把地卖了个精光。老三庆裕埋怨二哥鲁莽,一气之下甩手不管,从此弟兄反目;老大庆长虽是做官在外,但是,当得知家人禀报后一面托人找关系,一面吩咐家人卖了些田地给二弟家送去以聊补急用,用实际行动表明了心迹。

半年下来,官府见刘家已经濒临破产,再加上千总老爷托人找了关系,府官便做了个顺水人情把庆遐老爷放了出来。

出狱当天,正好庆遐老爷又得了个孙子。家人为了哄他开心,便说老爷回来是双喜临门。老爷问道“何来双喜呀?”

家人说道,“老爷出狱回家这是一喜;你又得了一个胖孙子,这是二喜。加在一起岂不是双喜?”

谁知庆遐老爷听了这话长长的唉叹了一口气,从此便卧床不起。他自知自己所剩时日不多,便含泪向家人安排后事说:“常言道,穷不和富斗,富莫与官争。我是一时兴起、犯了大忌,这才铸成大错。如今,我是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住子孙那!我若死后,要用红布盖脸,到门旮旯儿勒压魂,以此警示后代要韬光养晦,遇事冷静、切不可冲动任性!”说完便永远的闭上了双眼……

一家人哭作一团自不必说,但老爷的后事还得按照老爷的遗嘱操办。就这样,后来一辈传一辈,西刘庆遐一支办丧事儿时都谨遵祖上遗训,并形成了“门旮旯儿勒压魂”的规矩。每逢白事儿聚在一起时,便会慢慢讲起门旮旯儿勒压魂的来由。

后来,时间久了,慢慢有人误以为是习俗,便也模仿了起来……

二〇一六年六月十三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