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2011-09-23 21:12 | 作者: | 散文吧首发

KTV大家都是了解的,在那里面唱歌,嗓音不一定多么优美,更多的是感情的一种发泄,大家在一起就是图个热闹,当然歌声优美者也有不少,但能打动人的却是凤毛麟角。

我第一次听《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就是在KTV中,当音乐响起的时候,全场都安静了,舞池没有倩丽的身影,酒杯也在桌上闲置,只待那歌曲终了之后,经片刻沉默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我能感受到那掌声并不全为歌者的深情演译,还为自己,为这首歌所唱出的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一份情感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的歌词很真挚感人,当我了解了它创作背景后,对这首词才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这首词作者是台湾著名诗人席幕容,生于1943年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因当时社会历史背景,随家飘落台湾,多年后因一偶然机会才到蒙古高原一行。虽然是第一次来到草原,却那样的亲切和熟悉!她已经不会说蒙语了。心里有些不安!但草原敞开了胸怀,依然接纳了她这远方归来的孩子!也正是这次行程,被德德玛在镜头上看到,当德德玛看到这个台湾蒙古人第一次接触草原在镜头前落泪时,其感情再也无法控制,那泪水是基于对草原的那一份深刻认同,对故乡无比的思恋。当时德德玛就要求见席幕容,当她们在一起喝着奶茶、吃着手抓肉的时候,歌的创意就已经诞生了。

“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母亲总描摹那大河浩荡;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遥远的家乡”,词意很简单,讲述自己父母的乡愁及自己对于草原的那份草原情怀的来源。在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中,对于乡愁的描写实在是太多了,像唐诗中的《思乡》:“人言落日是天涯,望尽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近代鲁迅的《故乡》,当然最著名的莫过于于光中的《乡愁》了,虽然它的知名有一定的政治因素,但它所表达的感情却是真的能引起每一位游子的共鸣。我一直在想是不是每个人在心灵上都有一个归依,而故乡是不是就是我们那精神上归宿。

“如今终于见到这辽阔大地;站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泪落如”,当我仔细去体会这首词的时候,我总觉得作者这首词像在给我们讲故事,讲述她那草原情怀的由来,见到草原时的亲切,融入草原后的激动。我个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远离家乡,异乡漂泊的经历,对于词作者的感情只能认同,却无法感受。但那句“虽然已经不能用不能用母语来诉说。请接纳我的悲伤我的欢乐”却深深的震憾了我,虽然我已经不能再用蒙语和草原交流,但我还是高原的孩子,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流传着一首歌,那歌声唱的就是我父亲的草原,我母亲的河。

在网上对于这首歌的评价、感受,我看了好多,大家几乎都在表达两个意思:一是自己的草原情怀,二是自己对于家乡的那份思恋。可我总觉得词作者也表达了自己对于父母的那一份热爱,在父母的心中,各自有着他们的草原与河流,只是我们做儿女的是否真的曾深入其中认真去体会呢?

二0一一年五月三十一日上午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