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民俗庙会节

2016-02-24 14:14 | 作者:千里马 | 散文吧首发

正月十三至十五,在我居住的小区东边不到500米的地方是天旺广场,商家为了活跃城市社区文化生活,配合开业不久的天旺优库四层商家的促销活动,在此举办天旺优库首届民俗庙会节。在家门口办庙会,况且又是每天到绿荫公园锻炼身体的必经之地,岂有不去光顾之理?所以,我于正月十五的下午,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从头到尾游逛了一遍,收获颇丰。

天旺广场和天旺优库是一个老板,位于郑州市金水区东风路西段南北对应的两侧,隔路相望。这次举办庙会节,先期开发建设的南侧天旺广场由于场地相对开阔,民俗庙会的传统节目划旱船、踩高跷、舞龙舞狮、杂耍每天上午11点至12点、下午3点至5点在此上演,而主会场及过年逛庙会如吹糖人等众多其它节目,在北侧后期建设的天旺优库摆摊设点。

主会场和各摊位设在相对狭长约有200多米的天旺优库一楼门面街前空场地上。临时搭建的主席台,只见红红的两米多高的主壁墙上方,书写着“天旺优库首届民俗庙会节”11个黄色隶体大字,中间是巨大的天旺优库旗徽图案和字样,下方一行黄色宋体字为“活动时间:2月20日—22日(正月十三、十四、十五),左右上方还分别在主壁墙上粘贴有两只可的金猴,它们各持一副“猴年大吉”黄色字样的红灯笼,展示给观众。主壁墙的两侧竖立着悬挂六摞成双成对红红的宫灯,加之红红的地毯、红红的木制摊位,红红的大盘鼓、一街两行吊起的红红的众多宫灯,衬托出红红火火的新年与元宵节的热闹气氛,整个庙会节呈现出太平盛世吉祥欢乐、喜气洋洋的繁荣景象!

主办方举行完民俗庙会节开幕仪式后,熙熙攘攘赶会的市民们,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个个穿着过年的新衣,洋溢着张张灿烂的笑脸,沿着一边是民俗摊位,一边是特色小吃的临时街道,一簇簇、一堆堆,蜂拥而至,川流不息。有的在浏览观光欣赏,有的在买吃的玩的,有的在用手机边走边看边拍照,留下这场庙会上每一个难忘的美好场景和瞬间。

我随着人流,从东到西,重点对民俗文化加以欣赏,首先我对吹糖人驻足观看。吹糖人艺人是个年方不过30多岁的男士,只有他的摊位前既摆放糖稀、竹签等制作材料和工具,又在操作台前摆放两块过塑广告牌,一块是“吹糖人”三个黑体行书大字,一块是项目简介,内容是:“吹糖人是老郑州传统工艺食品,同时也是民间儿童的传统玩具,是民俗文化瑰宝。老郑州吹糖人以造型生动形象晶莹剔透为主要特征。‘搅搅糖’以纯手工艺麦芽糖为原材料,精心熬制加工,因玩具要食用时需搅拌旋绕而得名“。孩子们排队要“吹糖人”,师傅极熟练地将糖稀吹制成人物或动物形象,白、绿、粉三色的各个造型惟妙惟肖,插上竹签即可,拿在手上,真是晶莹剔透,很是好看,还可食用,最受孩子们青睐,故在此摊位等待的人最多。

而用糖作原料的还有“画糖画”和“棉花糖”,同样吸引不少人观看现场制作,小孩子和那些少男少女们纷纷争相购买,每个玩意均需20元钱,他们毫不吝啬,每当制作成品一个,大人孩子都抢着交钱,先睹为快。当“作品”拿到手里时,孩子们会手舞足蹈,看看这些糖制品会不会立即摔碎,少男少女们也留露出自己几分骄傲、自豪以至于得意忘形的神态,总算抢到手啦,毕竟平常很少见呀。特别是“画糖画”,我曾经在郑州绿博园去年最后一次看到现场表演,随后也曾写过一篇《糖画》散文发表于网上,今天再看制作过程,仍然感到很新鲜,似乎唤起了我那深深隐藏着未泯的童心,百看而不厌,俗话说:“人见稀罕物,必定寿命长”嘛!

接着,我看到"捏面人”和“泥沽沽”两个项目有相同,有区别。相同的是都需要艺人用灵巧的双手精心地拿捏成人型或猪牛猴等动物型,然后涂抹点缀成各种颜色,形象逼真,神态可掬,精巧可爱。区别的是原料各异,一个是面,一个是泥;”捏面人“花色少一些,“泥沽沽”花色多一些。而“葫芦烙画”是用微型细腰葫芦上用烙铁烙成的画,有十二属相图案,也有人物图案,小巧玲珑,形态各异,一旦把握在手,能让你返老还童。“木板年画”是河南开封朱仙镇最出名的民俗文化,和天津杨柳青年画齐名,历史悠久,最有代表性的木板年画是过年家家户户都要账贴的门神。以往我家过年,就不止一次地买过唐朝“秦琼、尉迟恭”两位大将军木板画把门,保佑家庭一年平平安安,图个吉利,民间很流行一直延续至今。不过,这个摊位上留不住人,节已过,人们匆匆一见,毕竟没有现场表演的节目好看,我在此倒是拍照几张,还询问是不是正宗的朱仙镇出品,当我得到展销者肯定的回答后,才又多看了几眼。

再往西走,我看到有两位年轻的姑娘正在向游人介绍“手绘花灯”,还拿起毛笔,在别人刚买过的花灯上点缀涂抹着红红绿绿的颜色。仔细一看,只见椭圆形的花灯是用细钢丝拧制而成,外面紧紧地箍着一层浅黄色的纸,纸是褶皱过的,上有人物风景彩画,手拿起很轻。当我问起是点蜡烛还是点煤油灯时,其中一位小姑娘以为我要买,就很热情地告诉:“两样都可以,看你怎么选择”,还拿起一个花灯让我看内部构造,除了几根细钢丝感到结实耐用外,什么都没有了,原来她们是边卖边手绘呀,怪不得叫“手绘花灯”呢!今晚正好是元宵节,可以打灯笼,不过,我早已没有兴致了,这些都是孩提时期自己热衷殴打玩意。遥想当年,谁见过这么高档坚固的灯笼呢?都是用红油光纸糊在秫蔑子编的灯笼上,就地取材,一只灯笼只卖一角钱。另外,还有“中国结”、“丝网花”、“剪纸”、“琉璃硌嘣”|“民间玩具”、“香包”等民俗摊位我没有仔细欣赏,很少有现场表演,就这14种节目内容就让我浏览了一个多小时,而且都是流行于中原大地上长盛不衰的传统民俗文化,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真可谓博大精深啊!

从民俗一条街的西头返回往东,靠门面房的一侧全是“特色小吃”,最让我念念不忘的是“虢国肉夹馍”小吃,最早产于我省三门峡一带,因历史上属春秋时的虢国,所以此肉夹馍就取其名。我最早吃到这种小吃可追溯到2002年,那时我刚调到驻市工作,我的办公室楼下一楼是饭店,店老板引进的主打小吃就是“虢国肉夹馍”,我们有客就在此就餐,故没少吃。这种小吃是像当地的火烧饼,开半边口加牛肉或羊肉片,外配一碗香喷喷油乎乎的羊肉汤,尤其是天冷吃起来非常可口,一个饼,一碗汤,喝得大汗淋漓,暖意融融,浑身透爽,痛快极啦!其余的诸多特色小吃我不留意,平时品尝很少,所以也记不起,叫不上名字。总之,各种小吃琳琅满目,游人就地品尝着,欣赏着,嘴里吸吸溜溜着,饮食垃圾扔的遍地都是,好则保洁员立马会捡起扫净,基本保持了整个庙会节现场清洁卫生,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市民的公德意识。

当我把民俗一条街浏览完再去南区观看时,划旱船等大型活动已接近尾声,只见那些民间艺人正在收拾道具,游人也稀稀拉拉开始散场啦,对此我并不后悔,通过看海报宣传也略知一二。因为我以前看那一类的表演机会比较多,几乎在老家城市乡村的元宵节每年都能欣赏到,而十几种民俗集中展示我还是第一次经历,今天真是机会难得、大饱眼福啊!

像这样的年关逛庙会我是第二次。第一次是2003年春节,我们一家四口去北京一家亲戚家过年,大年初二,他们带领我们去北京地坛逛庙会,那规模比这大许多倍,人山人海,挤拥不动,据次日的《北京晚报》报道有不下20万人。这里主要汇聚了京津冀三地的民俗文化,表演的是民间文艺,各种民间玩具、杂耍应有尽有,应接不暇。那北京的糖葫芦走遍全国,河北吴的杂技响遍神州、走向世界,天津的杨柳青年画版面清新,风格独特,影响海内外。庙会上,有吃的,有看的,有听的,有玩的,还有想念的。各种表演让人赏心悦目,眼花缭乱;各种演唱让人余音绕梁,掌声不断;各种特色小吃让人垂涎三尺,色香味俱佳。到处都是张灯结彩,红红火火;到处都是人声鼎沸,熙熙攘攘;到处都是车水马龙,喜气洋洋。从早到晚,我们整整转悠了十多个小时,早饭午饭都是在庙会上吃的喝的,一直到华灯齐放时分,累得市实在不能再游逛了,我们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很不情愿略带遗憾的心理,消失在市郊茫茫夜幕中!

当然,这次家门口逛庙会无论是规模还是风景,都不如北京地坛庙会热闹好看,更不能同日而语。但是,其意义是相同的,主办方目的都是为了活跃城市社区市民的节日文化生活,热热闹闹过大年,通过观瞻民俗表演,展示和传承美好的传统文化,丰富人民节日的精神生活。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利用年节闲暇之际,给社区市民送来的一场精神大餐,就像每年的央视春晚那样,主办方奉献给人们的精神食粮,”我们必须抱着感恩的心态去真诚地感谢。尽管民俗庙会节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遗憾,但是我们要以包容的心态去给予真诚地鼓励。这届民俗庙会节,总体看举办得是成功的,是受市民们欢迎的,在宣传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活跃社区节日气氛等方面是做出了突出贡献的。

“开弓没有回头箭”。天旺优库既然是首届举办,还会有第二届、第三届......不管以后要举办多少届,只要能展示和传承传统文化,能传播正能量,共同献爱心,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让民间老祖宗流传下来美好的东西继续发扬光大,我都会大力支持,踊跃光顾,并以自己的拙笔作最精彩的描述,传播于天下,昭告于世人,这是我应尽的义务,也是我义不容辞的一份责任

祝愿天旺优库庙会节今后越办越好,我将拭目以待,还会锦上添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