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读书而卓越——梭罗的阅读经历

2016-02-02 06:49 | 作者:门外木 | 散文吧首发

门外木

我在波士顿的住处离梭罗的故乡康科德不远,曾多次去梭罗故居。梭罗故居中,几乎看不到书的踪迹,原因我不知道,但首先应该明确、其实也非常明确:梭罗是个地地道道的读书人。他一生都是一介书生。在哈佛大学求学时,他经常“泡”图书馆,读过很多书,特别是各国文学经典;那时候他才十七八岁,此后读书成为一生的习惯。他却不满足,觉得读书太少了。他说:“古代最有智慧的人留下的话语,如金子般珍贵,但是我们却从来没有阅读,柏拉图那满是真知灼见的《对话录》就放在我的书架上,我却未曾翻阅过”。梭罗认为,文盲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根本不认识字,另一种则是只会读些儿童书籍或弱智的书籍。书是治愚的。世界上好书不可尽数,聪明的作者很多,读到一本好书,“会使我们的生活改头换面。有很多人就是因为阅读了一本书,才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生活。”

并不是人人都喜欢读书。并不是人人都有书读。并不是人人都会读书。梭罗是幸运的,他喜欢读书,有书读,更会读书。他很赞成一位诗人的说法:“要坐着,而能驰骋在精神世界的领域内;这种益处我得自书本。”那位诗人学识渊博,视野广阔,喜欢在书海漫游,其乐陶陶。梭罗也是如此,书,使他陶醉;他说,当喝下那芳洌琼浆时,“我也经历过这样的愉快。”当时梭罗一个人住在瓦尔登湖畔的丛林里,他认为自己的小木屋比大学更宜于思想,更宜于严肃阅读。“有豆子要锄”,也有书要读。整个天,他把荷马的《伊利亚特》放在桌上,随时翻几页。在他看来,能读希腊文荷马史诗的人“会将黎明奉献给他们的诗页”毕竟是哈佛毕业生,梭罗读书可真是“石匠碰铁匠——硬碰硬,”他不读译文,只读原文,他说希腊文是“从街头巷尾的琐碎平凡之中被提炼出来的语言,是永久的暗示,具有永恒激发力量。”他始终认为,古典作品是崇高的人类思想的记录;读好书意味着“在真实的精神中读真实的书”,“书本是谨慎地,含蓄地写作的,也应该谨慎地,含蓄地阅读。”梭罗认为,人类的语言有两种:一种是听的语言——“我们可以像野蛮人一样从母亲那儿不知不觉地学会”;另一种是阅读的语言,是“父亲的舌音”,“是前一种的成熟形态与经验的凝聚”。为了得到更多精神食粮——书,他再次打起了哈佛大学图书馆的主意。他已毕业多年,早已失去借书资格。有一天,他来到哈佛大学图书馆,希望借几本书读,图书馆员拒绝借给他。梭罗去见校长,校长告诉他那里的规则与习俗:除了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还准许居留的毕业生及当牧师的校友借书,住在大学周边十里以内的人也可以。康科德离学校三十多公里,超过了十公里。梭罗向校长解释,铁路已经破坏了老的距离比例——依照校长这些规则,这图书馆是无用的;他说他从大学得到的最大益处就是图书馆——目前他不但急需这几本书,而且他要许多书。总之,校长发现这位请愿者咄咄逼人,且求知欲极强,终于给了他一种特权——可以借书,而在梭罗手里,这一特权变成了无限的权利,就像一条饿牛闯进了丰盛的草场,他贪婪的“舌头”伸向了“草场”的每一个角落。

梭罗发现,“最崇高的文字还通常地是隐藏在瞬息万变的口语背后,或超越在它之上的,仿佛繁星点点的苍穹藏在浮云后面一般。”圣物中最珍贵的是文字,所以亚历山大行军时宝匣里要放一部荷马史诗。古代人的思想可以成为近代人的口头禅,“书本是世界的珍宝,多少世代与多少国土的最优良的遗产。书,最古老最好的书,很自然也很适合放在每一个房屋的书架上。” 梭罗在瓦尔登湖边的小木屋里没有书架,它的任何地方都是书架,摆放着各种书籍——不是摆放,而是像房主一样居住在那里,它们和梭罗以及一些寄宿的小动物同为小木屋的主人。“它们的作者……成为一个社会中的贵族”,更是他小木屋里的“贵族”,占据着小屋最醒目的位置。在梭罗看来,好书的作者对人类的影响比帝王还要大。商人们苦心经营,如果有了财富后“转向那些更高级,然而又高不可攀的智力与天才领域”,最终却发现自己心灵是那样苍白,一切财富不过是一场虚幻。于是“要给他的孩子以知识文化,这正是他敏锐地感到自己缺少的;他就是这样成为一个家族的始祖的。” 读书,是一个家族也是一个民族最可宝贵的传统。一个不读书的家族是没有希望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更没有希望。

梭罗的小木屋靠近瓦尔登湖,我曾站在湖边朝小木屋的方向瞭望——现在只有遗址,没了小木屋,但仍会看到一条小路蜿蜒深入密林中。那条小路就通向小木屋,止于屋前。晚,梭罗坐在门前,想象自己是古希腊人的后裔;他是尤利西斯式的游荡者,湖畔就是他的伊萨卡。 古典作品在梭罗眼里“美丽得如同黎明一样”,他称古代作家的劳动为“英雄的文艺劳动”,其完整、永生与精美是与日月同辉的。梭罗认为,伟大诗人的作品人类还从未读通过呢,因为只有同样伟大的才能读通它们;对于伟大的作品来说,那些粗浅的阅读,有如繁星之被人偶尔观望,那“至多是星象学地、而不是天文学地被阅览”。阅读是一种崇高智力的锻炼;大部分人浅尝辄止或干脆一无所知。甚至有些读书人从不读这类书,几乎等同于有知识的“文盲”。“我们必须踮起脚尖,把最灵敏、最清醒的时刻献给阅读才对。” 独自住在湖畔小木屋里,因为有书为伴,梭罗愉快而充实。空间、空气、时间、几件简单工具、一个笔记本、一枝笔、包括荷马史诗在内的几本好书,更有何求?太阳升起时在湖里洗个澡,然后像斯巴达人那样打扫庭院,坐下读一读《吉檀加利》,这样瓦尔登湖的水和古印度恒河水就融合在心中了。日落时分他跳上小木舟划到湖心,在那里吹笛子,背诵诗文。初升的月亮钻入湖底,与森林的倒影相依相伴,“此时无声胜有声”。梭罗停止了吟咏。忽然,一条银色的不太大的鱼跃出水面,仍然激起水波荡漾的声响,声音不大,却清晰而悠远。这样的夜晚像天方夜谭一样奇异,在这夜里寻找天籁真是别有洞天。梭罗曾深情地回顾起这段读书生活:“最古的埃及哲学家和印度哲学家从神像上曳起了轻纱一角;这微颤着的袍子,现在仍是撩起的,我望见它跟当初一样的鲜艳荣耀,因为当初如此勇敢的,是他的体内的‘我’,而现在重新瞻仰着那个形象的是我体内的‘他’。袍子上没有一点微尘;自从这神圣被显示以来,时间并没有逝去。”

真正读书的人并不多。梭罗找不到一个可谈的人。梭罗在《瓦尔登湖》里写道,人们为了拣一块银币而费尽了心机,纵然有黄金般的文字,古代最聪明的智者说出来的话,它们的价值是历代的聪明人向我们保证过的;——然而我们多数人读的只不过是识字课本,初级读本和教科书,离开学校之后,只是“小读物”与孩子们和初学者看的故事书;于是,我们的读物,谈话和思想,水平都极低,只配得上小人国和侏儒。在目前我们说不出来的话,也许在别处已经说出来了——只是我们没有读到。那些扰乱了我们,使我们疑难、困惑的问题也曾经发生在所有聪明人心上;一个问题都没有漏掉,而且每一个聪明人都回答过它们,按照各自的能力,用各自的话和各自的生活。梭罗反复述说上面的道理,他觉得人应当像老牛般需要刺激——驱赶,然后才能快跑。他为那么多好书被冷落而感到遗憾和不安。他对周围的村庄寄予希望:我们并不要贵族,但让我们有高贵的村子——诗书传家的村庄;如果这是必需的,我们宁可少造一座,多走几步路,但在围绕着我们的黑暗的“无知深渊”上,架起至少一个圆拱来吧。

梭罗说:“一本真正的好书教给我的远不止只是阅读它。我必须很快将它放在一边,然后按照它来生活。我始于阅读,终于行动。”正因为长期坚持广泛而深入的阅读,又善于付诸行动——观察自然和描述自然,梭罗成为美国自然文学的鼻祖和举世闻名的大师,成为“第一个环境保护主义者”,又被认为是关注人类生存状况的第一位生态主义哲学家。他走在了时代前面,其真知灼见至今引导者人类文明的进程。

写于海口,QQ305363155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