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2015-12-29 23:59 | 作者:申辽原 | 散文吧首发

的黄昏降临西江,淡淡的薄雾在清凉的山谷里开始弥漫,大片依山而建的吊脚楼上陆续升起道道炊烟,袅袅的青烟和迷蒙的暮霭,氲氤出一幅浓淡相宜的山村暮色图来。

当十六的月亮从寨子的后山升起,黄昏便完全坠入了深沉的色,炊烟也在不知不觉中消失,灯火如星亮起,由疏而密,一会儿就汇成了一片铺天盖地的辉煌。

西江,这个地处黔东南大山深处的苗寨,这个曾经远离现代文明的地方,迄今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尧、舜、禹时代,由于中原王朝的连连征伐,步步紧逼,苗族的先民们从富庶的长江中下游一带迁至武陵大山里,秦汉之际又进一步退缩到湘西、黔中和桂北。是哪个支系首先在西江落脚,已经无从知晓。只听说在600多年前,一支“西”氏族的苗家由广西融水逆都柳江而上,几经辗转来到这里,并从早已安居此处的“赏”氏族同胞那里获得一块栖息的土地。苗语中,“西”指西氏族,而“江”与“讨”相通,西江即西氏族向赏氏族讨来的地方。另一种说法,“西江”原名“鸡讲”,为苗语音译,意为“无人或鬼居住的地方”。可以想见,那时这里一定山高林密,人烟稀少,月光也一定格外清冷。

苗族是一个苦难的民族,五千多年来,自其先祖蚩尤在涿鹿败于炎黄二帝,便开始了时间和空间上的漫长迁徙,其间虽有过“三苗国”和“荆蛮”的复兴,但终究不敌强大的外部势力;于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迫迁徙。他们由北方而南方,从东部到西部,历尽艰辛,苦苦地寻找着安宁的土地,足迹遍布中国的中南和西南,直至遥远的东南亚。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支系犹如朵朵浪花,早已融入他族的流水;但西南地区的苗族则世代遥记着先祖的历史,崇拜着本族的图腾。由于没有文字,他们将自己的历史记录在古朴美丽的服饰上,并用歌声将自己的文化世代传扬。据考证,西江的这支苗族是蚩尤的直系后裔,从蚩尤迄今,已繁衍了近三百代人。

两千多年的背井离乡,充满着无尽的辛酸和对故土的思念。据说,过去西江的老人去世后,亲人要请巫师将其灵魂送回东方的老家,送魂的路线是:西江—雷山—榕江—广西融水—湖南—湖北—长江中下游平原。他们相信,逝者的灵魂能够循着来时的足迹回到祖先的故里。几千年颠沛流离的苦难,深深铭刻于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不过,这种记忆早已没有怨恨,只有月光下绵延不绝的千年乡愁。

两千多年来,西江人在艰难的风中跋涉前行,用欢乐的歌舞寄托对未来的憧憬。今天,西江聚集着1288户人家近6000居民,成为全国最大的苗族村寨,也成了声名远播的旅游胜地。白水河畔,一幢幢苗家吊脚楼依山而上,鳞次栉比,规模宏大,景象壮观。

入夜,密密麻麻的灯海里,有些许霓虹灯闪烁;山风拂面,有KTV的歌声飘来;酒吧朦胧的灯影下,洋溢着浪漫的气息,苦难在这里已经成为历史。只是看到山寨的清纯被现代的商业一步步诱惑,心中不免有些隐痛。不过,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经济发展和传统保留难免矛盾,这也许是现代社会的无奈

更深露重,月华如水,山寨渐渐沉寂下来。独步月下,夜空幽蓝澄净;环顾四周,山影朦胧多姿。空气中有草木的气息飘浮,这气息也许来自河边,来自山上,也许,来自遥远的岁月

于是,想起李白那首关于月亮的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是啊,人生若流水,明月亘古如斯,那些远逝的历史,缥缈的未来,只有月亮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