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三道茶·野苦蒜(散文)

2015-12-16 09:15 | 作者:初晨苦楚 | 散文吧首发

青蒿,味苦色绿叶多,能生长于许多恶劣环境下,比如断壁残垣处你会看到它长得正旺盛,比如小道两旁它的不起眼,比如庄稼地里或是田埂上,突然想起一个词“绝处逢生”,特别是在我们老家那边,它很容易就出现在你眼里,很容易跟断壁残垣,荒凉坍塌这样的词联系起来。然而这样的植物却有着很多预防治疗的功效,在最近一度成为热门的词语。它的低调,它的普通,它的生命力,它的顽强都能在这样一个人身上彰显出来,或许某种程度上她们已经融合了。

“最后,我要万分感谢的,是生长在中国大地上的草本植物——青蒿。它星散生长于低海拔、湿润的河岸边砂地、山谷、林缘、路旁等,也见于滨海地区。在中国近二十个省、区都能见到它的身影。一岁一枯荣的青蒿,生,就是生出希望;死,就死出价值。”

这是屠呦呦在卡洛斯卡学院演讲《感谢青蒿,感谢四个人》里面的一段话,自从10月5日瑞典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评委会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的一半授予那天起,这位年过八旬的老太太出现在各大新闻媒体头条,紧接着关于她的经历、人生一步步走近大家,我们认识了这位伟大的前辈老太太,世界见证了这一幕,历史记载了这一刻,成了中国本土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人,也是中国第一位女性获得这样的殊荣,创下了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的第一位华人科学家历史纪录。

她用她的一生去科研,去奋斗,几十年的时间埋头实验,把人生的一大部分奉献给人类的健康事业,从1961年1月开始,她就带领着她的团队一直埋头于这项任务,无数次实验,无数次取样,不断翻阅中医药典籍,甚至因为吸入乙醚过多而患上肝炎。就是那么一直默默地完成自己的科研,40年后才得到奖项的肯定,她坚持着,她承受着,真的是用了一辈子来搞科研。

在中国,屠老太太因为至今未获得院士头衔、没有海外经历、没有发表过SCI论文而被称为“三无”科学家,或许面对这样一刻的到来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我是一个工科生,确切的说是高分子学院的学生,我知道常年呆在实验室的那种滋味,身边多是那种天天泡实验室做实验搞科研看文献写论文的同学老师,他们整天混迹于各种化学材料之间奔跑于各间实验室,枯燥、等待、通宵、有毒、腐蚀、危险大概就是这样一批人身上的代名词,你要时刻谨慎,要细心,态度认真,轻微一点问题就会酿成大错或是造成危险,对于他们这种生活模式多多少少有些了解或是自己也能有一些感受。

学工科的女生都会有一个共同的忧虑:掉头发。那时候在宿舍里这绝对是一个话题,真的,这不是笑话或者吹牛,一般化工行业对脱发多多少少都是有影响的,我们上课的时候已经习惯去观察老师的头发,想着那也是未来的我们吧,有的时候甚至会成为一种恐惧心理。我想起了大学里面物理化学那门课的老师,我印象特别深,她头发中分扎起来,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她严重的脱发。

还有那些因为实验受伤的老师,大四有一门选修课:聚氨酯。有一次老师脸上贴着纱布来给我们上课,我们都猜到了是做实验受伤了,当时同学们也关切地问了。我看着那个伤口,离眼睛很近,老师当时还说:还算幸运,至少没有弄到眼睛。我记得当时我有太多想法,还为此写了一篇日记

还有给我们上高分子化学的一个副教授,是一个让人钦佩的老师,是我们高材专业课题组的,就相当于直系老师一般,跟我们专业两个班比较亲切,所以私底下也会有更多交集对他有一些了解,但是他应该快40了还未婚,有车有房有存款,个人问题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热点,我记得我们宿舍私底下一直在商量悄悄地给他报一个相亲节目上电视。他整天忙于自己的科研,确实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工作态度相当严谨负责,对我们要求也相当严格,考试前千万别想从他嘴里透题,甚至课件都不能去拷贝,你问什么,他永远是笑脸相对,却是那种说一不二的人。因为工作的关系,身体不好,整个人特别瘦,课下的时候大家都在跟他交流要怎么增肥,其实因为长期熬和实验二造成的。给我们上课的时候,还经常在黑板上板书,脖子也是因为做实验受过伤,所以根本不能自由转动,同学们都知道,所以在敬佩他的同时我们也心疼他。

每一个科研者都是伟大的,那是他们对科学的热与追求,是他们的信仰,是他们心中那个希望。像这样无名,像这样默默奋斗的科研者其实还存在无数,包括我那些绝大多数正在上研究生的同学,他们选择了这条路上走下去,因为屠呦呦老前辈作为第一个,只是开始。

他们就像青蒿一样,花、茎、叶蕴含丰富的艾蒿碱、苦味素,发挥着强大的功效,是默默奉献敢于牺牲的,是普通里面却追求不一样的,这是他们的事业,想必这是一种人生,一种境界。还是借用屠呦呦的演讲词:

我喜欢宁静,蒿叶一样的宁静。

我追求淡泊,蒿花一样的淡泊。

我向往正直,蒿茎一样的正直。

无论是苦味的青蒿还是在苦中奋斗追求了这么多年的屠老太太,他们都用一生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故事,未来也还会有更多的屠呦呦出现,化工行业里面有个专业名词叫作“可塑性”,你们都是有可塑性的伟大工作者。

(二)白族三道茶·人生

在中国,茶的历史可以推到三皇五帝,而关于茶的记载也有很多书籍。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载了茶的医学价值。三国魏代《广雅》中也最早记载了茶饼的制作和饮用,茶以物质的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式科学文化形成的标志,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索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明代也有不少文人雅士留下了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凭茶图》等,还有世界上著名的“茶马古道”。

到今日,茶已经走遍中华大地,走入家家户户,茶文化、茶道精神与艺术已经成为一种厚重的历史产物,甚至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融入哲理、伦理、道德等方方面面,它吸引着更多的人去学习,去品味,去参悟。哪怕像我这样的年轻人,长辈还在我上学的时期就会在家随时引导我去学习,有机会就给我讲关于茶的文化,让我去学习茶道。在外省我没有太多地去发现,然而在云南很多专科学校里面都开关于茶道的一门课,让学生们理解感悟,我想这也是一种对茶文化的尊重与重视,也希望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里面开设这门课,

不同的地域,受气候地理位置环境等因素影响,出产不同的茶叶,比如西湖龙井、滇红、云南普洱、洞庭碧螺、冻顶乌龙、安溪铁观音等,不同地方习俗不同,味道不同,泡茶饮茶的方式方法也不一样。

在我们云南大理,白族的“三道茶”是一种特别独特的饮茶方式。“一苦二甜三回味”是三道茶的特点。

也就是说如果你去白族人家做客,他们给你上的第一道茶是苦茶,称之清苦之茶,就是将茶进行烤培,一定时间后会散发出淡淡的清香,然后倒入一些沸水,过一段时间泡沫消失后放在小火上烧一会,倒入茶杯就可用。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业,先要吃苦”。此喻人生应当吃苦耐劳方能有所作为,该奋斗的时候就应该勤勤恳恳去奋斗,去承担,去创造。

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这里面加入了一些红糖、甜花生、核桃片等,这些都是很常见很普通的一些食材,这道茶喝起来是甜味的,寓意为:“人生在世,无论做什么,都只有吃得了苦,才会有甜。所谓苦尽甘来大概就是这个步骤,只要付出,只要坚持,总有一天会有收获。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然而接下来还有第三道茶称为回味茶,茶里各种味道交集在一起,需要我们再三回味。煮茶方法虽然相同,但是加入的原料已换成蜂蜜,炒米花,粒花椒,核桃仁,茶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令人回味无穷。它告诫人们,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哲理,此即寓意事业开拓成功令人回味无穷。

希望我们都能有机会亲自去品尝的这三道茶,从而更能在生活中找到真谛。

其实人生也是这样,如这三道茶一般,先苦后甜再回味,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年纪都有你应该干的事,应该品尝的味道,不慌不忙,不紧不慢,不瞻前顾后,不急功近利。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踏稳每一个脚印。就像在开水倒入茶杯的那一瞬间,有的茶满满上浮,有的茶缓缓沉淀,各自找到不同的位置也面临不同的命运,那些漂浮在表面的茶可能早早就被淘汰出局,而只有沉淀到最后的才是人生真正的赢家,他把自身价值发挥到最大,懂得真正的生活态度与人生真谛。

怎么开始,去经历学什么,如何收场,我觉得这些都应该是我们去思考去感悟的,渗入“白族三道茶”在其中,过好你这一生!

(三)野苦蒜·爱

爱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心里,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任何角落,爱就像我们的头发丝,如果一根头发代表一种爱,那么爱应该有无数种,然而父母的爱却是需要用一生去解读的,即便如此,我们也没法与父母相同的步调上读取它们真正的含义,尤其是我们的父亲

于丹老师有这样一段话让我产生巨大的共鸣,或者说不止一个我吧。“我不知道要过多少年以后,女儿才能一一解开对父爱的误读,父爱是温暖的,但也是矜持的。父亲有的时候宁肯把爱守成一个巨大的秘密”。

我现在算了一下,自从记事以来,真正跟爸相处的时间有一年吗?这些年他一直在外面在矿山,有几年里家里条件特别紧张,基本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家,我也一直在上学,高中住校,大学跑到2000多公里以外的北方,所以我们真正相处的时间也仅仅是每年过年的那几天而已。

我从小就患有鼻炎,所以身体也不是很好,吃药打针是常有的事,父母为了我这身体没少折腾闹别扭。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我爸爸每次过年回家,总是给我带一些鼻炎的药物回来,从小到大吃了不少胶囊的、点滴的、液体的药。那个时候记得他每次回家就会放下包,整理出包里面的东西一样一样取出来,他在外面一直打听一直为我这个鼻炎操着心,每次只要听到别人说什么药效果好,他就去想尽方法弄到给我用,因为父亲那一大家,多多少少都懂一些医药,他也经常会看一些关于药物的书,由于爷爷是兽医站的,所以从小就跟着打针,上山采药,他对这一方面确实懂了不少,但是那时候年纪尚小,很多东西我不懂,很多时候我偷偷地把那些药扔了。

当他知道长在田梗上那一小株一小株的野苦蒜可以治疗鼻炎的时候,他立马动身去寻找,一株一株地挖来,摘好洗好用玻璃瓶子装起来,撒上盐放上一些天,让我每顿饭都吃一些。这件事情爸爸坚持了很多年,一直在心底没有忘记过,每次回矿上的时候一定会交代我记得吃这些苦蒜,也让我们督促我,那时候我嘴巴特别挑食,而且这个蒜是又苦又辣,我不大愿意吃,他会告诉我很多道理,比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再比如长痛不如疼,他会慢慢跟我说这些道理,用简单明了的话解释给我听。

后来鼻子也动了手术,再加上大量地运动,鼻炎也慢慢好起来,身体免疫力也增强了不少。

其实现在有件事情我特别惭愧,每次跟爸爸打电话,都是他在关心我的身体,经常问我最近有没有感冒,身体好好的吗?每次听到这些我的心都会稍微颤抖一下,其实本是应该反过来我关心他的阶段,然而话题总被他抢到前面,或许在他心目中我永远还是个小孩,在他的记忆里我就是经常生病。我每一次都会在电话里面告诉他:“爸,我很好。自从我来了北方以后,我一年基本不大会生病,偶尔换季感冒一下,我还乐意呢!”即使这样说了无数遍以后,他下次打来电话的时候还是一样会问。慢慢地,我不在跟他抢着说,听着他问,然后很开心地回答他,或许他是习惯了,也或许是那些年的记忆让他有了深刻印象。

每次过年回家的时候,我也会面对面地跟他说我现在基本好了,不再是过去那么小病孩了,所以爸每次打电话你不用忙着问我。其实我是想在以后的日子里能角色互换,现在这关心应该是我给他的。我现在仿佛能看到爸爸那些年弯着腰缓慢走在田埂上的身影,他一只手拿着挖具,一只手提着篮子,眼睛盯着前面随着脚步移动,当发现前方有几株野蒜时的惊喜,脚步加快,上前去把那些小苦蒜取走,然后又接着去寻找。

伴随着夕阳,我能看到爸爸蹲在门槛边上,认真地摘苦蒜,它一株一株地去掉叶子,只留蒜头,把它全部捡出来以后,又端着到那口老水井边去洗尽泥土,一遍两遍一直到洗干净,然后撒上一些盐,再找来瓶子把它装起来,有的时候他还会“偷尝”,然后满足地把这瓶心血放在我能看到的地方。

大概每一个父亲的爱是深沉的,他们不大会用语言表露出来,有的时候更多的是批评与严厉,总会又在不经意的时候被我们发现,比如说现在我终于懂了他那些年里对我的教训甚至挨鞭子。

苦蒜是我跟爸爸之间的一个梁,它让我读懂了太多东西,让我成长,让我明白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或许在我的一生中,我都忘不了吃苦蒜的那些年,那个味道,那些记忆,更忘不了当年父亲寻找苦蒜的身影。

人生百味,给了我们无穷无尽的感受,或是青蒿的苦,或是先苦后甜再回味的三道茶,亦或是那一株株的小苦蒜,都给了我们不同的选择与感悟,那些味道留到我们身体的每个角落,贯穿我们的一生,是这一生的追求,是这一生的真谛,是伟大的爱。愿我们都能读懂那些味道,不管是苦还是甜,他们都在我们不同的人生里,不同的阶段给予我们力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