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年味

2015-11-17 20:19 | 作者:散文吧网友 | 散文吧首发

“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完小年过大年”伴随着欢快的童谣,故乡的年味一天天临近了。

进了腊月,山村的集市就热闹起来。卖糖果瓜子花生的,手里举着个喇叭大声喊着。无颜六色的糖块装进方便袋子,年轻妈妈付钱,宝宝有点吃力的拎着,脸上却也堆满了笑。菜市场里人群攒动,早早的购着青菜。绿绿的蒜苔,豆角,青椒,黄瓜。都装在保温箱里,特别是黄瓜顶着花带着刺新鲜着呢。红红的西红柿也堆满了摊位。大爷搀着大娘挤在人群,没急着买,还转着看着选着。那边的鱼、肉摊更是热闹非凡。猪肉上扣着大戳子,一看就是通过质量验证,人们可以买到放心肉了。“看呀这有活鱼,新鲜的活鱼。多买便宜,快来买呀,来晚了就捞不着了。”年轻的鱼小贩高声叫卖着,引来了好多围观的。其中有个大姨,一下买了四条,说闺女,女婿都回来过年。饭菜一定要丰盛。大姨拎着鱼走了,轰的一下,人都急了上来,给我来两条,给我来三条。有的怕买不到,早早的举着钞票。卖鱼小贩忙了见了汗。。。

集市里最耀眼的要数卖对联窗花,卖大红灯笼的。小时候,过年贴对联,都是到商店买张红纸,墨水。父亲自己写,对联的字句都是父亲从老黄历查到的。那时一张红纸几分钱。买一瓶墨水,五角钱。窗花也是母亲闲暇的时候自己剪的。有花草鱼虫,有带胖娃娃的。挺有趣的。现在的对联都是机器印刷的。有黑字的,还有金字的(应该是金粉印的)还有黑字镶着金边的,比以前的大了,也艳丽了。不知怎的总是缺少点淳朴的味道。大红灯笼在风里旋转,那“新贺喜”四个大字在太阳下还闪着光。过年了,买个灯笼回家挂在大门口,浓浓的年味就进了家门。

“谁家烟筒先冒烟,谁家高梁先红尖”人们盼着来年的丰收,腊八的早上天刚蒙蒙亮,人们早早的起来,炊烟四起。不用说,早上的饭当然是腊八粥。我们乡村的腊八粥是用糯米,红小豆,大枣,核桃仁熬制的,甜甜的粘粘的。一大家子围着桌子吃的热乎乎的。

过了腊八就开始杀猪杀鸡。找几个年轻力壮的把猪三下五除二的把猪解决了。猪肉就成了人们的美味。家的主人灌血肠,炖酸菜,再煮上一大块肉,弄个凉拌肉,弄个猪肉炖粉条子。肉块不必切得那么细,大块的肉吃着香。做好了请来亲朋好友,邻里街坊热热闹闹吃上一顿。庆贺一下。各个喝个小酒,吃得红扑扑的,道谢着回了家。

二十三,小年。早上起来噼噼啪啪放上一挂小鞭。年就到了。到了晚上煮上饺子祭灶王,放几个鞭炮,告诉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灶王爷,有个年瓜糖,是个灶王爷吃的,为的堵住灶王爷的嘴,上天竟说好听的。小的时候和母亲到处祭拜叩头,那时弟弟小,母亲给弟弟做的棉裤瘦了点,弟弟跪着祭拜没跪好,趴在了地上,逗得我和姐姐笑得肚子疼。。。

二十四,扫房日。家家户户大扫除。每家买把新扫帚,戴上头巾,里里外外扫着干净。中午做小米饭,用罩淋(淘米用具)捞,说把扫掉的再捞回来,预兆新年吉祥。

二十八,把面发。一大早,热气腾腾,蒸上一锅白的大馒头。喜欢吃糖馅的,就在里面放些糖,甜甜的,吃的小孩糖流了一小嘴巴。说起馒头,想起了豆包。在进腊月人们还有蒸豆包的习俗。豆包的皮是自家地里黏米黍加工的面发酵擀制的。那金黄的豆包,里面红红的豆沙馅,吃起来真香。那时母亲一蒸就是好几锅,等到正月慢慢回锅腾着吃。蒸好的豆包凉了放进所料袋放进冷屋子(放塑料袋,怕豆包风干裂),有的能吃出正月。

二十九,贴窗花对联。把用白面打好的浆糊涂在对联上,搭个爬梯,一个人粘,一个人在下边看是不是贴的规整。窗花比较好弄了,小孩子也能完成。最后贴年画,儿时的年画什么牛郎织女了,什么穆桂英挂帅了,什么斯琴高娃了。最多的买胖娃娃抱鱼,是吉祥有余。现在不同了,有山水画,比如说迎客松。还有十字绣画,家和万事兴。还有喜欢伟人的买毛主席,还有现代版的习近平,都是和蔼可亲,笑容满面。国家富强,人们安居乐业,主席能不高兴吗?

三十的晚上,就是除夕了。不管多远的都往家赶回家过个团圆年,在院里点燃一盆红红的篝火,一家人围在暖烘烘的炕上(东北都是大炕),一起说说笑笑,吃着瓜子花生,含着糖块,看着新年晚会。唠唠在外的快乐,说说家里的喜事。到了12点开始煮饺子,放鞭炮。艳丽的烟花照亮了除夕的夜空。祭拜完神灵之后,把煮好的饺子捞了一大盖帘,放在桌前,小辈的给长辈的问候新年好。小的时候总是不好意思,一家人天天见面还问什么好呀,躲在一边,姐姐把我硬拽出来,叫我说。我支支吾吾说了,声音很低,爸妈妈却也乐的应了声。小弟弟早等不及了,夹了饺子吃了起来,奥要,咬不动,吐出来是个硬币。姐姐在一旁鼓掌,祝贺佳佳(佳佳弟弟乳名,那是妈妈生了我和姐姐,又生了弟弟一个男孩,觉得太好了,就叫佳佳。)佳佳来年上学一定天天考试一百分。弟弟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皮。吃完饺子收拾下去,男的出去拜年。女的第二天在出门。有守夜的,一晚上不睡,下象棋,打扑克,还有看电视的。

到了初一,村里的女人们在村里走动拜年,在哪家都要坐一会。我小时候和母亲去拜年,堂叔堂婶,给了我两毛钱,乐得我脸上笑成了一朵花。弟弟得了几个大鞭炮,也乐得合不拢嘴。初三祭财神,包混沌,初五是破五吃饺子,守在家不出门。过了破五闺女去娘家拜年。穿着大红袄,领着大包小包。进门问声爸妈好,爸妈乐着迎着,回身抱过外孙子进了屋。一包压岁钱塞进了兜。

过了初六,山村就开始扭大秧歌。大秧歌画着戏脸,有七仙女,有许仙,有孙悟空,猪八戒唐僧,还有的弄个旱船,小跑驴,大傻妞。逗得看秧歌的人哈哈大笑。看秧歌的孩子一会捡未燃尽的小鞭,一会买个糖葫芦舔着吃。还有的妞妞看不到就骑在爸爸的脖径上。

转眼就是十五元宵节。元宵节又是灯节。逛灯会,灯展上各式各样的大红灯笼,有的灯笼上写着灯谜,猜对的有奖励,大姐姐小妹妹踊跃的猜着。还有些情侣拉着手闲逛。在乡村有的地方还扎黄河,就是用秫秸扎的黄河方阵,里面有个乱的,说是狗洞子,钻错了,管一年不咋好的,跑黄河的人总注意很少有人跑错。黄河里有个送子娘娘,祭拜她领个灯拿回家就能得子,有不老少爷爷奶奶盼孙子虔诚的祭拜,捧着灯小心怕灭了,一路上添着油。回家供上。别说真有灵验的,第二年还愿给黄河赏钱。黄河阵里的灯都是用红的绿的纸糊的,里面放的油灯。跑黄河的小孩抓着妈妈的衣襟不敢松手怕走丢,也有吵着要甩花灯,甩炮的。不到黄河不死心,黄河在我的童年也满是诱惑,直到自己长大能骑车了,去了一次。跟着跑了几圈,觉得挺好玩的,又看秧歌,闹到午夜,家里早就放完烟花了,没办法只有放几个可的钻天猴,嗖的一下钻上了天,啪的一下炸开了花。

元宵节吃元宵,必不可少。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汤圆。现在南北通用。元宵汤圆都买点,蒸着吃,煮着吃,油炸着吃。家人围着桌前吃着甜甜的汤圆,预兆团团圆圆。

二月二龙抬头,吃龙须面,龙蛋,起早引龙水。小孩带龙龙尾,早上的主食当然也是饺子,叫吃龙角。炊烟未然,扒出的灰打囤,放些粮食,预兆新的一年粮食满仓。

二月二一过,年才算真正过完了。上班的上班,打工的打工,都各奔前程。留下一串温馨的年味久久的在村庄回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