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彦散文系列:讼庭国耻勿忘却国粹墨韵永传承

2015-11-09 14:58 | 作者:荏苒岁月 | 散文吧首发

讼庭国耻勿忘却 国粹墨韵永传承

今年正值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全国各大媒体都在相继播出关于历史审判南京大屠杀的报道。70年后的今天,我们回首中华民族这段历历在目、无法改写的血泪史时,发现就在我们的身边,出生于芜湖繁昌的国志士、文化名人——葛召棠先生,曾出任南京 “国防部审判日本战犯军事法庭“上校审判官,此案中他以监刑法官的身份对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执行处决,并在审判书上签名。正是这一刻见证了那段灭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正是这一刻将那场血腥的缔造者谷寿夫送上了断头台,正是这一刻让中华民族的30万冤魂得以昭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为了更好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近期,葛召棠先生之子、芜湖书画院专职书法篆刻家葛文德先生,将要陆续地接受一些媒体的采访,他正在忙碌地整理相关资料。据史料记载,葛召棠参与了南京大屠杀元凶谷寿夫的审判,随后又参与了战犯矶谷廉介的审判,他还曾主审过东北大汉奸王荫泰、殷汝耕、梅思平、丁默村、罗君强及汪文悌和汪文英(汪精卫之子),公审周佛海时任总指挥。他毕业于上海法政大学,曾是高材生,师事沈钧儒、史良、李达、周新民诸君,深得老师激赏。正因为他自幼勤勉,师出名门,才华横溢,所以在艺术、考古等多方领域都颇有建树,实属难能可贵。“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然而命运多舛的葛召棠,不幸陷于历史的漩涡,英年早逝。

如今,当地政府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爱国志士,在柯冲窑的翠竹青山间为他建起了衣冠冢。2010年,“葛召棠先生陈列室“落户故乡繁昌,其子葛文德先生捐出了精心搜集20余年的史料,弥足珍贵。其中不泛书法册页、书画印章、笔墨纸砚等先父的书籍用具,还有多幅当代名家的题赠作品。从馆藏的孑遗之作及编撰的《葛召棠文德乔梓书法篆刻集》中,我们不难发现大法官葛召棠钟情国粹、墨香缭绕的另一种风神。“汉魏风骨”四个字,正贴切地诠释了葛召棠的书风,他精研临习汉隶名碑,无论张迁碑的拙健,还是曹全碑的雅秀,在他摇曳多姿的笔下,都能体现其思辨之风神。据《民国书法史》记载:“‘建国前县内书法首推葛召棠,真、草、隶、篆,无不精研。’据《繁昌县志》记载,葛召棠四十三岁时,正值秋鼎盛时期,四体书法虽是临摹之作,但笔力老到,气象俨然。若非敏而好古的斫轮老手,断难作此朱紫正色,大雅之声。诚如已故书法评论家王业霖所评,在中国近代书法史上,四体皆精者,可谓寥若晨星。古时西有三晋赵铁山,东有沪上邓散木,舍此而外,海内似乎找不到能与之鼎足而三的人物矣。正如南宋高宗赵构在《翰墨志》中所叹:“士人作字,有真、行、草、隶、篆五体,非风神颖悟、力学不倦至有笔冢、砚山者似未易语此。”葛召棠能精于四体书,关键在于这“风神颖悟、力学不倦”上。那时,其书法就经常与沈尹默、郭沫若、于右任、张大千、齐白石、马公愚、徐悲鸿等名家联袂出展……”,作品深受时人推崇。据葛文德回忆,先父平生无半点浮华奢糜的恶习。情有所钟者,惟书画而已。曾应邀为南京灵谷寺撰写嵌名对联:灵气所钟,结为佛谛;谷声响应,遍布法音。若要追溯儒医家学的启蒙,其文学底蕴可见一斑。著名繁昌柯冲窑也是葛召棠在省博物馆编审期间首次发掘的,中央电视台的《古韵芜湖之青白瓷》中曾作专题报道。至今已有众多的各界人世前去馆内参观纪念,使得芜湖优秀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弘扬。

其子葛文德秉承一脉书香,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篆刻研究会理事,芜湖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芜湖市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芜湖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芜湖市民盟书画院顾问,芜湖书画院专职书法篆刻家,国家高级美术师,曾任第九届政协委员。他自幼深受先父影响,自承家学,临池刀耕,酷爱书画艺术,尤擅书法篆刻。在经历早年的家境困顿后,锲而不舍,师承《张迁》、《乙瑛》、《石门颂》、《宝子碑》、《杨大眼造像》、《张猛龙碑》等碑帖,篆刻以秦汉为本,兼采赵之谦、齐白石、吴昌硕诸家之长,后得赖少其、钱君匋、陆维钊指授,注重章法刀功,奇而勿怪,取境高远,形成了自己淳厚俊逸的风格,朱文圆润流畅,如行云流水;白文峭劲拙朴,似浑然天成。在历经无数铭刻的春秋后,硕果累累。曾在《中国书法》、《书法》、《篆刻》、《西泠艺丛》、《人民日报》、《文汇报》、《中国印谱》等国家级及省内外发表百余方作品,另有多方作品入编《当代篆刻家大辞典》、《全国印社篆刻联展作品集》、《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等权威的书典。

篆刻本身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艺术,前者若无书法的底蕴,断难成功。近来,葛文德的书法艺术与篆刻刀意相融相生。同时在临习汉魏名碑后,追本溯源,精研金文和甲骨,这种始于殷周时期的铜器铭文,除了书法的拙朴美外,兼具历史的沧桑凝重。进而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草篆。观其近作,巧妙地柔和篆隶之风,博采古拙之意。气息高古,用笔率真,或断或续,或枯或实,笔意灵动间意韵沧桑,线条遒美韧健,体势峭劲拙朴,独具一格。尤其是他创作的书法刻字作品“葛召棠先生陈列室”,真可谓悠悠古韵,风雅之极。其书法篆刻艺术已近纯熟之境,为艺术收藏届人世所激赏和钦慕。然而为人淡泊的葛文德却始终怀有一股低调谦逊的静气,慎独慎行,在艺术圈中可谓罕见。这似乎也符合弘一法师的做人心得。齐白石大师曾言:作画是守静之道,涵养静气,事业可成。这也正是艺术的相通之处,只有在这条守静之道上,我们的文化艺术才能真正走向深远隽永之境。

“讼庭国耻勿忘却,国粹墨韵永传承”,在勿忘历史的今天,我们欣慰地看到国粹文化在中华大地上不断地传承下去。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精魂,生生不息。

葛彦,安徽芜湖人,出生书香世家,自幼耳濡目染,曾在省市级杂志《时代文学》、《未来》、《作家选刊》、《青年作家》、《岁月》、《作文与考试》、《读书》、《芜湖文艺》;报纸《中国供水节水报》、《江淮晨报》、《芜湖日报》、《大江晚报》;及网络《作家在线》(中国作协主办)、《红袖添香》、《榕树下》、《且听风吟》(登月度热榜)上发表个人文集、《中华网》、《起点中文网》、《中国文苑》、《中国文学网》、《中华散文网》、《美文网》、《散文网》、《湖北写作网》等各种媒体发表文学作品百余篇。有作品入选2015年《第二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第二卷)、中国文联出版的散文集和《芜湖作家散文选》、《繁昌文化丛书》(文学卷)等,并被专业文学杂志选为优秀范文和高中写作素材。个人散文集正在编辑出版中。

祖父葛召棠先生毕业于上海法政大学,曾是审判“南京大屠杀”元凶谷寿夫一案的五大法官之一;安徽繁昌柯冲窑的第一发现人,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古韵芜湖之青白瓷”专题中有详细记载;民国著名书法家,曾与郭沫若、沈尹默、于右任、张大千、齐白石、马公愚、徐悲鸿等诸位先生联袂展出。父亲葛文德先生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高级美术师,安徽芜湖书画院专职书法篆刻家,安徽省篆刻研究会理事,芜湖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安徽著名书法篆刻家,擅书法篆刻,尤精草篆,自成一格,2001年出版《葛召棠文德乔梓书法篆刻集》,安徽省电视台曾多次为其拍摄艺术专访,其作品被国内外诸多藏馆、庙宇和碑林收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