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校

2015-10-05 21:53 | 作者:寒心 | 散文吧首发

乡村小学校

屈吉平

对一个小村来说,学校就是一座精神圣殿。有学校在,村庄就有活力,就有希望。

当年我村的小学坐北向南,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修建的。砖瓦是大队砖瓦窑烧的,土坯是社员打的,木料是大队购置的,社员们自己动手修建,没花多少钱就盖起了两排瓦房。墙是砖装心土坯垒的,门是中式两扇,窗上没玻璃,用白纸糊着(后来钉上了塑料布)。桌子、凳子全是学生从家里搬,教室内没有一张像样的书桌。教室地上没铺砖,每每扫地的时候,坑坑洼洼的地面很难扫净,尘土飞扬。天,老师让学生从家里抱来棉花柴,轮流生火。有时,遇到风向不对,屋内浓烟滚滚,呛得我们跑到室外,在零下十几度的天气里,瑟瑟发抖。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每天清晨跳跃着奔向学校。上课前,我们齐喊“老师好”,迎接老师的到来;放学后,我们又排着队伍,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返回家里。那时候,“三好学生”荣誉深入到每个同学心中,大家争着做好事。老师大多是民办教师,但他们教学却很认真,他们深深地着自己的学生。

村里的小学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我永远忘不了那些民办老师,那些淳朴的同学,还有那简陋的校舍。因为那里培养、锻造了我和我的同学。

到了九十年代,小学校迁到村东,取而代之的是二层教学大楼。校园里有操场、篮球场、图书阅览室,教学设备也规范化、现代化了。郁郁葱葱的塔松、冬青和五彩缤纷的花坛把校园装扮得格外亮丽。然而不到两三年,随着生源的流失,在村里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少。教育部门认为教育成本太高,与“市场经济”不合拍,村里的小学校撤的撤、并的并,老百姓只能是满脸的失望和无奈

农村小学的命运实堪悲叹。普通砖瓦房的时候,学校办得非常红火,校园师生欢笑,书声琅琅。而当二层教学楼盖起来的时候,却人去楼空,只留下一个空落落的校园,似乎在回忆着昔日的繁华。

如今好多农村没有了学校,孩子上学得到几里外的乡镇上学。刚开始还有校车接送,后来据说有的校车超载,上头从安全角度考虑,所有学校都不接送孩子了,这就苦了学生家长。天还好一些,到了冬天,每天天不亮,家长就得叫醒孩子起床吃饭,再送他们上学。到了下午,还得去学校接。这样风无阻,每天来回要花上好几个小时,路途安全当然无人问津。

时光荏苒,日复一日,乡亲们辛辛苦苦筹资盖起的高标准小学,彻底衰落了。有的改做他用,变成了卫生所、敬老院,有的空无一人,墙上的白的瓷砖慢慢脱落,门窗锈迹斑斑,有的大门紧锁,里面杂草丛生……

农村教育点在日渐萎缩。每每回乡下,看到好多村小学破败、萧条的景象,我都惆怅不已。村小学的消亡背后显露这样一个事实,村民汹涌外出打工,致使大量生源流向城市,造成“农村学校留不住,城里学校装不下”,好多农村孩子无奈只好中途辍学。加上新的“读书无用论”,说什么就算考上大学,以后没关系找不到好工作,也是枉然。这些观念对村民的影响很大,加上到城镇上学又不方便,有的家庭干脆就不让小孩上学了,导致社会上产生了新一代“文盲”或“半文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