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墙厦

2015-09-29 10:14 | 作者:寒心 | 散文吧首发

土墙厦

屈吉平

黄色的土墙厦在以前的乡村里比比皆是,它是村里人的庇护所。而现在能见到的一两座,往往伴着颓废的残垣、满院的荒草,在一幢幢贴着白瓷砖的大瓦房、红砖平房及二层小楼间孑然默立。

这些土墙厦的主人要么老去,要么远离乡村移居城市。

故乡的墙,是用黄粘土打成的。筑墙要请“墙博士”(筑墙的把式),先是夯地基,然后立四根粗椽,前面是墙板,中间是墙椽,用石杵子夯实,接着将两根椽平放在四根椽之间,夹住墙板用绳子拉紧打结。开始筑墙了,先将渗好的湿土装进椽子团好的方框里,拿石杵子的三人(一般两头中间各一人)先跳上去,将垫土用脚刮平、踩实,再一齐喊着“嗨,嗨,嗨”的号子声,用杵子一下一下地夯实(据说是一点三打)。之后再按前面的办法,两侧各加一根椽往上叠,装土、刮踏、夯实,等到每侧用了三根椽的时候,就不加新椽了,把最早用的、现在已处在最底层的椽解下来放在最上层就行了,轮流更替,一堵墙就打成了。墙博士主要掌握换椽、加木楔子、掌握标准,作用大得很。过去有一种说法,叫“筑墙盖厦,提起害怕。”不光说这工程是要花钱,而且还要问人、借物、管饭、下大苦,因为叫来帮工的人都不挣钱,因而要提前问人,每天做饭犒劳帮工的乡亲。你想,几十号人,挖地基、翻墙板、层层夯实,土墙从墙基到丈二三高,墙基三四尺厚,最上面也有一尺多,这样稳固的墙体,至少得十几天才能筑成。在墙上搭厦,又得几十号人,瓦工、木匠、小工,又要耗时几十天。

这种土墙厦搭在这么厚的墙上,老鼠打个洞也不碍事。屋里钉个木橛子挂东西,掏个小窑洞放物件,也不用担心破坏墙面,影响安全。时间久了,墙面会生出绿苔,瓦缝中会长出许多郁郁的青苔。一般人家屋里的墙上都有小孩子们写的字、画的画,成百上千个农村孩子在这土墙厦里度过了少年不知愁的年代。

村里的土墙厦门小窗窄,屋里烟熏火燎,光线阴暗,缺乏高大阵势的气派和弥漫阳光气息的魅力。但它总跟身边的一草一木、跟各种劳动场所、跟周围的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墙前厦后是生长着的各种树木,不远处是麦场、菜地,身边是碾盘、石磨……乡里人一辈接一辈生息繁衍在这里。它是乡人们人生的一处风景,一个客栈,一段难忘的生命情结。

近几年,富裕的农村掀起了旷日持久的“筑房造屋”热潮,一座座青砖瓦房、二层小洋楼拔地而起,农民的居住条件大大改善。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仅留的几座土墙厦经过风吹日晒淋,墙皮脱落,屋身已经开始倾斜,屋门带着宽宽的裂缝,就像垂暮的老人在夕阳中守着最后的时光。面对低矮黑暗、破败不堪的土墙厦,我依然能闻到它默默散发着的泥土气息,以及裹挟着泥土气息的远去的童年,童年的回声,随墙角的蜘蛛网漏去。

老气横秋的土墙厦,废弃的故事凌乱地散落一地,终于禁不住岁月的风化,倦倦地躺下了身躯,它注定要从乡村的黄土地上消失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