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个月
闲下来,就想写一写我在东北的故事,因我在东北整整度过了一个月的时间,虽比起“老东北”来不值一提,但比起短期到东北旅行的人来,也算是很长的一段时光了,凝聚着我对东北的感情和美好的回忆,理应很好地写一写,抒发一下内心感受,只因笔懒原因而没有动笔。今天,突然心血来潮,不由得拿起笔来追忆我在东北那一个月的美好时光。
记得那是1989年的11月,内地刚刚呼吸着寒冷的空气,而东北却已进入冰天雪地的冬季了。我和同事便选择水路旅行,从山东烟台出发,乘坐着烟台至大连的客船,不料,成行那天“天公不作美”,风大浪急,船只又不算大,就在苍茫的大海里不停地颠簸,走出船舱,所见晕船者比比皆是,有斜倚着船体把手绢堵在嘴上的,有蹲在那里,接着垃圾袋“哇、哇”地吐个不停的,我感到奇怪的是,晕船者中不乏男性游客,所幸我有过几次坐船经历的锻炼,而没有晕船反应,否则,这么大的风浪,我也得有所表现,总算在五个多小时的颠簸中到达了大连。
大连是东北的北大门,是我梦寐以求、向往已久的地方,到了大连,我眼前一亮,思维顿时开阔起来,我乘着兴致站在大连港,尽情地享受海风的沐浴,浏览海上风光,一艘艘游船开来了,一艘艘货轮起航了,身边的游客熙来攘往,欢声笑语响彻在耳旁,把我全身心地吸引过去了,这时候才想起拿出相机,与同事相互留了影,定格在美丽的大连港上。不觉已到黄昏时分,我们就下榻在海港附近的宾馆,便于旅行。
翌日早晨,我们乘兴来到了老虎滩,参观了在全国很有名的大连森林动物园。一进动物园,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鸟笼,这是闻所未闻的大鸟笼,随之就把我的眼球吸引过去了。这真是鸟儿的天堂,鸟类众多,五彩缤纷,不同的鸟儿飞来飞去,唧唧喳喳,优美的鸟叫声不绝于耳,也分不清哪只鸟在叫,就好像乐团在演奏美好的乐曲一样,我一边观赏着美丽的鸟儿,一边听着悦耳的鸟叫,把我的思绪带到了一个美丽的天地,顿觉心情好极了!
这硕大的鸟笼就像一段美丽的序曲,引领我进入了纵深的主题,我便徜徉在规模宏大的森林动物园里,一一地观赏着东北虎、华南虎、斑马、长颈鹿、黑熊、狼和狈等各类动物,观察着它们不同的习性,在这里使我大饱眼福,也使我真正领悟了“狼狈为奸”的丰富内涵,我听着导游的介绍:狼的前爪长、后爪短,狈正好相反,前爪短,后爪长,狼狈一起干坏事的时候,狼在前,狈把前爪搭在狼的背上,跑起来速度很快,干起坏事来更猛。导游描绘的绘声绘色,我一会儿看看左手边的一群狼,一会儿再看看右手边的一群狈,脑海里形成“狼狈为奸”的生动画面。观赏了铁笼内的东北虎,旁边就是华南虎,我想,当事者有意为之,在于区分出哪是东北虎。不过我发现,即使东北虎,驯养在这里,也慢慢地失去了野性,变得软绵绵的了,这就是动物园驯养动物的弊端,心中不免衍生出些许遗憾。
游览了大连动物园,我们从大连火车站出发,到达锦州,这里曾因“锦绣之州”而得名,我举目四望,触发了几多感想,这里地形奇特,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曾经受了著名的辽沈战役的烽火洗礼,使这座美丽的城市满目疮痍,待到我们游览的时候,经过了战后重建,变成了风光秀丽的滨海城市,已不见了当年战争的影子,只在人们脑海中留下那段回忆。
接着,我们从锦州乘车到沈阳,我先是前去拜访了时任《沈阳日报》的总编辑刘黑枷,期盼向这位前辈在新闻、文学创作上拜师取经,警卫室的电话打到了他办公室,通报了我的姓名,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位德高望重的前辈说马上要见我,我就急匆匆地到了他的办公室,他十分热情地接待了我,态度是那么和蔼可亲,一点架子都没有,并赠送给我一本他的专著《新闻创新谈》,劝我说:“新闻、文学写作是长期积累、勤奋创作的过程,不只是靠找一个名家指点指点,读一本好书熏陶熏陶就行了的事,主要靠自己不断的努力。”使我很受启发。他听说我是从山东青岛来的,就说:“我经常去青岛,《青岛日报》是我们的友好合作单位”我听后便产生了由衷的亲切感。临别的时候,刘总和他的秘书姜燮把我送出《沈阳日报》社大院,令我十分感动的是:我与他素昧平生,只是听部队的战友说起过,我就慕名而来拜访他,却受到了他的热情接待,并将他的专著赠送给我,现在想来,都使我感动不已,这位《沈阳日报》总编代表了沈阳文化的一张名片,我到沈阳没有白来。
从《沈阳日报》社出来,乘火车向东北方向行进,不长时间就到了铁岭市,这里是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的故乡,我到铁岭的时候,赵本山还没出名,只是在当地小有名气。顺着铁岭市的街道漫步,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比较贫穷落后,不过,这里地域很辽阔,风景也很美,就是在这样一个小地方,还发生过一次奇遇。一天,铁岭淅淅沥沥地下着零星小雨,我和同事因联系业务,到铁岭附近一个很小很小的车站赶车,感到小车站一看,等车的也就稀稀拉拉地站着七八个人吧,这时,我的同事就和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妇女对上了眼,一会儿,他看看她,一会儿,她看看他,站在一旁的我就想,都这么个年纪了,还那么看啥?他俩长时间看也觉出不好意思来了,不看又怕遇着熟人不说话而尴尬。最终,还是我那同事先开了口,问了句:“请问,您老家是不是山东的?”对方回答:“是啊!”“山东哪里?”回答:“平度的。”这时,我的同事心中就明白了八、九,接着又问:“是不是田庄付家庄?”回答:“是啊。”同事接着就叫了一声:“姑”, 那位妇女才回过神来,一便答应着,一边询问着什么,说真没想到啊!在东北这个小的不能再小的车站见着本村比较亲近的人,真是奇遇,说着,就挽留着同事无论如何也要到家里住两天,我们推说还有公事在身,就婉言谢绝了。
我们又折身返回沈阳,从沈阳出发到吉林靖宇县,我也似乎明白了其中的奥妙,就问当地人:“靖宇县是不是杨靖宇的故乡?”那位当地人点头称是。原来,这就是著名抗日英雄、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杨靖宇的故乡,不能就这么走了。为了了解这位著名抗战英雄的事迹,我改了行程,特意在靖宇县招待所里住了一晚,简单地了解了靖宇县一些情况,重要地是了解了一些杨靖宇烈士的感人事迹,也知道了靖宇县的来历,这里的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抗战英雄,就以英雄的名字而命名为靖宇县,有了靖宇县那段经历后,我对杨靖宇烈士的有关史料也就格外关心了,更加敬仰这位抗日英雄,靖宇县和杨靖宇烈士都装在了我心里。
在非同寻常的靖宇县,还有个名气不小的榆树川乡,虽说是个乡,不是很大,但属交通枢纽,是周遭必经之地。我就住在这里,体验一下住乡镇招待所的滋味。招待所建在一个半坡上,到了那里一看,只有几间简陋的小平房,那晚只有我一人入住,只有一个服务员忙这忙那的。招待所外面寒风刺骨,大雪飘飘,真见识了伟人毛泽东词《沁园春•雪》中“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景致,转回房间内却感到暖煦煦的,服务员已生起旺旺炉火,通到了火炕、火墙,非常暖和,真是房内房外两重天啊!在东北榆树川这个小小招待所里,体验过火炕、火墙的感受,就是不一样。从招待所里出来,到饭店吃饭的时候,我也有过一次奇遇,老家一个叫乔吉竹的,原来是母亲在村副业时的同事,我大致有印象,后来,他当了兵,再后来,就去了东北孙吴县,据说在一个村子里当书记。不曾想在一个不起眼的小饭店里却见到了他的战友,他的战友就是饭店老板,自称青岛黄岛区人,到东北多年了,我开始还似信非信,乔吉竹的那位战友又把我引领到里屋,指着墙上的战友合影照给我看:“你看,这不是乔吉竹吗?”我一看,不住地点头称是,因为乔吉竹的脸上长了一个明显的大痦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榆树川留下的印象更深。接下来,在那里多住了几天,老板对我们照顾更热情了,这里面凝聚着奇遇的感情,我几乎每顿都吃着老板亲手做的辣豆腐,心里暖煦煦的。
在榆树川,我感到这里有着不同的冬天,这里的冬天似乎成了孩子们的乐园,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他们大都坐着雪橇,沿着榆树川的长坡一个接一个不停地滑着,寒冷的冬天,竟带来如此热闹,这道靓丽的风景是孩子们形成的。还有,大雪飘飘中,牛、猪、羊等牲畜都在村旁大街上,迎风冒雪,也成为一道道风景。我沿着公路走向村落,再踏着雪,咯吱咯吱地走向约好的一个李姓朋友的家里,寒暄了几句,就围坐在这个朋友的火炕上,心里热乎乎的,这是我第一次在东北乡下吃饭,这位朋友也非常好客,不停地劝着我喝东北的高度白酒,品尝着储藏起来的东北菜,寒冷的冬日里,在温暖的火炕上,喝着烈酒,品尝着美味佳肴,拉着家常,感受到了别样的温情,趁着酒兴,和朋友一起绕到村外,观赏着松花江支流的美景,眺望那绵延不断的白茫茫一片,真是辽阔无比,尽显冬日里松花江之美。心想,我也算是看到了松花江了。
从榆树川出发,途经长春到了哈尔滨,那时看了纪录片《哈尔滨的夏天》,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使我听起来很美;电视节目主持人王刚播讲的《哈尔滨的夏天》也曾使我想一睹这个“庐山真面目”,可来的不是时候,正是哈尔滨的冬天,应该说,哈尔滨的冬天景致也不错,还能经常看到雪挂。在哈尔滨选了一个比较好的景点,索性脱掉军大衣,拍了照片,不到一分钟,就冻得受不了了,当时哈尔滨零下二十多度,拍完了照片结账时,照相的老板硬向我们要十五元,当时拍一张照片五元,说好在一个景点拍一张就行,多了重复,结果,老板利欲熏心,欺负外来客人,拍下照片,就得拿钱,就在一处风景连拍了三张,同事不服就和老板发生了争执,一会儿就围了许多人,都帮着那个照相馆老板,我一看情势不妙,又在异地他乡,极力劝说同事住口,就这样不了了之了,吃了一次哑巴亏。这是我在东北遇到的唯一一次不愉快的事情,早就被产生的好印象冲淡了。
我们还从哈尔滨到牡丹江、佳木斯、鸡西等地,都有着不同的感受,在牡丹江坐着小火车体验着别致的感受,在鸡西,感受到整座城市都是“冰城”,一走一滑,我似乎不敢走,但当地的男男女女走起来却很顺畅,还有种很潇洒的感觉,怪不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
我在东北一个月,感受到了东北的辽阔、宏大,也亲身经历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还体验到了东北乡间的温暖,使我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东北,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从东北归来,我感到受益匪浅。
乔显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