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的坚持与文化自觉

2015-09-11 11:46 | 作者:紫金草 | 散文吧首发

古镇的坚持与文化自觉

文/吴建国

吴树依依吴水流,吴中舟楫好夷游。碧水泱泱,绿树掩映,耳畔响起那首耳熟能详的歌谣:“摇啊摇,摇到外婆……”坐在飘摇的小船上,在传统的江南水乡风情欸乃桨声里,领略水乡古镇的柔情与温婉,体会水巷曲回的韵味与悠长,摇着900年的慢时光,心旌摇荡,情飘万里。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桥是温馨的港湾,外婆桥是美丽的家园,外婆桥是美好乡愁的记忆!这就是古镇周庄带给我们的绵长韵味。

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水乡风貌、深厚的文化蕴积和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周庄古镇,被台湾作家三毛当成了自己的家园,被国内外许许多多的中国人默认为心中最完美最富有诗意的故乡。

“呵护共同家园,留住美好乡愁”自然而然就成为了第八届中国名镇名村(周庄)论坛的主题。《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于2008年出台。可是,这部历史性的法规并没有完全遏制住推土机的欲望,在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各种名义的拆迁,此起彼伏,持续至今。同年,中国名镇名村(周庄)论坛在中国第一水乡周庄拉开序幕,今天,已经是第八届,以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领头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城镇保护方面的专家学者,每年汇聚周庄,探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发展,这一行动,在我看来,是周庄古镇的一种担当坚持与文化自觉。

著名城镇遗产保护专家、同济大学教授、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理事长阮仪三,在本届论坛作了题为《城镇中国的文化原乡:江南水乡》主旨报告,他说:要从悠久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在保护古镇古村中不仅要注重古建古宅的保留,更要关注文化的传承,他说,乡愁是什么,乡愁是久已忘怀却又是记忆犹新的家乡的各种味道,这些味道是久久不能忘怀的。城镇,中国文化的原乡,我们要建设的新型城镇化是应该具有浓郁人情味的。

其实,早在1986年,阮仪三教授就主持修订了周庄第一份保护与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提出“保护古镇、建设新区、开辟旅游、发展经济”的指导方针,按照这个规划的要求,经过十年的有序发展,1997年,仍然在阮仪三教授的主持下,编制了《周庄古镇区保护详细规划》,其中心主题是:“保护祖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独具特色的反映明、清及民国初年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的风貌景观,充分挖掘古镇文化内涵,使之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申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阮仪三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倾情周庄古镇的保护与发展,除一次生病住院没有参加当年的周庄论坛外,每届都参加,并精心准备演讲论文,本届的论文,他很早就带着两位博士开始起草,一稿完成一万六千多字,继而又精心修改成八千多字,参加论坛前又修改成五千字的正式文稿,八十多岁的老人,精神矍铄,每届都是精心准备认真听讲,真是难得。这就是一种担当与坚持,更是一种文化的自觉。

长期以来,周庄镇在精心保护中求发展。走过了一条从“苦镇”到“古镇”再成“宝镇”的发展历程。古镇依水成街、因河成镇,保存完整的水乡古镇格局,成为驰名中外,享誉世界的最佳魅力水乡。曾多年担任周庄镇镇长的庄地先生,从文化站站长到周庄镇镇长,再到旅游公司董事长,直到今天的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委员,从沈厅古建筑维修和保护开始,亲自参与周庄古镇区内全部古建筑的维修保护及管理工作几十年,至今还在致力于其建设与管理工作,可以说为周庄古镇风貌保护呕尽了心血。我以为,他的这一行动,是周庄一代又一代关注周庄保护与发展人们的毅然担当。据悉,目前全国有历史文化名镇252个,历史文化名村276个。江南水乡古镇蜚声海内外,而周庄古镇独占鳌头。几十年来,周庄精心描绘“保护”文章,谨慎做好“发展”文章,多元铺陈“旅游”文章,周庄论坛坚持了八届,在这面保护与发展的大旗下,汇聚了包括周庄在内的锦溪、千灯、同里、甪直、沙溪、西塘、南浔、乌镇、新市、黎里、震泽、凤凰等 13个古镇抱团联合申遗,我想,这就是水乡古镇的担当坚持与文化自觉的一种更高体现。

在当下新型城镇化推进的进程中,城市乡村格局都在发生巨变。文化生态也在发生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很多地方使地域文化特色面临灾难性破坏,城镇记忆淡化甚至消失,更为让人担忧的是很多乡村也在“失守”,田园风光,农田湿地,河流池塘,还有许多古村落都在消失。

记忆不存,乡愁何寄!

这些年来,我们见到的遗憾可谓多多,城镇化的进程和推土机的力量,撕裂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留存记忆。多少城镇迷失在无休止的膨胀和浮肿中,多少拥有辉煌文明和文化特色的城镇,几乎每天都在演绎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建设与破坏的冲突、传统与现代的对立。于是,“一边拆掉真文物、一边再造假故居”的闹剧不断上演,大量不是“文物”的名人旧居、祠堂庙宇不断出现,很多历史文化遗迹“樯橹灰飞烟灭”、消失于岁月无声。剩下的是千城(镇)一面,楼盘林立,水泥森林。

乡愁,并非不能生长于现代城镇。留住乡愁离不开文化载体,也需要生长空间。它要的也不多,也许只是一个湖泊、一座祠堂、一棵树木、一块瓦片而已。而最需要的,是人们的呵护之心,帮助抵挡各种觊觎的目光。作家冯骥才说:“城镇,你若把它视为一种精神,就会尊敬它、保护它、珍惜它;你若把它只视为一种物质,就会无度地使用它,任意地改造它,随心所欲地破坏它。”诚哉斯言!记忆且不存,乡愁复何寄?

“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骛于外界,而不遑回到内心,转回自身,以徜徉自怡于自己原有的家园中。”190多年前黑格尔在柏林大学的这段演讲词,似乎仍可作为乡愁现实处境的写照。也许,只有当我们从对现实利益的驰骛中解脱出来,在对来时路的回望与珍惜、对重返故园的展望与筹划中,才能记得住乡愁,也才能留得住乡愁。

乡愁,是人们与自然相依相偎的亲近感,是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眷恋,是故园的历史记忆,是故人的童年往事。城市与乡村不仅是人们物质生活的载体,也是精神生活的家园。现在,国家推行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以人为核心,沿着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特征的路径,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并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乘着希望出发,风总在路上。静下心来聆听、抚触并呵护乡村古镇最柔软的心跳,我们想的脉搏才会更加铿锵,前行的脚步也才会更加有力。

通先生对乡土中国有很高的评价:中国的乡村自有其乡土精神,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活的记忆”。乡愁,对一座城市或乡村来说,意味着文化传统与生活肌理的双重传承,它让人们产生亲近感、认同感、自豪感。我们要推进的新型城镇化,应该保持中国田园文化的自信、尊严与定力,保持农民原有的生活模式,而不是把他们从有闲暇的乡村人生拉硬拽成无所适从的城里人。是要巩固乡村的地位,修复它的活力,重建传统的乡村精神和生存美景。就是要有院落、有天井,一家人团团圆圆,其乐融融。要让居民记得住乡愁,只有留住这样的温暖情感,我们的文化才能延续下去。所以,“望山见水”、“记得住乡愁”,应该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中国梦”。 这个“中国梦”里的“故乡”,应该有年轮和光阴故事,有视觉凭证和细节支撑,有自然的庇护与衬托。有了这样的乡愁,我们的日子才会坦然,时光才会灿烂,岁月才会充实。

江南水乡古镇,就是这样的故土家园。呵护共同家园,留住美好乡愁,就需要我们的担当坚持与文化自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