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渔璜故里

2015-08-31 09:48 | 作者:东山老杨 | 散文吧首发

“渔璜”是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周起渭先生的字,先生号桐野,贵阳青岩骑龙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进士,供职翰林院;后任日讲起居注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在《康熙字典》纂修官中名列第三。

今年6月3号,有幸被朋友邀约,访渔璜故里。一路驱车,过了花溪,到了青岩分往黔陶一段,路狭窄了,弯急了,坡也陡了,然而,山也逐渐青翠秀丽了,水也更加碧绿澄澈了。在这样的路上,车速自然放慢了许多,也正好可以偷闲,在看准路线方向之余,一瞥道路两旁的秀美山水,一品林中弥漫而来的清新、潮湿而又夹杂着草木芬芳的空气,真正触到了大自然的气息,实在是别有一番美的感受。

沿着崎岖蜿蜒的小柏油路,过了黔陶乡,就到了渔璜故里——骑龙里,一小个坝子,满种着嫩绿的香葱,据说这里是贵阳的香葱基地,人家户散住在边上稍有些靠山的地方。一条小溪穿过坝子向着远方流去。小溪边,十数男男女女有说有笑,剔捡着刚挖来的香葱,洗干净,分成小捆,又汇集起来,送到繁华的都市,给人们的生活加味添香。

在小溪的东侧,坝子的边上,顺山延展下来的略为凸起约有一个足球场大的地盘上,树木葱茏繁茂,青砖黑瓦的屋角隐隐约约,那就是渔璜先生的故居和当年寒窗苦读的“桐野书屋”了。

在林子和稻田的边缘,用青石砌边铺底而成的一泓山泉,泉水清澈中均匀地透着微微的乳白色,我们去的时候,已经连续下了几天的,再说,今年的雨水又特别充沛,泉水竟有些“浑浊”了,像是有谁把纯净的牛奶倒入其中,更给人一种神秘感。我们用带去的水瓶一瓶瓶地盛满了,可无论是市场上最普通的那种小水瓶,还是可供饮水机用的大水桶,都一样的晶莹透明,纤尘不染,如品香醇般先尝一小口,细细回味,甘甜、清纯而又回味丰厚,可口爽心。同去的朋友,早就作好了准备,装了两大桶。我事先并不知道会有这样的美遇,空空两手,可装不了那清醇甘甜的泉水,颇感遗憾。可转念一想,下次吧,下次一定带上几只桶,拉回来再慢慢畅享那山野中纤尘不染的美味。或者,就把那一份美好品味,定格在心灵的深处,权当作一笔珍贵的财富吧。

泉的旁边,树有一碑,题名“慧泉”,百来个字,大致说,渔璜先生幼时如何愚钝,被教书先生责骂,一怒之下,跳入这泉中,家人救起,从此聪慧顿悟,才思过人,云云。我并不怎么相信。古往今来,大凡学有建树之人,绝非偶然的顿悟,全凭十年寒窗,一生辛勤。

朋友们还沉浸在“慧泉”的品味中。我可是等不及了,独自一人,顺着石块中凹凸不平长满青苔约略有些湿滑的小路向上走去。小路的两旁,古树参天,藤蔓缠绕,稍小些的,树杆光滑。大到盈抱的那些树,是俗话说的“倒皮树”,树皮裂成大小长不等的条,又一条条密密麻麻参差不齐错落有致地披在树杆上,上面一端紧粘着树杆,下面一端微微向外翘起,一棵棵树就像一个个披着铠甲顶天立地的勇士,那铠甲在细雨的滋润下熠熠闪着微光;翘首望去,那树枝舒阔地伸展着,仿佛许多臂膀,撑托起一片蓝天,也护佑着一方土地。

再往上走,爬过几步石梯,就是“桐野书屋遗址”了。古树遮掩之下数丈见方的一个古宅院遗址,边上矗立着断垣颓壁,有的全是青砖砌成,虽历经三百多年,墙残破了,砖却是完好的,那砖砌成的拱门上,抹白的石灰也不曾掉落;有的在相距数米的砖柱之间,用鹅卵石有规律地一层层砌成,其中半壁的卵石已经掉落,另一半的还悬立着,更显出遗址的饱经沧桑;杂草丛生的地面上,零乱地摆放着几个直径逾尺的柱础,从柱础的尺寸可以推想房屋原来的规模和气势。还有四边用众多礅子石砌成的数米高的保坎,足以表明当时主人的财力。在宅院遗址的旁边,有一个尚未完全发掘出来的古地基,其房屋建筑的布局和普通的贵州民居并无太大的差别,其中一处,还竖着两块分叉的石头,那是“碓叉”,碓窝已经不在,从碓叉着力处被磨得光滑的程度来看,那碓的使用,不知经历了几代人,那其间不知舂出了多少大米,滋养了不知多少儿女,也定当培养出了不少的人才。再往前走,经过一个小荷花池,就到 “桐野书屋”了,可惜,要收门票,看门的又没在,铁将军把门,想看看里面的陈设,探寻一点当年渔璜先生学习的情景,也深愧无缘了,但从周边的绿树杂草和翠竹来看,那肯定是一个读书求学陶冶性情的好地方。

还有一点耿耿于怀的是,那“遗址”上面,新近胡乱地建起了低矮的三四米见方的小瓦房,门上贴着窄小的纸幅,像是对联而又绝非对联的歪歪扭扭的文字,只感觉是与佛法相关的什么内容,没有细看,也无心细看;门边还插着几根燃烧过的竹签,在昭示着曾经有过的一缕香火。

现在的人啊,就是这样,别人走出了什么路,就亦步亦趋地模仿,根本不管那路是否适合自己。那地方确实有着渔璜先生求学的丰厚的文化积淀,于是就有人想借机搞点“香火”,也不管是否站得住“佛脚”。那佛脚啊,如果站错了地方,还不如不站的好。

还好,在回来的路上,就路边随便找一家小餐馆,虽不高雅奢华,但清净素洁,伴着山野清新的气味,品尝着炖鸡煮野生菌,确实是此生从未享受过的美餐:鸡虽不是正宗的土鸡,但也足够老了,清炖出来,表面一层黄橙橙的鸡油,让人望而垂涎;再加上细腻清香的黄丝菌、长开了就像小伞略带淡淡的暗红色口感清脆的茅草菌、大朵的香味馥郁的奶浆菌、还有散布着斑点一被碰伤就会变成绿色的细腻清甜的紫花菌,全下成一锅,那味道啊,鲜美极了,丰富极了,盛一碗汤,吹冷一口,就喝一口,慢慢含咏,慢慢回味,别是一番享受啊。只可惜,还得开车,要不然,再来一碗农家的米酒,那就完美得不是神仙也赛过神仙了。

人生,本来就不是完美的,能从路边人家偶然的一餐便饭,感受到大自然的无限韵味,能从两壁残垣几块石础,领略前人寒窗苦读的翩然风度,于物质,于精神,都是丰收,也该知足了。

2012年6月28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