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一九七七年高考

2015-08-25 16:05 | 作者:千里马 | 散文吧首发

近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正在热播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时期的邓小平》,其中就有1977年邓小平力主恢复高考的历史事件,并真实地再现了历史全过程。作为当年亲自参加首届高考的我,看后倍感亲切,心潮澎湃,不能眠,浮想联翩,往事如昨,历历在目:

1977年秋,是我高中毕业后在家乡当民办教师的第三年。忽然有一天,郭校长在教师集会时传达了教育部关于恢复高考的指示,并决定12月初进行文化考试,初选后要经过政审、体检合格后方能于次年入学。“文革”十年间,我们村经贫下中农推荐上大中专学校仅有两人,还都因其父或叔叔均在当时很吃香的人民公社供销社当国家干部,有过硬的社会关系。而余40多位高初中生尽管根红苗正,但均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现在,他们像我一样,朝思暮想都想上大学啊!喜讯传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奔走相告,积极报名者有20多位,而大部分都是民办教师。校长一看这情形,马上规定:凡报考的民师,均不给专门复习时间,课照上,工作照干,不服从管理者取消报考资格。也就是说,愿意参加高考的,仅在业余时间复习。本来离高考时间仅一个多月,连高中课本等复习资料都难找全,且过去“文革”十年荒废了学业,即使有课本也都大多数不懂。

当时我思想斗争很激烈,怎么办?是考还是不考?经过几天的思考权衡,最后还是树立信心,决定不放弃,机会难得呀!数理化知识差就报考文科,自认为还是有点底子的,当年不抱太大的希望,主要是体验一下,为来年打基础吧。主意拿定,我就“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多看多写多记,能复习多少算多少。还利用周日,步行到30里外的县城母校听老师作考前辅导。

到了12月7、8两日,我和本村的20多位考生兴高采烈地来到县城一小,郑重其事地参加了首届高考。由于当年570多万考生突然临考,正如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时期的邓小平》描述的那样,国家教育等部门准备仓促,缺乏经验,百废待兴。有3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一是考场拥挤,监考不是很严。每个考场50名考生,两人一桌,仅两人监考,且不翻桌斗,便于考生偷抄或交流。我在考政治之前,有一位同村女考生就把我整理的复习资料要走偷抄了。还有考历史时,我身后同学问我填空答案且偷抄,结果他们当年也未被录取。二是试卷各省出题不统一,评卷掌握标准不一。如河南作文考题是:1、“我的心飞向了毛主席纪念堂”(我就写此题作文);2、“为抓纲治国初见成效而热烈欢呼”。三是考后不准考生查分,难免有谬误,且在不知自己考分的情况下让考生事先填报志愿。考完后,除数学考得差外,语文、政治、史地自己感觉不错,估计考上应该不成问题,当同村的考生都沮丧时,我反而心里很轻松。

初选的日子很快就到了,春节前,我们公社上百名考生仅有13人参加了县党校的体检政审,我们村我和村医张长记名列其中。周围的人得知这一消息后,谁见谁夸,就好像马上就是大学生一样,自己虽谦虚,但心里就像喝了蜜一样的甜,甭提多高兴啦!天天盼望,夜夜失眠。

可是,在以后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日子里,别提多么难熬了。1978年春,眼看一批批同初选的考生都陆续接到录取通知书到校报到了,连张长记4月份也被信阳卫校录取了,而我左等右等还是不见鸿雁传书,不知是身体、政审不合格,还是志愿没报好而没录取呢?百思不得其解。想去查分,又不知找谁。周围的人得知此情后,有幸灾落祸的,有说风凉话的:“祖祖辈辈都是逃荒要饭的,现在有民办教师(不拿工资,只拿工分)当着就不错了,还想上大学,那不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嘛!”而更多的人给予鼓励,继续复习,下次再考。此时,我心里就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很不是滋味。眼看就到了收麦的时节,我也不再抱有任何幻想,到公社高中向正在此求学的弟弟的班主任求教,找寻复习资料,准备大干几个月再参加考。

命运真会捉弄人,当我对上学暂时不再所求时,到了5月24日上午,生产队正开镰收割小麦,树上的一群喜鹊“喳喳”乱叫,谁知是绿衣天使来送录取通知书了,展开一看:“汝南师范政治语文专业”。此刻,我悲喜交加。喜的是总算等来了好消息,悲的是“迟来的”令我难以取舍:因为它只是迟到的中专,不是大学,我的理想是上大学,这次不上,下次说不定会考上更理想的大学。在场的郭校长连连说,“不能放弃,你知道机会多难得吗?全国570多万人参加考试,大中专仅录取27万多人,你是20比一不简单啊,你也是咱校25位考生中的唯一录取者呀!都怪我以前思想保守,没给你单独复习时间,请原谅!为了祝贺你被师范录取,我和校委会同志刚才商量过,你在咱校当民师3年没拿过一分钱的工资,为了鼓励特发给你3个月18元的工资,做路费,骑上我的自行车,赶快到汝师我的母校报道去吧!”其他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也异口同声地给予鼓励。

听了郭校长等人的劝告,回家向父母汇报后,他们当然很高兴,当日下午,怀揣录取通知书,我急匆匆骑车90里赶到汝师报到,经夜里打听七六级学员熟人,才知我们七七级政语50班已于4月15日正式开学,连同51班到汝南县城南60里,偏僻的马乡镇汝师农场边上课,边劳动,至少“七一”后才能搬回,其余班级师生每轮两周到农场劳动一次,这是“文革”当年学农的产物。

次日返家后,稍作准备,带上行李,带上父亲给的50元钱的书费、学费和生活费(师范生每月补助生活费15元),穿上新买的灰色的确良裤,我于5月28日乘汽车,辗转来到马乡汝师农场才算正式报到。入班后首先见到 的班主任贺老师,还是未婚女青年,26岁,她向我介绍了班级学员等情况:团支书王已婚(毕业后知道的,当时他隐瞒,为了政审合格),曾在部队当过代理排长,26岁;组织委员黄28岁,曾是1966年高中生,当过10年民师,教过8年高中;女班长郭26岁;年龄最小的谢仅18岁,为当年应届高中毕业生;我20岁,在班级算是年纪偏小的。而在我之前一周,班里刚来报到一位马姓女同学,我俩算是“备取生”。毕业20多年后,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了当年在地区文教局负责录取我们七七级学员的杨主任,当我问起自己为什么是首届恢复高考的“备取生”时,他纠正说,你不是,真正原因是邮局出了延误送达错误,应追究责任的,是他们对不起你!时至今日,才算搞清录取通知书迟到的缘由,但是,给我一时造成了多大的精神压力啊!

一九七七,多么难忘啊!是这一年,邓小平审时度势,以一位伟大的政治家的战略眼光和政治勇气,一举恢复了中断10年的高考,“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这一年,我像千百万知识青年那样,找到了人生 的坐标,找到了前进的航向,有了终身“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用武之地!是这一年,党和国家以“恢复高考”为契机,进而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从此中国开辟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天地,昂首迈向建成小康社会的新世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