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南峪感怀

2015-07-26 20:24 | 作者:筱笛一声 | 散文吧首发

流火七月,冀南大地烈日炎炎,在太行山深处前南峪满山满川的绿意中,享受着这里的惬意与凉爽:郁郁葱葱的林间树下,鸣婉转,蜂飞蝶舞,轻捷的小松鼠在林间见惯了观光道上的行人车辆,心血来潮时,也会调皮地出现在大路上;房前屋后的空地上,勤劳淳朴的村民们见缝插针地种上了应季菜蔬、悦目花卉,这些小小的绿植们在阳光下安静生长,欣欣向荣,与山梁上高大的松树、橡树、槐树,山坡上簇拥的栗树、榛树、杏树、桃树,川道中的杨、柳相互呼应,同声共气,共同唱响一曲秀美山川的动人乐章!

在满目的绿色中徜徉,身心愉悦,神缓性舒,“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在前南峪生活的乡亲们是有福的,他们凭借钢铁般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用双手改变了自己家乡的模样,把“光山秃岭和尚头,洪水下山遍地流,沿川冲走河滩地,十年九灾不保收。”的荒山秃岭、不毛之地变成了今天的模样,而他们也早已告别了小麦换成玉米吃,捡柿盖、拾橡子、挖野菜充饥的艰难岁月。全县第一个用电村、第一个通自来水村、第一个秸秆气化村,第一个互联网村、第一个监控全覆盖村……物质条件的改善、精神生活的富足,让外来的人们,赞叹而艳羡!

前南峪,让每一个怀着好奇、景仰、探幽觅胜、休闲旅游的目的前来寻访的人们,都在不同方面受到了触动,得到了启发,抒展了情怀,净化了心灵

连远在台湾生活了几十年的大伯,都在回乡探亲时,被我们带到了前南峪参观。

先是到了前南峪村中,走在整洁的道路上,看着道路两旁整齐的二层楼房民居,家庭旅馆、农家乐菜馆散布其间,村民们脸上是淳朴而又满足的笑容,大伯拿出相机不停地拍照,脸上也露出了由衷的笑容。我拿出相机,为大伯在自己家乡全国有名的幸福村里留影纪念,阳光照在民居前的青丛中,也照在大伯的笑脸上。穿过村子,我们到了前南峪生态经济沟,在景区门口,开车的大姐夫跟门岗商量:老爷子八十多岁的高龄从台湾回来,能不能开我们自己的车带老爷子进去转一转,门岗师傅爽快地答应了,让我们感到前南峪人的通达和善良。在2500多岁的“板栗王”前,在她青翠欲滴的枝叶下,大伯和伯母开心地笑着,老树蓬蓬勃勃的生命力感染着他们,那满树的青翠是生命的宣言,是历尽风霜仍安静喜悦地享受阳光的至深禅意!告别“栗树王”,浏览了碑林,我们来到“国外果树引种高科技示范园”外,伯母感兴趣地问这问那,对地处北方的太行山中能有如此之多的珍奇水果感到惊奇不已,赞叹有加!

回到前南峪村中吃过笨鸡蛋、野菜、栗蘑等野味山珍做的地道农家饭,伯母对槐花馅的饺子感到很新奇,出村的路上,恰好路过几株枝繁叶茂花期正盛的槐树,粉色的、白色的槐花香味扑鼻,我们停下车来,指给伯母看:这就是刚才饺子馅里的花!午后温暖的阳光中,几个大人萌发了童心,在被花朵压弯了的枝条上开始采摘槐花,我的相册里,至今仍然留着那天灿烂的阳光,繁花下两位老人的身影,每每想起那个面画,心中都会涌出缕缕温情。大伯自年轻时被迫离乡赴台,因为一直相信能够回到大陆,所以坚持不成家,直到四十多岁。88年通过红十字会寻人渠道了解到家中亲戚的情况,马上转道香港回到家乡,我至今仍然记得,那个冬,我们在睡中被叫醒,见到了凭着记忆深夜独自从火车站走回刘家老宅的大伯,大伯高兴地打量我们,掩饰不住地喜悦!从那以后,大伯几乎每年都要返乡一次,直到八十多岁的高龄!我知道,大伯心中的乡情、亲情,历经岁月荏苒,仍浓郁、醇厚,象是小心珍藏的老酒,愈来愈香醇。家乡的风土人情慰藉着大伯的思念,家乡的槐花,也会带给大伯对父母呵护下美好童年的追怀吧?

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和前南峪村史陈列馆,大伯和伯母认真地观看,大伯告诉我:“抗战胜利后,老蒋宣布不要求日本对中国的战争赔款,丧失了民心,所以数量那么庞大的军队、装备那么好,也很快就败了。”大伯从他的角度,解释着当年的盛衰成败,后来虽然被迫赴台,但对家乡的不曾改变,08年,民进党搞“入联公投”,大伯不顾高龄,上街游行,反对“入联公投”,为的就是让祖国少一些分裂的危险!赤子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令身处大陆的我们感同身受,由衷感动

前南峪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温暖的亲情记忆,更多的是激励自信,南前峪的发展让大伯从一个侧面,加深了对家乡变化的认知,从前南峪回来,车行市内树荫浓密的道路上,大伯和伯母不住地夸赞:大陆这些年发展很快,邢台这些年发展很快,特别地好!

前南峪以她的丰姿和魅力,感染着来访的每一个人。用勤劳的双手装扮她的前南峪人,五十年如一日,信念坚定,斗志昂扬,既充分发挥着人的干劲,又十分尊重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把对科学、对技术、对人才的尊重与自身勃发的力量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前南峪的村史陈列馆,记录着对前南峪的科学发展和山区建设做出了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的名字:王福堂、王金章、张润身、安建昌、王士贤、于宗周、李振忠、邵开武、李留锁、李保国、周麦生、李世忠……就在今年7月19日,河北农大林学、水土保持专家于宗周的骨灰按照他的遗愿被安放在了前南峪村麻峪沟的苹果树下,老人生前的遗嘱是:活着治山,死了守山,骨灰要撒在前南峪村麻峪沟。前南峪人的执著和敬重赢得了专家们的心,前南峪也在专家们的精心呵护下,成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越是下雨越是往山上跑,经常吃住在山场。起早贪黑做了千余次试验,水土保持,果木密植……于宗周在前南峪试验成功的“水平沟保持水土”经济沟治理模式,已经在太行山区的3个省18个县143个村推广。而麻峪沟1240亩山场,每年能收三四十万斤板栗、二三百万斤苹果!

美哉!前南峪!

壮哉!前南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