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镰、火柴、火机

2015-07-26 15:48 | 作者:江北乔木 | 散文吧首发

说起火镰、火柴、火机来,我有很深的感触,因为在我的童年时代就认识了火镰,在我的少年时代就接触了火柴,从我的青年时代起就拥有了火机。从火镰、火柴到火机的发展过程,仿佛经历了封建社会经济的承袭、资本主义经济的渗透、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跨越,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勾起了我美好回忆

火镰

儿时的我,所见过的火镰形状不一,现在头脑里还隐隐约约的。记得有的人用皮革包着一块大约五公分长、三公分宽的铁,有的干脆就打了一块铁,在上方中间位置凿个眼,就成了火镰,用绳拴起来随身带在身边。

火镰取火有三部分组成,在我们胶东地区,通常由火镰、火石和高粱杆芯组成。因为那时高粱杆到处都是,就地取材,晒干就行了,所以,我们那里都叫高粱杆芯为“火莛杆”。取火的时候,把高粱杆芯靠近火石,用火镰竖着猛烈敲击火石,碰擦出火花,点燃高粱杆芯就成功了,一根高粱杆芯一般用很长一段时间

当时,我所见到的几位老者,经常把火镰和烟包用绳拴着挂在腰间,到了田间地头,刚坐下就想抽烟,干活累了也想抽袋烟歇歇,一般一上午歇三次,就抽三次烟,这时候都要用到火镰打火,火镰打火成了田间地头一道靓丽的风景,我当时就觉得这小小火镰的作用还真不小,成了日常生活的必备。记得那时到了日的晚,老家的男女老少都到周遭的宽阔场地凉快,有一位老人也几乎每天晚上都要来凉快,他倒背着手,手里提着火镰烟包和马扎子,他刚一坐下,就习惯用火镰打起火来,点起一烟袋锅子烟抽着,烟火一闪一闪隐隐约约看清了他黑红的脸膛。这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就会聚拢过来,嚷嚷着让他讲故事,他就吧嗒着一边抽烟,一边给我们讲故事。等到大约讲了一回合了,这一烟袋锅子烟也就抽完了,等到再抽烟的时候,小伙伴们本来就对火镰感兴趣,再一听故事更感兴趣,都争着给这位老人打火,老人也笑嘻嘻地接受,并继续讲起精彩的故事来,什么“岳飞”、“秦桧”、“焦赞”、“孟良”、“杨家将”、“潘仁美”,我当时听了许多许多......。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还有一位九旬老人,头上几乎没有头发了,白胡子、白眼眉却长得很长很长,他是我家五服以内的三爷爷,有人还叫他“白胡子老头”。那时,他整天带着火镰、火石、火莛杆,独自一人坐在我家的屋山东头,一会儿用火镰猛敲击火石、抽着烟,一会儿摆弄着火镰、火石和火莛杆,心里似乎在想着什么心事,他有三个儿子,两个儿子都为国捐躯了。其中一个儿子被敌人捅了一刀,差几步也没跑到家,想想太残忍了。我现在想来,他那时是不又在想他那两个优秀的儿子了?

火柴

火柴在很早以前叫“洋火”,火油叫“洋油”,因为那时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到了我童年的时候,老人还叫“洋火”,年轻人就叫火柴了,记得上了年纪的祖母,经常打发我去买火柴:“没洋火了,你到供销社里买盒洋火吧”。我就纠正着那叫火柴不叫”洋火“,然后就拿着钱,屁颠屁颠跑到供销社,花两分钱买回一盒火柴来。到了下次再买火柴,祖母还是改不过来,因为叫“洋火”顺口了。

火柴比起火镰来,携带方便,用起来也方便多了,到了取火的时候,从火柴盒里抽出一根火柴,朝火柴盒皮上一划,就冒起了食指头肚大小的火苗来,点烟、生火煮饭、点煤油灯、马灯都很方便。那时候胶东地区用的火柴大多是“青岛火柴”、“益都火柴”,抽的烟一般是青岛烟,有人嘲笑益都的火柴、青岛的烟,就编了句顺口溜说“益都的火柴点不着青岛的烟”,说是这么说,大多家庭用的还是益都火柴,男人们抽的大多还是青岛的烟。

记得那时候用火柴都很节约,到了田间地头,人们围在一起抽烟,常常用一根火柴就够了,但遇上三个人一根火柴反而不够用,假若用一根火柴点烟,被会被嗤笑着不懂规矩,给三人点烟叫“散火”,一般先给两人点了烟,掐灭火柴,再重新点着自己的烟,不过,也有不论究的,什么“散火”,那是迷信。在我的记忆中,火柴一直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有了打火机,大多就不用火柴取火了,只有个别人还在用着。

火机

有了火机。那是实现从火柴取火时代的一个质的跨越,火机造型美观、大方,用起来文明、场面,有的人为了渲染身份,身上或包里带的都是贵重金属制造的火机,有的家庭在客厅里摆上造型美观的火机,无形中向客人炫耀一番,有的经销商在酒盒里配装上精美的火机,酒的销量大增,消费者往往是冲着火机来的,有的酒店把火机上印上自己酒店的名称、电话,用火机做起了很好的广告。火机,多种多样,有电子打火的,有放风的,还有手枪、酒瓶模型的,在取火的同时,也引领了消费市场。不过,有了火机也催生了许多事故,事件的发生,那就另当别论了。

忆忆火镰,让我们想到了钻木取火、石器、铁器时代;想想火柴,使我们看到了国家从落后到进步的发展过程;看看火机,把我们引到了幸福美好的新时代。

乔显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