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2011-09-21 10:35 | 作者:杨伯恒 | 散文吧首发

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领导干部是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工作人员,是人民的公仆。领导干部的权力来自于人民,必须用于人民、造福于人民。针对我国目前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实行适度的权力分解,增强权力之间的制衡功能,建立一种配置科学、结构合理、相互制约的权力约束机制:建立党的代表大会的常任制,健全党内监督,发挥各级党的代表大会的领导和监督作用;提升纪检监察专门监督机构的地位,实行垂直领导体制,强化其在权力监督中的权威;完善预防和治理权力蜕变和腐败的法律,制定一部全国性的、有权威的、集党纪国法于一体的权力监督法典,使权力监督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中国共产党作为当代中国唯一合法执政党,来自党外政治力量的监督还比较薄弱,其权力监督主要来自党内。当前,在进一步加强党内监督的同时,建立健全党内和党外政治力量共同构成的执政党权力监督体系,关系到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和生死存亡,因而是当前执政党建设面临的极端迫切的战略任务。

当前党内权力架构的弊端基础上,提出要改革目前党内权力架构和配置,使党内权力专门监督领导体制具有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同时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党内监督制度,关键是要制定党内权力标准和规范,以便为党内权力运行和监督提供可操作性的制度依据。中国执政党权力监督恰恰存在党外监督不足和缺失的问题,而能否搞好非竞争性政党体制下的执政党权力监督,关键要看执政党的主观态度和实际行动。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真正提高对执政党权力监督的有效性。

在权力实质上,必须认识到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党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各级领导干部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坚决破除“官本位”思想,使权力真正体现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在权力责任上,必须保证权力与责任的统一,切实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意克服庸俗的权力观念。在权力价值上,必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我们权力的价值取向,时时处处把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牢记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

决者。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制度,党的改革是中共为发展党内民主所作的一项制度创新。提高全体党员民主意识的基础上,以民主选举制度安排为核心,通过制衡机制的建立,把党内权力配置为决策、执行、监督三个层次,遵循权力制衡的原理,把它作为改革与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取向,理顺党内权力授受关系,并建立相应的组织架构,健全制度运行的保障机制,赋予中国共产党党以更大的生命力。

探讨执政党权力的党外监督问题,为建立完善领导干部权力监督机制、体制和制度,其中包括人大对执政党权力的监督、民主党派对执政党权力的监督和新闻舆论对执政党权力的监督,这是中国执政党权力监督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服务。

权力制约和监督是人类政治生活永恒主题,当前,我们党和国家正处于并且还将长期处于腐败高发易发期,党和国家政权时刻面临着严峻的权力考验,权力腐败现象严重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侵蚀着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威胁着社会的长治久安。当代中国权力制衡结构存在的缺位现象是导致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政治不稳定、权力腐败、分配不公、市场秩序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无论在立法还是司法实践上都处于滞后状态。在立法上,没有从整体、系统的角度进行权力分配。对权力进行制衡是现代法治国目标实现的必经步骤,而对权力进行合理分配则是权力制衡的基础性前提,在权力制衡上,则需要建立起事前制衡、事后制衡的完整的程序制衡方式。在权力对权力的制衡方面。首先,在事前制衡上,两大法系对于强制处分权的法律控制也已经基本上达成一致,都采取了法定原则与司法令状原则相结合的方法。其次,在事后制衡上,两大法系也普遍确立了以程序性制裁为主,以司法救济式制衡为辅的事后制衡体系。

社会转型期官民之间的矛盾激化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社会矛盾的根源并不是经济的飞速发展,恰是利益的分配失衡所导致的急剧的贫富分化。因此仅仅纠结于权力作恶而加强对政府的权力制衡也许还只是治标不治本的疗法。

权力失去制约和监督会导致蜕变和腐败。权力腐败的实质是滥用权力,其基本特征是以权谋私、权钱交换。权力腐败极具腐蚀性和危害性,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权力监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领导干部权力监督是指监督的主体依照一定规则和程序,对领导者行使权力进行监察、约束、督促和控制,防止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现象的行为。权力监督的目的是矫正权力运行的偏差,保证权力在法定的程序和职权范围内行使。

权力运行和权力制衡结构的变迁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权力制衡结构发展、变化也有其自身规律。如果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国家,其权力内部结构失去合理分工、配置和制衡,就很难科学运用权力自身规律和权力最佳资源的配置力量推动社会进步,反而会导致社会发展失序、失衡和腐败。权力监督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探索有效途径和办法。笔者认为,其途径和办法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权力制约机制。适度分解权力,构建合理的权力结构,使权力之间形成一种分立、制约、平衡关系。实行以权力制约权力、以市场规范制约权力、以法律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的架构,防止权力异化。

二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权力监督体系。加强共产党内部监督、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政协及民主党派监督、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等,形成多元化的监督系统。建立预防和惩处并举的权力监督体制和机制,重点是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规范行政权力,严格依法行政,从经济源头治理腐败,铲除权力腐败的土壤和条件。同时,根据权力运行的规律和特点,加强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用制度规范权力的运行。

三是改革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加强权力资源配置的监督。进一步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坚持人民公认的原则,落实人民对选人用人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建立领导干部的选拔、考察、考核、交流、辞职、惩处机制和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度,使人民的权力始终掌握在忠于党、忠于人民、德才兼备的领导者手中。

四是坚持以德律权与依法治权的统一,通过道德的自律和法律的他律,推进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保障领导干部自觉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在法律责任追究机制上,要建立司法审查制度,强化司法追究机制。

五是党政体制的民主化改革与规范市场经济、建立系统的权力监督机制、科学界定政府的职能、改革工资和人事制度使从政行为制度化以及创造司法相对独立。

六是在权力道德上,必须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勤政为民,扎实工作,清正廉洁,严于律己,心胸宽广,容人容事。在权力制衡上,必须懂得人民权力应当受到人民的监督,广集民智以推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不断扩大党员和群众对千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确保各级干部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发展和改革是解决问题的惟一出路。形成合理的权力制衡框架结构,必须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体制,理顺党政关系,完善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落实司法独立的制度。难点是推进党内民主,改进党与人大的关系。突破点应在个别省、市、县建立改革试验区。改革后建立的权力制衡框架结构,就是在发挥中国共产党政党制度优越性的前提下,合理构建执政党的权力、全国人大和政协的权力、政府的权力和两院的权力关系,在理顺党政权力关系后,实行人大常委会立法权、政府行政权和两院司法权的科学分配置、合理分工、权力制衡的权力框架结构,实行中央和地方的合理分权的权力分工关系。实行国家、社会、市场相互分立和制约的关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