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从生活的独立到灵魂的自由

2015-04-16 07:01 | 作者:鉴心堂(王琨) | 散文吧首发

我刚来到大学的时候,也是拖着一个硕大沉重的行李箱,抱着被子走到宿舍门口。打开门的那一刹那我惊呆了,眼前是一幅世界末日的景象:桌子横七竖八躺在寝室中央,周围散落着塑料袋、烟头、废纸,这时候一个上铺的被子探出两个头,两个男人从一个被子里探出头好奇地盯着我······我怔了有半分钟,然后扭头去找班主任调寝(但以失败告终)。一开始,我根本无法想象在这种环境中如何生存,空气中都是剩饭、汗液、霉菌和灰尘的味道,灯火通明的深对着麦克风鬼哭狼嚎、时常一堆人挤在一起看黄色录像······无奈之中,也只好硬着头皮去适应,把桌子摆好、买来扫把把垃圾清除再拖地、和他们商量晚上关灯的时间等等。也是来到大学之后,才去抱着塑料盆学会了洗衣服,屏住呼吸蹲下来刷马桶,拿暖水瓶去一楼排队打水。除非有过宿舍经历,才能知道看多打扮干净漂亮的人私下卫生和公德也会一塌糊涂,也知道了所有东西不按时清洁的话会发霉甚至让你生病住院,可以在家里打钱过来的头三天夜夜笙歌然后吃二三十天泡面。你不得不面对所有的问题,如何吃饭、如何处理卫生、如何面对下、空闲时间的安排等等。想起过去家里人说笑,你这么不讲卫生将来结婚妈妈不在一起住怎么办?我戏谑道:“不有媳妇呢嘛”。那老了,媳妇动不了呢?“不还有儿女呢嘛”。后来才明白了,当生活把你推到了一个无可依靠的境地,你便一夜之间什么都不需要依靠了,根本不需要什么人教。

大学的时间也是自由的,我也曾经三天两头和狐朋狗友下馆子,或是在KTV唱歌到天亮,也曾在人满为患的网吧枯坐一天,人总有醒来的时候,面对空空如也的时光,觉得自己只是做了场。我也曾忙碌过,参加三五个社团,日程表从早上六点排到十二点,活动冲突的时候不停地请假、道歉、请假道歉,每个人都想在学生组织中往上爬,天天被打了鸡血开会、搬东西、开会,回到寝室感觉和几个陌生人住在一起。当厌倦了逢迎和无意义的大小会议,我又在升迁换届的关头一一递出辞呈,坐下来泡一杯茶和住在一起的朋友谈谈天,想想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 大学,不仅仅是时光的自由与不自由,更是思想的禁锢与自由在博弈,记得有一段时间社会反日情绪高涨,一些激动的民众看到与日本有关的物品就不由分说地打砸。每个人都有思考、言论的自由,却在言辞穷尽的时候蛮不讲理,在有意无意的错误后懊悔,在相互矛盾的荒诞信息中茫然不知所措。举个例子,在过去高中穿校服的时候大家只是抱怨无聊而已,到了大学穿着自由的时候,每天站在衣柜前都要犹豫好久,走在路上时常被擦肩的余光或是笑声刺中心窝,柜中衣服塞得满满能穿常穿的就那两三件,每天醒来都要顾虑天气、场合、时髦和别人的眼光······时间和选择的自由,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倘若说大学的上一半时光是五色斑斓、光怪陆离的,那么大学的后半段时光无疑是单调灰暗的。所有打篮球的人个子都高吗,我们为什么需要道德,某国说鼓吹民权职责别国残酷却自己在肤色平等上做不到,然而那个国家成了自由的代号?为什么要去相信一个论点,自己固执的观点有多少是能经得起推敲 ,后来在大家都急于考证、找工作的时候,我却停下来走回图书馆,小学生一样孜孜不倦地做着读书笔记。不论你在学的那一个学科,你都需要一个严谨、系统的方法保证自己的知识是真实和安全的以便实践,提出一句话都需要合理的佐证和推理方式,有时你还需要提出一个将来改进的方法,或是这个观点存在哪些会被误会的谬误。慢慢地,整个人开始变得眼光长远、思考认真,开始知道自己也有不知道东西,知道必须依赖朋友和对手,面对谣言不盲从偏信,面对错误或幼稚的观点提取正确的部分去完美自己。如果你衣服背后有一大团污渍取笑,如果说错一句话也很少有人会不顾你的讨厌直言争辩。你要有觉悟,人能听到、听进去的话是越来越少。在大学为什么要学枯燥的学问,尤其是哲学和逻辑学,就是要提醒你,如果你的大脑有一块污渍呢?

如今坐下来,再去回忆过去的大学时光,最珍贵的便是孤独。因为没有多少人喜欢,所以我孤独地走在植物园的萧萧落木里;因为没有多少人喜欢,所以我只身徘徊在博物馆的青铜礼器之间;因为没多少人喜欢,所以我在台灯下孑然翻阅着五经中古老晦涩的训言;因为没有多少人喜欢,我开始从喧闹的景点中逃离,走到陌生城市的小巷深处,去探索最淳朴的百姓生活······孤独让我开始思考,孤独让我学会选择,因为孤独,我便不再需要人们虚伪的好评,和衣服上的标价来抬升自己,不再盲目跟从或反对别人的观点。

而这孤独的前提,便是你是否拥有生活的独立和灵魂的自由,开始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才能带给你真正的快乐。”

这段话是一位父母在向儿子解释为什么要他读书,作者是龙应台。这段话流传甚广倒不是因为龙应台的名字,而是道出了千千万万父亲母亲难以倾诉的良苦用心。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在父母的“逼迫读书”中走来,成家养育子女后又再去“逼迫”自己的子女好好学习。小时候我也是很厌烦这种枯燥清苦东西,也曾发誓如果将来生了小孩就给他们真正的自由,喜欢看云就坐下来看云,想要看水就由他们去看水。恐怕现在难以兑现这种愿望了,而是想办法把他们送进大学,并不期于他们成多大功名,只要他们衣食无忧、不必终日奔波劳累就心安了。

事实上,也并不是只有含辛茹苦的父母在困惑。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便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高考和大学是当前决定中国人命运的一道门槛,这一点也不夸张,同时也有很多有识之士站出来批判这种制度的弊病。大学的问题有很多,学术氛围低迷官员腐败、学生生活奢靡蹉跎、教学的内容陈旧落后而且无多少实用价值。这样看来大学和国足倒也没什么区别,反正大家都在骂,却没有一个人能提出来改变的办法。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大都是一个原因——没有培育出想要的人才。大学在中国通常有两个释义,一个是高等教育的学府,一个是古代王宫的太学。古代太学讲授四书五经,希望培养出一批可以移风易俗的君子,用于经国济世。现代大学也在希望培养出科学民主的公民,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大家都是希望能通过教育,将人培育成思想成熟、有益社会的群体。

我们的国家,可以独立研发核潜艇、隐形战斗机,却在人才培养的道路上步履艰难。归根结底,人并非机器,面对外力时人不会一味顺从,他们会思考、会质疑、会选择。 我们不可能找到几本人生必备书,然后像给钟表安装齿轮一样,把书完整无缺地“镶嵌”在人的脑子里,倘若那样做人便也没什么趣味了。因为人的诞生本身就是一次进化的错误,这种没有尖牙利爪的生物不得不依赖自己的大脑,没有铜筋铁骨的躯体只能依靠群落,我还听说火药的成功来自于一位道士炼丹的失败,打印机的发明和葡萄汁被撒有有关系······大学,或者说教育可能并非是安装与被安装的关系,我们也不必妄想像安装电脑程序一样给人单方面灌输什么思想。大学,应该是交流,只要这里能够提供丰富的文明资源就够了,他们会自己去选择,倘若你的学问和金子一样宝贵始终是会被发现的。

QQ:80923467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