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游记(四)•长城随想

2015-04-15 18:07 | 作者:我心飞翔 | 散文吧首发

在刺骨的寒风中,我们爬上了八达岭长城。原以为在这北方的寒腊月里爬长城的人很少,到了才知道仍然很多,其中不乏老人和小孩。有一位六十岁左右的老人,右手抚着带点残疾的右腿,口中喃喃到:“***都爬上去了,我咋可能爬不上去呢?”我当即回过头去,向努力着的老人投以崇敬的目光。“不到长城非好汉”,倘若全靠坐车,到了,也不是好汉!

魏巍的长城盘踞在连续的山脊之上,蜿蜒曲折。千年的砖石见证了长城内外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迭。曾几何时,城垛的瞭望口,除了瞭望城下的敌情外,是否也在瞭望塞外的兵强马壮?王朝末年,垛口的射击孔,除了射击愤怒之外,是否也曾射出过敷衍和无奈

明朝的长城没能抵挡住满清的铁蹄,就像秦以来的长城挽不回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一样。站在长城上往下望,不由感叹攻城陷关实在困难;可再坚固的城墙也扑不灭城内熊熊燃烧的大火。李自成的农民大军,远没有杀害于谦袁崇焕给明王朝造成的损失巨大;皇太极的金戈铁马,远没有吴三桂的反戈一击能重创中原的统治。毁灭明王朝的不是别人,正式王朝自己。虽然崇祯帝也很博得后人的同情,就像李自成评价的那样,“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对于“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崇祯帝也是知道的,在罪己诏上痛切反思:“张官设吏,原为治国安民,今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可见崇祯对于当时的腐败认识不可谓不清,却忌惮于大学士们的反对,改革终究寝而不行了。官员们置百姓的生死于不顾,眼中只有捞钱,心中只有升官,行动只为自己,最终导致了民不聊生,起义四起,葬送了大明王朝的江山。

挤上龙椅的李自成本来严于律己,善收民心,但在没三天功夫便打下了北京城后,和他的将相们被迅速来到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过分地陶醉了。宰相牛金星忙于招揽门生、洒金贴字;大将军刘宗敏忙于搜刮赃款、严刑杀人;全然忘记了关外的铁蹄近在肘腋,全然忘了山海关的吴三桂还在权衡观望,全然忘了饱受战乱的百姓还在等待安抚,唯一清醒的制将军李岩也在牛金星的栽害、李自成的怀疑下惨遭杀戮。终于,吴三桂为红颜冲冠一怒,大顺朝便迅速土崩瓦解,李自成和他的将相们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葬送起义的不是清军入关,也不是吴三桂的反戈一击,正是李自成对李岩劝谏的不喜欢,正是宰相将军们的贪图富贵崇尚权势,住进了京城,忘却了昔日公明的口号。

长城不是于谦、袁崇焕,不是李岩、宋献策,而是最高统治者的清醒认识,是达官贵人的清正廉明,是金字塔顶层所决定的政通人和。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倘若政治腐败,挖长城根基的正是那些达官显贵们。康熙在乾清宫的话语振聋发聩:“大清朝最大的敌人就在这乾清宫里。这里烂一点,外面就烂一片;这里要是全烂了,天下就会揭竿而起!”腐败,让政策变了味;腐败,让社会不公平;腐败,让人心失了衡。腐败者,就是误国害民的国妖,就是国家最大的敌人。惩治腐败,就是修葺富国强民的长城。当年蒋介石讲,不反腐要亡国,反腐要亡党。其实不是的,不反腐必然亡国亡党,而反腐却既不亡国也不亡党。秦始皇统一六国,失江山只因苛政;汉文帝钟于黄老之术善施仁政,却埋下了七国之乱的种子。人民民主专政,就是对于人民的民主和对于敌人的专政的结合。上梁既正,下梁自然不敢斜。只要不断严厉打击负能量,切实维护正能量,能够重新拾回人民的信心,同仇敌忾是可以应对一切内忧外患的。康熙皇帝三天三没合眼,总结出的“正大光明”四个字,便是长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