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价的将军

2015-03-17 10:07 | 作者:烛火 | 散文吧首发

作者:烛火

在岷县城西五十多里和甘南接壤的地方,有一座村落,叫做砍不塌,村子的名字好像是和村后的山峰有关,但年代久远,谁也说不出村名的源由。洮河在村子上头沿山而过,转了个弯后又回到了村尾的山下。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半月形的平地。而这块面积不大的平地就成了村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虽然村子背山面水,上下无路,交通阻塞,偏僻异常,但风水却好的出奇,证据是村里出过一位了不起的共和国将领,他就是张明远将军。

1911年,张明远出生在砍不塌的一个贫苦农民家,由于家中生活困难,张明远14岁就买壮丁到西北军当兵,换得60元大洋,20元作路费,40元给了生活无计的母亲。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他曾参加冯玉祥马步芳之战的中原大战。后来参加了宁都起义,成了一名红军战士,被分配在高树勋的12师36旅,由于旅长见他劈刀、打拳练得不错,调他到手枪队当警卫。后升为红5军团13军38师连长,在南雄县水口镇战斗中负伤后。又被调红四方面军政治保卫局担任侦察科长。

红军长征路过岷县时就地休整,刘伯承命令他为岷县县长兼岷县独立团团长,张明远当了46天县长。红军继续北上,张明远把独立团带到会宁,补充进了红5军团。1934年10月,张明远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外交部交通局局长。中共中央外交部当时驻安塞,对外不公开,主要负责接待和护送来往于国民党统治区个干部和地下党交通人员,还负责接送少数中外记者和作家,交通工具只有毛驴驮东西,人员大多数是步行。但张明远克服艰难,不仅出色的完成任务,还开辟了两条兵站线,一条从延安到西安,一条从延安分别到120师和115师。

1938年,外交部交通局改为八路军交通管理局,张明远被任命为局长,负责八路军的军事运输任务和组织沿兵站线在驻军和政府动员军民道路维修。后改任军委军事工业局总务处处长、中共中央党校一部校务处处长、冀察热辽军区后勤兵站部部长、合江军区后勤部部长、东北军区后勤部军械部部长、第四野战军后勤部军械部部长。

1950经毛泽东批准,派张明远等5人先期到朝鲜实地考察调查。张明远到北京受领任务时,周恩来一见面就握着他的手说:“你是红军过腊子口后第一任岷县县长。周恩来交代任务说:现在美军从仁川登陆,朝鲜战局有可能逆转,到那时我们就不能袖手旁观。为防患于未然,派你们先期入朝,实地了解大兵团出动后的后勤保障怎么解决?人员的口粮可以从国内运去,马草怎么办?需要量很大,能不能就地解决?”张明远以驻朝鲜大使馆武官身份到朝鲜后,着重了解大兵团出国作战各种物资就地取给程度,交通道路、气候条件等情况。他提出4项重要建议:一是志愿军过江后的粮食、蔬菜、马料等供应,就地筹措的比例极低,主要依靠国内前送。二是为满足前方部队后勤保障的基本需要,运输要采取多种工具并用。叁是入朝的大部分部队要做好露营准备,应准备一批盖布和帐篷。四是要求部队入朝后严守纪律,防止乱砍乱伐山林。战时的物资供应由就地取给为主转变为后方供应为主,是我军抗美援朝战争后勤工作的重大转变。根据需要,张明远起草了《战时物资管理暂行规则》,在东北军区部队执行。张明远历任志愿军司令部后勤科主任、志愿军前勤指挥部部长、副部长、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副司令员、志愿军后勤部部长,参与组织了所有战役的后勤保障工作。

1955年,张明远被授衔少将,成了名副其实的将军。

有这么一位将军,小村的人该有多荣耀,对将军该有多敬仰啊。至少我一直都这么认为。但是前不久的一件事却彻底颠覆了这种想法。那是在车上,同车的碰巧有砍不塌村的人,不知怎么说起,就有人提到了张明远将军。任谁也没想到,村人居然用了十分不屑的语气评论将军:“张明远?他算什么,给村里什么都没有给,还不如西寨(邻村)的牟局长,人家给西寨就捐了一尊金佛。”说话的是一个老实的中年农民,从说话的底气可以看的出,这话不是他一个人说的,而是村里绝大部分人的对将军的基本舆论倾向。原来从这个角度审视我们英雄的革命将军竟也如此不堪。

如果张将军听到此话,我想他定会难以安息于九泉。将军是全国人民的将军,即使担任着再高的官职,人民也没有给他特殊照顾自己家乡的权利。他不像有些人一样偷窃强夺人民的权利,拿什么来荫蔽村人呢。其实说起来张明远将军是给砍不塌人做过事的,砍不塌以前的小学,就是张明远将军捐出的自家的祖宅。只不过现在盖了新学校,那座无主的将军府就被村书记占了而已。而这些成谷子烂芝麻的小事,村名们有怎记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