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江 炮 台 寻 访 记

2011-09-14 17:25 | 作者:嵩云樵子 | 散文吧首发

近日,在网上浏览新闻和消息,竞看到一篇文章,说是洪江古商城沒有古城墙和炮台。对此,我不禁哑然一笑。估且不论作者本意如何,或对洪江历史不甚了解,但如此武断地下此结沦,我想还是欠妥当的。

洪江地处湘西南崇山峻岭之间,沅巫两水河畔之傍,从朝到今天,在有文字记载的四千余年的历史记载中,不说有无必要像过来古时平原、丘陵地带那样修筑城墙将整个城市圈护起来,但洪江在历史上却实实在在是有着三大雄关的存在,这从清光绪十五年巳丑秋月天柱欧阳钟、伯吕绘图清绘《洪江街市全境图》上可以明显看到,即南关渔梁湾雄关、北关大溪口雄关,均建有城墙式的关隘,屯兵把守,防卫严密。紧靠两关的河下,则设有炮船和卡船,严守江防,收征税赋。东关回龙寺雄关在地图上虽未体現出来,但我想洪江陆路三大出口既然己标明了南关北关的存在,那么东关也肯定是存在的了,只不过限于当时地图绘制主要考虑的是巫水之西的“洪江街市”,那么远离洪江街市四华里左右巫水之东的东关而沒有标示出来就不言而誉了。

至于洪江炮台,好似洪江的西边雄关,位处于洪江西边的高山峻岭之上,嵩云山脉的大洪坡頂,峰高坡陡,涧险渊深,树高林密,苍莽翠绿,离市区大约六公里左右。这里,我想简要的摘述一下有关记载,就非常明白了。据旧时《洪江育婴小识》(卷四团防补识)载:“同治五年(1867年),十馆捐修,略为碉式,纯用条石垒砌,为门以通往来,上有睥睨,当炮眼,可望可守,椭圆坚厚耐”。在最新出版的《洪江古商城》一书中,也明确写道:“古炮台,位于洪江大洪坡山顶,海拔636米,宽3米,高3一5米,,长100多米,此地峰高坡陡,地势险要,为洪江古商城防务要塞”。

另外,还有一则史料可以据证:一九四九年,正当解放战争取得节节胜利之际,原国民党退役军官潘壮飞,为扩充势力,增強割据湘西的自治资本,以芷江的杨永清(红帮头子)为后台,纠集曾庆元(曾西胡子),彭玉山(灵鸡公)等各路头目的乌合之众约五千余人枪,于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五日首先洗劫黔城之后,然后沿河东下,谋图夺取洪江、安江。他们提出的口号是“打开洪江有钱用,打开安江有衣穿”。当时洪江经济繁荣、富商较多,而安江则有湘一纱厂。在攻打洪江的土匪中,其中有一路就是从大洪坡这里进攻的,由于有炮台雄关作屏障,在守护防军坚决抵抗下,经过近一个月的拉据战,最后在当时湖南省主席程潜速派四川部队王陵基部197团团长陈寰瞻亲率两个加强营到达洪江,后又派六十二师,184团来洪增援,才打退了土匪,保卫了洪江。

通过这些史料,我们已经完全可以清楚的知道,洪江炮台是客覌真实地存在的,也不是有些人可以隨便否认的。历史就是佐证,事实胜于雄辩。为进一步认证和了解洪江炮台,我决定实地往大洪坡走上一趟,看看炮台的現状,顺便拍写照片,以作资料和记念。于是9月6日这天一早,我邀约上好友老李随同晨炼的人们一道,慢慢地往嵩云山而行,在经过大兴禪寺后,又沿寺后山径的石级小道折返到新修的上妙音寺的踠蜒盘旋水泥公路直往云雾山頂而去。

妙音寺修健在云雾山頂。该寺始建于北宋元佑三年(1088),現已建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寮房、客堂、斋堂、钟鼓楼等9处建筑,总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占地面积120亩,盘山水泥公路沿嵩云公路已通该寺。该寺耸立高峰,巍峨壮观;红墙青瓦、气势恢宏;斗拱飞檐、雕梁画栋。我和老李紧走慢赶来到大门处,只见整个山峰还茏罩在浓浓的晨雾中,飘渺缭绕,云蒸雾腾,視线还不到40一50米。我暗暗叫苦,担心雾太大拍不了照片,于是只得进寺庙先拍些妙音寺的照片再说。寺内共分四进,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最后一进是正在修建中的新的大雄宝殿,两侧依次順排着念佛堂、观音殿、财神殿、药师殿、客堂、斋堂等。寺内布局合理,环境整齐,香樟青葱,丹桂含翠,花木绵簇,绿草茵茵。我和老李依次虔诚地拜竭了各个殿的众位菩萨,并与住寺的两位比丘尼询问了一些情况,又拍了一些照片。这时,山上的晨雾也消散了许多,于是我和老李告别妙音寺,抓紧时间从寺后翻越云雾山准备往大洪坡頂而去。

登上云雾山頂,只见相隔不远的大洪坡还茏罩在淡淡的迷雾之中,时隐时现,虚无飘渺;云蒸雾腾的乳白色迷雾,似涌动的潮水,一波接一波地朝山峰翻涌而来,蔚为大覌,甚是好看。东边升起的太阳,同样被涌动的层云和迷雾所遮挡,但它白色的光茫透过云层和迷雾照射在绵亘起伏、蔚然壮观的群山之上,不断地驱散着层云和迷雾,逐渐地显现出清晰的身影来。这时,大洪坡已沐浴在和熙的阳光下,呈现出它苍莽如黛、巍峨壮观、青翠欲滴的本来面貌。我和老李沿着掩映在荒草丛生、藤蔓夹杂的羊肠小道,顾不上沿途己高过人头、密密匝匝的巴茅草以及其它野生植物,边走边探索,边走边往前赶,终于攀爬上了大洪坡頂,来到了洪江古炮台处。

这是一个方圆不到100个平方的空坪,长满了野草和荆棘,丛丛簇簇,参差不齐,遍地皆是。在空坪尽头的延伸处,也长满了齐人高的巴茅草和各种藤蔓植物,郁郁葱葱,十分粗壮密集。空坪的靠西边处是一堵长100多米、宽3米、高3一5米用条石砌成的石墙,中间有一豁口,羊肠小道穿过豁口踠蜒盘旋而下直往西去。石墙上长满了各种野草及植物,有的地方已完全被荒草和荆棘所掩埋,裸露的部份石墙墙面頹唐剥脫,斑驳陆离,断垣残壁,更显苍桑、久远和荒凉。順着石墙的南北走向延伸处,石墙的尽头也不知在何处,只依稀间往无尽的草丛中不停地钻去。石墙边已不見昔日的大炮,有的只是一些零星可見的炮眼。我站在石墙下,用手抚摸着那斑斑驳驳、凹凸不平的条石,心里也充满了苍涼、古远和惊赞的思绪。是啊,时光荏冉,岁月变迁,这堵石墙转眼间也有近150年了,它静静地屹立在这里,任凭风云变幻,历史演变,不怕风霜、不惧酷暑赤炎、不畏孤独寂暮,不忘本份职责,依旧紧紧地守护和保卫着洪江,体现出它的无限忠贞、頑强和坚毅!

我沿着豁口的边缘,登上古老的石墙,頓时綿亘起伏、莽莽苍苍的群山尽收眼底,呼啸的山风扑面而来;山岭间森林密布,古木参天;山谷间奇花异卉,竟相绽放;树林中小啁啾,草丛中野兔奔走,更有野蜂在山崖上嗡嗡嗡直叫。我站在凹凸不平的石墙上,不少地方已是坑坑洼洼,有的地方更是残缺不堪。我顺着南向的石墙走了一段,便被丛丛簇簇的巴茅荒草所阻挡,不得不又走回来。然后又攀爬上北向的石墙走了一段,同样被巴茅荒草所阻挡,不得不依旧又走回来。当然,我也抓紧时间拍了一些照片,以作资料和记录之用。至此,我寻覓探访古炮台的任务已基本完成,剩下的就是回到家里的案读工作了。于是,我和老李告别古炮台,沿着来路匆匆下山,直奔家里而去。

以上为古炮台访问记,特记之。

嵩云樵子

二0一一年九月十四日于洪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