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不懂孩子

2015-01-05 17:53 | 作者:何芷聪 | 散文吧首发

最近看了两本实操性很强的书,一本是心理咨询丛书系列茵素•金•柏格和特蕾西•史丹纳的《儿童与青少年焦点解决期心理咨询》。一本是亲子沟通系列美国亲子沟通专家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因为实操性很强,两书读起来都是十分流畅且有趣的。

后者读起来更为顺畅,脉络更为清晰,可能是亲子沟通系列的缘故,所以语言浅显易懂,理论不会太多,很适合父母学习阅读。在读这本书之前,我的目的是完成亲子沟通这门课程的任务,了解亲子沟通的知识和技巧,完成我的读书报告,所以这是我作为学生阅读这本书的原因。我最初会认为这本书更适合父母看,因为这是在处理家长与孩子的问题。

每一个女孩都有一个当妈妈,我也不例外。特别是我认识到上一代即父母对自己运用的中国传统的那一套管教方式的弊端时,我深刻了解到作为我们这一代人管教方式应该改进和学习的地方。同时,在读完本书后,我认为这本书不仅适合父母、学生看,它更适合任何人看,因为它不仅可以处理家长和孩子的问题,它更关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问题。学以致用,你可以把里面学到的技巧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

书中直接讲理论的内容不是很多,因为它注重细节,实操性很强,加上一系列的技巧练习,对读者或者可以说是父母的指导性是十分强的。并且,书中有大量的实例和插图,生动形象地为读者展示技巧如何使用,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更适应。这就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

此书是由美国两位亲子沟通专家编写,所以我们看到的是译本,翻译与原文难免会有一些差别,但总体不影响阅读。然而,中外教育方式的区别才是阅读此书后最让人深思的地方。

中国传统教育方式——棍棒之下出子。多年之后,很多在挨打中成长的家长,还是会选择用打骂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对他们来说,如果孩子实在不听话,用这种方法镇压比较管用,而且不需要任何道德和心理上的负担。因为,大家都这样。

一代一代父母沿用着错误的方式教育着他们的子女,我们的父母也不例外。然后,当我们成为父母时,也要这样嘛?我们今天多了一个选项:改变。我们是否可以说:我们不用棍棒,或恐吓,也可以引导一个人的成长。其实,这也是我们自己的成长,作为父母的成长。

浅读一番,我对以下几点较为深刻。

角度问题。书中倡导的是一种换位思考的方法,从孩子的角度或自己曾经是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感受。父母与孩子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我们要取得孩子的信任,建立共同的信任基础。这本书在最初定的基调就是,把孩子作为跟你是平等的人对待,而不应该是你的附属品,所以作为父母的你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的身上,就好像你不能简单地对另一个成人说,“不能这样!不能那样!”;你不会随意对另一个成人进行惩罚,仅仅因为他没有按照你的意愿行事。

所以,如果你一旦把你的角度换成了,你在跟一个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进行互动时,你自然而然地就会尊重他、理解他,从而跟他的沟通也会容易很多,孩子也会更加尊重你。正是由于这一点微妙的不同,让我们能够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感受到自己在与孩子交流时所采用的不同措辞所传递给孩子的不同信息,并且从过去错误的育儿方式中得到警醒。

当然,我在家长的故事中也有发现:即使你成功地转换了角度,把你的孩子当成是另一个成人 了,你可能也会随时随地遇见各种各样的沟通问题。但是,在这本书里,针对这些情况,它还有不少的技巧是针对于沟通和特殊情况的,即使放到成人社会中也同样有用的技巧。里面不少的案例,可以用到我们日常的培训课程之中,而且是持续的培训。我们都知道,改变或学习另一种教育方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本书就涵盖了你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从家长的实例反馈中根据现实情况再调整方法。这也是此书受追捧的一个原因吧。

另外就是沟通、表达、交流方式的问题。相信很多子女,包括我自己也曾遇到这样的情况:小时候自己使劲地在哭,夫妇看到了只是一味地说“不哭了不哭了没事的”,然后就给孩子一个拥抱就当完事了。

大人并不理解孩子的感受,想要通过否认孩子的感受来安抚他们。“孩子并不需要我们认同或否定他们的感受,而是需要我们回应和了解他们的感受。” 大人是世界上最迟钝的生物,可是孩子很敏感。他们的感受需要我们的回应。孩子的感受被接纳和理解了,他们也就比较能够遵守我们为他们设立的界限,才知道为什么不要哭。

“赞赏孩子的三个技巧:1.描述你所看见的;2.描述你的感受;3.把孩子值得赞赏的行为总结为一个词。”这个技巧是我在学习的过程中印象最深,而且也实践过的。因为读此书到写读后感的这个过程比较长,在学习到这个技巧后我有认真地使用过。第一次是回家是夸侄女很乖,但用的比较生硬,而且夸张化,她不太搭理我,感觉效果不大。第二次是教两个小学生写作业时,我把她写作业的效果和以前的对比,还有有看到后的感受都清楚地表达出来,称赞她进步很大。这一次效果好了许多,写作业更认真了。

这本书的一个好处是: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方向,一个方法,一些可以参考的场景,只有当我们真的进入情境中设身处地的为沟通的另一方考虑了,进入了自己的潜意识,这样的良性沟通的梁才能最终搭建。有这样好的一个机会,为何不用呢?

最后,很深刻的一点是:要把孩子置于一个自己解决问题的环境中。“当我们给孩子提供建议或者立刻见效的解决方法时,其实,我们也就剥夺了他们自己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急于为孩子解决问题,我们要相信孩子是一个可以独立解决问题的个体,你要做的是正确的表达你的感受,孩子自然会知道怎么做。很多家长也体验到这一个技巧的神奇之处。

当一个人处在依赖别人的境地,随之而来的,除了有点感谢之外,更多的感觉是没有能力、没有价值感、怨恨、挫败和生气。很多子女回想自己的失败都会怪罪于父母当初的教育,恨他们当初为何不让自己独立一些。所以,为了再避免这种教育上的失败,让孩子与我们保持独立,帮助他们曾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一天当他们离开我们的时候,能自己独当一面。让他们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让他们亲自经历各种问题带来的挣扎,让他们在自己的错误中得到成长。

我有很多缺点,未来,我也肯定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母亲,但我愿意成为一个会思考的母亲、会学习的母亲,把孩子当成一面镜子照见我需要改进和积极弥补的地方,照见学校教育不能覆盖到的地方,做得再更好一些,十年后,二十年后,我们下一代的下一代,都因教育方式的改变而改变。

这本书值得再阅读,给若干年之后将成为母亲的自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