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移情的芬芳洋溢在语文课堂之中
现在有一些教师感叹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他(她)们都是父母和长辈眼里的宝贝,孩子们聪明,但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缺乏责任心,缺乏自信,孩子的情感在急剧下降……”听到他们的感叹,我觉得,对学生进行移情教育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移情教育呢?下面我谈几点:
一、用爱心创造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
平等、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能给学生以自由舒展的心理空间,使学生沉浸在一种丰富、和谐、温暖、疏朗的氛围中,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引发和展开,而且能够满足学生独立、自尊、理解、信任等情感需要。
小学生天生“具有移情能力”,他们能辨别别人的表情产生共鸣。并借助动作和表情调节自己的行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放下架子,主动打开自己的心灵之门,将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所思所想、经历经验、情绪感受、观点态度等适时适度的、自然真实地与学生分享,从而达到师生之间真正的心灵互动和平等沟通。
1、用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工作方法。
用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工作方法,使学生从内心中感受到温暖而奋发来缩短师生之间的差距,消除心理上的隔阂。这就要求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亲切的语句,饱含期待的眼神,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使他们注意力集中起来。当一个学生受到教师热忱的关怀和呵护时,就会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而且还会学会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并逐渐懂得应如何用高尚的道德情感去对待别人。
2、更新理念,改变“角色”。
新课程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对话合作的过程,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应是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理解的关系,学生与教师人格平等,教师和学生互相理解、真诚相待、共同进步,这是适合现代化要求的新的师生关系。现代社会要求公民有竞争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这是时代对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客观要求。
当学生有独到见解时要尊重、鼓励学生。在新课程改革的舞台上,教师将扮演一个新的角色,需要放下权威,以博大的情怀去呵护每一位学生,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在学生犯错时,教师要做的不是责备,而是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上支持源。一般学生总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的良师,而心底里拒绝神情严肃、苛刻责备的教育者。所以教师更新理念,改变“角色”,应本着“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用爱心创造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
二、教师走到学生中间,经常和学生接触
教师要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间,经常和学生接触,掌握他们的“脉搏”,恰到好处的运用他们的语言或者他们所熟悉的语言。主动打开自己的心灵之门,真正与学生的心灵互动和平等沟通。这样,学生就会理解教师对学生的爱护、关心和尊重,这样会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激发他们兴奋的情绪,并对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和个性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授课中,教师要从教材内容出发,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创设情境来拨动学生的心弦,唤起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激起情感的波澜,迸出情感的火花。
例如: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在一篇题为《未来的XXX》习作中,有的写《未来的学校》,有的写《未来的家乡》当学生把文章写完后,我鼓励学生根据文中的内容配上图画,孩子们可活跃了,有可以水陆两用的教室、什么都懂的机器人老师、超现代的体育馆等,他们的想象超乎我的预料,非常精彩。孩子们在这种氛围中对习作的兴趣是越来越浓厚,对习作课也不害怕了。一段时间后我班的学生,每写一篇文章,就可以将文章的内容,自己的想象、自己的感受融合到一起,为文章配上一些插图。这种作文的方式已成为我班乃至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有这种结果是我将自己的积极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作文课上,我对学生热情亲切的话语、充满鼓励的目光、表情达意的肢体语言,都传递着我的真挚情感,会强烈地影响着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积极思维,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写作中。
三、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移情以情谊为目标,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时空情景中进行情感体验,以使学生体验文中之情。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必须深入挖掘,理解教材,通过声情并茂的语言及体态语,将这种情渗透和体现于教学语言和非语言中,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通过手势、面部表情眼神、体态、距离等系统所传递的情感来牵动学生的情感,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产生共鸣。
教师首先自己要深入钻研教材,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师只有把课文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再把自己的情感传达给学生,就会使学生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在此基础上,再把学生的情感引入到所感知的对象之中。最后教师在调动自己的情感后,通过言行和声请等手段,用自己火热的情感触动学生平静的心,把学生带入与文本相适应的特定情境中去。把学生的感情“移”到教材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实践证明,授课中,教师从教材内容出发,通过师生间恰当的语言沟通,态势交流,既能有效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又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使他们激起情感的波澜,迸出情感的火花,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转变教育观念,实施情感教育
新课程理念要求“以人为本”,因此,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转变教育观念,实施情感教育,使教育过程成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合作精神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教学环节时精心设计,要让学生从学习的结果中知道他们已学到了知识,有所收获和提高,这样学生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诱发出对学习的内部情感动力。教学中教师除了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应该多创造让他们有更多的成功机会,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教师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引发学生的情感。情感具有感染性和迁移功能,教师要善于把课文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再把自己的情感传达给别人,就会使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在此基础上,再把学生的情感引入到所感知的对象之中。让同学们参与课堂、自己讲解,更使得他们的情感得以发挥出来。
通过移情,使学生被作品中的形象、意境等所感染,那么学生展现自己,参与课堂活动的情感就得到了满足, 就能诱发其感情上的共鸣。这样,学生就能受到文学作品的熏陶,深刻体验、领悟到作者在作品中要表达的情感,就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淀更深厚的语文功底。
总之,移情不仅仅只是一种教育技巧,而应该内化为教师为人育人的一部分。移情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受到精神的滋养,打下亮丽的精神底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