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婺源写生——诗情画意
细雨飞扬,走在白墙青砖的小巷里,耳边是轻风拂雨的声音。
婺源很美,尤其是雨天。
婺源的雨,细腻而柔和,清凉却不冰冷,如同年至豆蔻的少女,情窦初开的心扉掩不住那一点一丝哀愁而有酸甜的心思。
细雨飘摇,清风拂面,撑一把淡青色的纸伞,在雨雾中回转,与那一湖轻曳的莲叶相互应和着,静静地听,那一池莲叶像是在倾诉着什么,簌簌沙沙,在水中悠然直立。
我喜欢荷叶,喜欢它独特的美。它在水中,虽是荷花的陪衬,却与荷花同出于淤泥而不染,它与荷花同样有着高傲的品格与清纯的心灵,但与荷花不同的是,它永远坚守本位,作为荷花的陪衬,不计较得失,待到红稀香少,荷花凋零,依旧直立水中,直到凌霜而亡,没有懈怠。
我独自站在池边画荷,笔随意动,却写下了这首绝句:“脉脉盈盈临水照,两三映入碧窗纱。愿随清气湖心老,不做倾城岸上花。”荷叶的美,尽包涵于此了吧!
夏末秋初,雨里没有冬日里的寒冷刺骨,也不似春雨的酥酥濛濛。雨滴轻轻扑在脸颊上,当那一丝凉意传递到皮肤之时,登时便传递到心中,分明是心弦被触动,但整颗心却蓦地宁静下来,犹如张开一张能够与世隔绝的结界,喧嚣不复,尘世之中,繁琐的一切仿佛都被这一滴纯净的雨露所净化,甚至是渡化。
思绪被拉得深远而悠长,逐渐升华,此时的耳空目明,是我从未体会过的,仿佛每一缕风、每一片叶都充满了禅意,一草一木一世界,一悲一喜一惘然。而这种禅意的美,便如同是婺源的气质,一点一滴的细节积攒起来,才形成的整体感官。
雨,渐行渐止。再悠扬的乐曲,也有步入尾声之时。雨过天霁,绵延壮阔的高山腰上,弥漫着轻云淡雾,田野里大片的青穗像是被洗净了似的,晶莹得如同和田翡翠一般,一条小路延伸在青穗起伏的田野中,通往一片茂密的小山林,阳光从疏密的枝头洒下来,亮亮的光斑装点着整片林子,叶端的晶莹水珠闪耀着魔幻般的光亮,随着我们一行人渐渐走入,震颤着滴落在叶下的石块上。
在小路的尽头,徽派建筑错落而布,不远处是一处寺庙,我们经过一座小木桥,踏上青苔的石阶,便来到了寺庙的院子里,只见那寺庙正上方是“佛光普照”四个大字,建筑结构复杂,抬梁斗拱,飞翼重檐,极为复古,像是模仿了宋代的建筑,古意浓重,青烟袅袅。
院子里的地上,绿绿的尽是青草,草中零星布着些许不知名的野花,淡黄色,花瓣微长,由浅到深收入茎叶,我从未见过这般可爱小巧的花朵,蹲在地上细细观看摆弄了良久,这才来到众人找到的一处亭子,摆开画具,挤出水彩颜料,搭上画架,开始作画。
谁承想刚开始动笔,天空便又飘起了小雨,阳光下,雨丝晶莹透亮,似是承载着天空的梦想,微笑着拥向大地,风吹雨飘,扬起的雨丝落入亭子里,落在脸颊上,打在画笔上,大家互望一眼,彼此笑了,抬头望着远处山头上缭绕着的雨雾,青黛绵延,雨雾似梦如幻,诗情画意,便是如此了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