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青州好久不见

2014-10-21 09:01 | 作者:文水 | 散文吧首发

那里,青山绿水交相辉映;那里,亭台楼阁环水抱石;那里,佛寺古刹香火绵延;那里,有我的懵懂童年;那里,也有我偶尔光顾的匆匆背影;那里,有父亲母亲呕心沥血的青;那里,也有他们黯淡无光却充溢着渴盼的眼神……是的,那里就是我的故乡——青州。

故乡用它博大宽广的胸怀,包容着我儿时的任性和不辞而别。然而,如今客居他乡的我,依然没有将它忘记。尽管自己多年孤苦飘零如浮萍,依旧记得故乡是我的根、我的魂。

我家住在弥河旁边,河岸上河草可以恣意生长,湍急的河流中心零星的小岛上,草肥土香,微风过处,缕缕清香循着潺潺流水,股股微波,直扑沁鼻。石边小花无名,却独居一隅,生气盎然。儿时,放学归来,我们总会召集三五玩伴集合于此,天捉鱼,日滑冰。直至暮色四合,父母隔着排排房屋,扯着吆喝状且极具穿透力的嗓门,用命令式的口吻才能把我们强行召唤回家。

说起弥河沙滩,不仅水草丰美、风景怡人,而且盛产银瓜。青州弥河银瓜呈长圆筒形,柄部稍长,长六寸左右,果面有纵沟,中部凸起成棱,脐部稍大。青州弥河银瓜表皮洁白、个大、肉脆、味甜、香气浓郁,成熟时瓜皮略呈乳黄色,瓜肉白嫩。相传,在清朝初期,有一次弥河涨大水,有人从河水里捞出一个白皮甜瓜,食之味美可口,便留种精心栽培,逐渐成此优良品种。青州银瓜盛名已久,早在乾隆年间,就被选为“贡品”。

时候,我家也曾种过银瓜。在银瓜收获的季节,瓜田地里,头戴草帽、身穿长裤的农家人追赶着燥热的风,毛巾搭在脖颈上,一手不停地擦拭着已汇聚成渠的汗珠,另一手忙碌地搜索着已成熟泛白的银瓜。白皮银瓜并不好找,因为它大多躲藏在沧绿的瓜叶下面,随着跳跃的风忽隐忽现,别有一番清韵。银瓜不易贮藏,当银瓜淡淡泛香,表皮还没有完全白透时,就是银瓜采摘的最佳时节。带蒂摘下,轻轻拂去瓜面沙土,用棉纸包实,装箱以待出售。在印象中,自家的银瓜格外香甜。从瓜皮向内直至瓜瓤部分,吃起来清脆爽口,最里边的瓜瓤甜软异常。等到黄昏时分,银瓜都采摘装箱完成,一家人也就开始了饱尝香甜的时刻。那味道,至今难忘。

弥河,自南向北贯穿而下,河道蜿蜒曲折,是我们的母亲河。它滋养着整个村庄,也孜孜不倦地哺育着周边村落。它的慷慨无私,它的美丽动人,无一不是故乡的骄傲。

如果说,弥河在生活上养育了青州众多儿女,那么“宋城”便是青州悠远历史的见证者。

曾几何时,青州辉煌无限,荣耀东方。作为中国古九州之一,青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如今的青州已成功延续古时荣耀,成功获批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务院批复中认为:“青州市历史悠久,遗存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街道特色鲜明,城区传统格局和风貌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青州也不负众望,力争把青州的古城形象呈现得更加生动,承接历史,接轨时代。“宋城”便是青州市打造古城风貌的第一个城建项目。

“宋城”建设以万年为中心,按照《清明上河图》中的内容和建筑风格,在南阳河上一公里余长的“宋城”范围内,恢复历史上的虹桥、表海亭、归来堂、商业店铺、风俗表演等场所,充分展示宋朝辉煌的文化和民风习俗,力争将其打造成为青州历史文化的一个新亮点。宋城建筑恢宏精致,若置身其间,顿时会有穿越时代之感。古朴的建筑,文化韵味十足,历史气息浓重。若非穿梭于街头巷尾的行人装束现代,思绪恐怕一时难以拉回。最为突出的是宋城景喷泉,美轮美奂,宛若仙境。在秀丽的青州南阳河中心岛,古韵十足的戏台临水而起,在水色霞光中,艺人粉墨登场,吟唱着脍炙人口的千古传奇。波光潋滟,余音渺渺。

如今青州市内承古建筑排排林立,赚足了各地游客的眼球,也平添了青州的古韵芬芳。

古朴青州不只因历史悠久而流芳传世,更具备了现代都市花团簇拥的香韵。青州市黄楼镇,是一年一度花博会的聚集地。这里拥有国内目前最大的智能温室型花卉超级市场,各式各样的花种,集欣赏性与艺术性于一体,品种繁多,裁剪新颖,成为青州生态旅游又一特色亮点。在每年国庆节前后的黄楼镇,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追赶着欣赏花博会上最美的花期,生怕错过。

对于在自家门口举办的花博盛会,我自然是喜不自胜的。每年国庆将至,我都会匆匆回家,与家人一同享受这缤纷盛宴。花博会上,人头攒动,如果用“摩肩接踵”来形容人多的程度,我认为并不为过。我习惯一路欣赏,一路拍照,随着有序的人流不知方位地感叹留念。花种多样,花色奇绝,不知名的花儿更是数不胜数,修剪整齐的花草拼接而成的扇状“翰墨青州”壮观大气,造型艺术。那里,有方方正正的韵味汉字层叠悬挂,也有千娇妩媚的造型孔雀惊艳开屏;有竹木花亭的“花园问茶”,也有饱含故乡深情的“花都赋”;有充满田园乡情的“水畔寻芳”,也有朱亭桥头的“闲庭信步”……

水是故乡甜,花是故乡娇,景是故乡美!

古朴青州,花市黄楼。古都青州,正以全新的姿态,携手宋城,一路簇拥前行。

故乡啊,你何时变幻得如此美丽富饶、动人情肠?沉睡在弥河河畔的农家人可都知道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