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云台山

2014-10-15 17:11 | 作者:草原骄鹿 | 散文吧首发

国庆假日,难得休息,陪家人一同驱车千里,赴河南焦作修武县,游览云台山风景区。一路虽竭尽疲劳,然而山水风光的美妙,异乡为客的乐趣,久久萦回,随作文以记。

——题记

中华美景,东西南北星罗棋布,因地域风土不同 ,各有特色,令游人流连忘返,久久回味。如若到中原,河南云台山不可不去,那里是医王孙思邈住洞炼丹,医病羽化的地方,也是诗人王维登高思乡,遍插茱萸的地方。无论袪疾救人,还是寄托情怀,能够流芳百世,皆因中原山水可入画,人文重扬善。

太行山是中原一座绵延数百里,连接晋冀鲁豫四省的庞大山系,它在河南昂首长啸,尽显雄霸之气,吞云吐雾,附视长江黄河的恢宏,坐拥南北西东的壮丽,集天地,收人脉,形成了缩影五岳,尽展人神的钟灵毓秀之范本。群峰高耸,大起大落,成就了历数不尽的惊人峡谷;峡间流水,跌宕逗趣,描绘了难以数计的上乘景致;植被葳蕤,花树交织,勾勒不知年月的山水名画......游人至此,常不思归路,寄情山水,人生乐事。

奇异红石峡

走进云台山旅游风景区,最低处的一景就是红石峡。在游人拥挤的曲折小道上行进,尽管无法随意欣赏峡谷的幽静,却因其山崖陡峭,峻壁嶙峋,谷间水潭飞瀑,川流不息,还是领略到了山水的美妙。

红石峡的岩壁是经历数亿年地质变迁,地壳运动,石英石自身挤压揉搓断裂而成。崖高数百丈,垂直峋立,珠红色重,蔚为壮观。

峡内气温凉爽,气流如滞,人行其中,陡生别有洞天之感,精神为此一振。峡谷幽深,举头一洞晴空揽白云,偶有抹抹植被吐翠绿。藤丛涂贴壁缝,愈显宁谧,虽游人涌动,声音噪杂,却无多少回声,皆因岩石断层所至。

为方便游客,当地人凿壁为路,宽只逾米,外竖护栏,众人只能逡巡移动。石崖兀出,稍不留神,便会磕碰了头顶。在行人外侧,一池碧水莹然,两厢悬崖嵌绿,潭水脉脉含情,流瀑淙淙贪欢,泉涌不知出处,溪流暗自弄香。山水相连,美不胜收。

峡深路窄,婉转回旋,亦步亦趋。身在红石峡,不思长生天。伸手摸到坚硬的石壁,仿佛还有柔软的感觉,软硬一体,远古流今,所蕴涵的矛盾,一如人有硬朗的身体,却藏纳了柔软的情义。

灵动狝猴谷

狝猴谷是云台山一处别致的峡谷。它是大峡谷一支中的旁系,峡深千米左右,下窄上阔,有陡坡,有绝壁,有平台,有跌水,有潭溪,植被繁茂,气韵氤氲。因为有原始的野生狝猴时常出没,后来人工圈养的狝猴置于谷中供游客观看而得名。

狝猴体量不大,弹跳嬉戏,使山水相连的峡谷顿生灵气。笼中狝猴蹲如守山老者,目光凝滞,面色腥暗,嘴唇圆扁,呼吸时鼻孔一膨一收;静观其时,倏忽一跃,箭一般射出,逃向另外一处;时而两猴逗趣,姿势俗鲁;时而咀嚼枝叶,情状恣意;趁围观人多的时候,它又抬起前掌,拧开水龙头,引出管中绢绢流水,逗得众人哄堂大笑......狝猴是人类先祖的旁系,它们只会使用一点简单的工具而不会制造工具,因而没有进化成人类,所幸也并未完全被自然淘汰,但相比其它动物,它们还是灵气了许多。

在这人声鼎沸的风景区,想要见到纯粹原生态的狝猴,也只能停留在想象中。倒是植被原始,榆类植物多,矮化再矮化,呈藤条状侧生,叶片外缘如齿,叶脉清晰如鱼骨。

山谷西侧是一处平台,阔约百米,经人工整饬,形成一处小广场,有坐凳供游人歇脚饮水进食,有造型如蘑菇的凉亭供游人拍照留影。

倾情潭瀑峡

走出狝猴谷,来到潭瀑峡入口前,是一处人工专门修建的水泊,上筑拱。水泊中数十条竹筏,专供游客划筏嬉水。

我们花四十元租一条竹筏,没有蓑衣斗笠,倒是为了安全,一人一套救生衣,统一的桔黄色。跳上竹筏,先是飘晃紧张,慢慢稳了稳神,方才适应。我坐中间的小马扎,妻子和小女一头一个,手持竹篙,划水弄筏。因为是初次尝试,竹筏不听使唤,飘游不定,总是和别人的筏子“打架”,后来才找到了窍门——前边一人用篙掌握方向,后边一人以篙推进,竹筏才能听从指挥,划动自如。找到这个规律,大家开心地划动竹筏,在水面上游弋,钻过拱桥,去到下一个水泊。小小竹排自由追,山影婆娑迎面来,笑语萦萦泊中醉,悠然乐得不思归。

走下竹筏,随行人一起走进潭瀑峡。果然潭池大小不同,形态各异,大如池塘,中如伏虎,小如斗箕。潭与潭有的如朋相靠,有的落差甚大。相靠的潭水脉脉迂回,串通涟漪;落差的潭水大跌,其势汹汹;潜流默默,偶有水泡浮泛;跌宕滚过,引得水花四溅;情人瀑相吻自然,“丫”字瀑合流而泻。近千米峡谷,潭与潭相接,不计其数。水清见底,沙粒一览无余;水静靓丽,山貌倒影清晰。水是有柔性的,逢洞而钻,遇渠而流,或沉默或欢快;水是有力度的,有崖敢跳,有石敢撞,或长啸或吟唱。水瀑跌落处,石底洞穿;水流撞击处,岩石扫棱;水溪浸泡处,石幻珊瑚;水泉拥抱处,砂砾成珠。

潭瀑峡是一首歌,日不息地吟唱;潭瀑峡是一幅画,神来之笔在描绘;潭瀑峡是一部史,诉说远古和未来;潭瀑峡是传神的,讲解着大自然鬼斧神刀的魔力;潭瀑峡是写实的,它向山水讲诉着人类的探求和奉献,智慧与开拓。

流连泉瀑峡

在众多游客的簇拥下,我们走进了泉瀑峡。

抬眼望去,绝壁耸入云霄,一种远古天崩地陷的声音在幻觉中出现。可以想象十几亿年前,地壳运动,架空区的岩石随之坍塌,地表上的覆盖物一并沦陷,在岩壁的凸出部分挂住了盘根错节的古代植物,根带泥土,形成斜坡,再历风蚀浸,植物因温湿度的改变而逐渐进化,空虚处的泥土渐次流失,只留了根系钻入岩石的植物,一团一团地随四季变幻着各种不同颜色。峻峭之处稀疏,略有缓和处,茂密覆盖。

泉瀑峡半山腰的植被遮盖了下面的流水,也遮蔽了下面的所有活动。这里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有太多相近之处,景色秀美,空气清新,风光俊逸。置身其间,人类社会中的压抑,困惑,烦恼,忧愁,牢骚,谩骂,一概烟消云散。《桃花源记》中介绍有一人误入桃花源,经历了其中的一幕,回去后和旁人介绍,大家好奇,再去找,已经找不到了。我想,假如泉瀑峡不是旅游开发,人工修建了观景通道,也没有这么多游人,只有一个人进来,看过了这里的泉泉潭潭飞瀑流溪,出去之后,想要再进入,怕是根本找不到了,而且,来去没有几个月也是不可能的。这样想来,世外桃源也未必是失意的陶渊明凭想象随意杜撰。

茂盛的植被下,另有洞天。这里的潭无论规模还是数量,一点也不差潭瀑峡,水质清得流光溢彩。因为岩壁遮挡了阳光,植被覆盖了散射光,波光鳞鳞却没有晃眼的感觉;也因为水的清净,让这里不见阳光却毫无昏暗的感觉,明媚无限。潭与潭相接的地方,外来的石块比潭瀑峡要多,大似楼,中似房,小的似磨盘,因岩层的缘故,有的外呈平面,有的内含平面,个别也有地壳中泥浆历久凝化形成,在崩塌时滚动出来,颜色灰黑,状成球团,硕大无朋。

潭水洁净,净得诱人,吸引水的女人孩子们蹲身戏水,一掬一捧地扬起,抓拍的镜头中多有珠子散开,煞是亮眼。潭里也有小鱼泥鳅,自在地游玩。都说水至清则无鱼,在这里,这个说法不成立,倒是鱼儿长不大。社会上有人因为这个说词故意搅洪水养大鱼,鱼是养大了,最后落个一网打尽,身败名裂;只把一个好端端的社会搞得混乱不堪,虽摆脱贫困,衣食可寻,却也怨声载道。

看多了一畦畦一池池一汪汪清纯见底的水,偶尔的一潭绿水让人赞叹不已。池中翡翠渐包玉,一处落瀑白晰,飞流溅起千珠玑,恰似情人含泪泣。潭水绿得柔润,绿得旖旎,由不住你想探水轻摸,又生怕毁了这一处珍贵。水底看不到绿草,更看不到潭心,哪来这绿色染水,莫非与天俱来?

泉瀑峡里水声绝妙,有风晃银铃声,有佩环相碰声,有琴弦拨弄声,有月落啼声,有仙鹤呼猿声,有隔岸划浆声,有守田惊呼声,有草原马嘶声,有森林狩猎声,有洪钟大吕声,有两军奋杀声......更为绝妙的是覆于其中的空气,润泽清新,鲜而不单调,清而不幽态,爽而无凉意,净而不单纯。置身峡中,顿觉仙境,身心放松,超凡脱俗,浓浓的负氧离子迎面而来,钻鼻入耳,养眼润眉,心清气爽,洗肺涤脾。

从中层植被沿路钻出,跟随行人蜿蜒而上,不远处的一眼“不老泉”,四季出水,泉水如滴漏沿壁沿草叶淋漓而下,行人以瓶以杯接水,求长生不老,煞有情趣,这一处自然少不了行人拍照。

到得峡谷尽头,高耸的悬壁上,一绢瀑布,轻似棉纱,缥缈回旋,欲落犹挂,缠绵悱恻,含媚藏娇,在万丈绝壁上如仙女恋凡,似老道垂髯,时而洁白象雪,时而暗灰露壁,袅袅而泻,无声滑下,连天接地却浑然无骨。这就是泉瀑峡的极致,名负中原!

攀登茱萸峰

乘旅游大巴,我们攀越环山道,钻过叠彩洞,来到茱萸峰下。茱萸峰海拨高度一千三百多米,停车场距离峰顶也有三百多米的高程,人工修筑的蜿蜒山道仅够两人并行,石阶数千级。

茱萸峰很少有水,满山植被葱茏,人行其中,如置身绿色海洋,群峰连绵,恰似海浪翻滚,云雾弥漫,时隐时现。人在高处,一览众山小。

在汗水淋漓中,我们拾级而上。山道陡峭,石阶垂直,随便伸手,就能触到前行者的脚跟。每爬几米,都得停下脚步喘息擦汗,行人直喊累,然而谁也不轻言放弃。攀登之乐,大约就在以累换高处!

约行千米,走近药王洞。先圣曾经婉拒朝廷厚礼邀请,深居民间,把脉问病,给人医疾,不知救活多少黎民百姓。后来居住在这个洞里,采药炼丹。药圣仙逝,只留亲手栽植的红豆杉历经千年,依然枝叶繁盛,垂青人间。后人为纪念他的功德,为他塑了像,据说文革期间,曾有小将毁坏,过后人们重新雕塑。人啊,也许一时糊涂,干出错事,但是正气不因一时迷误而永远废弃,所谓正道虽历沧桑而不朽!

登临茱萸峰,自感如高僧。我欲乘风飞去,幻然古来稀,莫道不食人间火,却叹人渺小,尔虞我又诈,芸芸却为何?峰顶建有真武大帝庙,也有寺院,由于没有导游讲解,也因为逗留时间,不知其历史出处,也不知沿革。但建筑在高山之巅,巍峨壮观,也感佩人类体力之巨,需知一个人步行空手上山,都气喘吁吁,何况负重攀爬,积石积木修造建筑,谈何容易?

古人体魄无从考起,但就文人尚能登顶,一猜当年山中居住人家多,中途有落脚的地方,二猜当时生活无奈,阶级压迫沉重,品质生活无从谈起,因此王维会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下山的台阶,几乎凌空垂直,有恐高症的人,脸都发白。登阶气喘,下阶腿软,旅游也苦,苦中寓乐!

云台人家

云台山峡美,云台山峰险,久居云台山,不思滇贵川。

我们在山下一处叫岸上的地方安顿住宿。街上门店业务繁忙,各种小吃摊点琳琅遍布,当地的特色产品制作销售林林总总,花样繁多。差不多每家都搞旅游接待,大大小小忙忙碌碌。我们在一户人家逗留了一晚,这家人的辛苦自不必说,一天接待十几拨的游客。他家一个的女子,二十岁出头,聪明灵活,笑语好客,走路似有小风吹动。一大早便出门招呼客人,迎来送往,点菜上水,安排住宿,介绍行程景点,稔熟于心,一天下来,丝毫不显疲惫。从这孩子的身上,我们看到云台人的精神品格,也想像到了建设这个风景区的付出。

叠彩洞据说就是当地人发扬愚公精神开凿的。他们修通了蜿蜒的山道,在无法修路的悬崖里凿通十九个山洞, 有好几个还是一百八十度的转弯儿山洞,旋转而上,多么不容易啊!为了开发旅游业,山里居住的好多人家,放弃了世代生活的景区,搬迁到山外居住,把最美的景色让给了游人!

短短一天半的行程结束了,回眸云台山风景区,有点恋恋不舍,我们为美丽的风光赏心悦目,更为云台人世代不息的奉献精神,吃苦耐劳甘于牺牲的可贵品格,油然而生敬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