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成情思古树茶

2014-10-05 09:13 | 作者:田野流浪者 | 散文吧首发

福成情思古树茶 茶花开处溢沁香

田野流浪者

坚硬如铁,绿荫如盖,枝条虬曲,满含坚韧的力量;四季常绿,特别是在这金秋十月,一簇簇的山茶树,开满着黄蕊的小白花,沁香四溢;一株一株地站立在米仓山与大巴山的深山老林,山坡沟壑,河谷溪边,整片整片地围绕着村庄,谦逊着向每个山民躬身迎迓,就象我们大山里的乡亲一样,是那样的朴实、厚道、真诚。这就是南郑县福成镇的古茶树,默默地、谦逊地站立着,和大巴山米仓山的云雾在一起、和炊烟在一起,和村落在一起,和天地在一起,和我的乡亲们在一起,顽强地生活着,无私地奉献着。让我们近距离的随我的笔尖去读一读、品一品那魅力神奇的古茶树吧。

福成镇与川陕毗邻,地处 南郑西乡,四川通江两省三县的大巴山与米仓山腹地,远离都市的喧嚣与繁华。这里生态环境良好,太阳光源丰富,土壤肥沃,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带区域,量充沛,受秦岭南坡,大巴山米仓山地理环境气候的影响,这里生长着有成片古茶园和上万亩野生古茶树。古茶树属野生植物资源,资源稀少,其树龄之长、面积之大为陕西乃至周边省份所罕见。这里沟沟村村,随处可见。经过上千万年的历史演变,古茶树与人们成为了相生相伴的神仙伴侣,茶叶成长为人的精神支柱。

我是在这块贫瘠但又富有的大山里土生土长大的,自我记事起,我认识的第一种树便是茶树。那时,我家的房子是被茶树围着的,我们的村子亦是被茶树围着的。远远望去,皆是一片绿色,村子里除了零落分布的土坯房转角楼和具有川居特色的吊脚楼三合院外,茶园之外便是高山茂密的原始森林,一望无尽的林海。简直就是一幅天然的风景画。置身此地,心就会生出一阵惊喜与激动。以至于长大后身在他乡想家时,每每总有一些古茶树的影子最先进入怀念,那婆娑的树影常常撩拔着我一波又一波深深的眷恋。

福成的古茶树远近有名的莫过于干龙洞的茶树,由于它的边远,它的闭塞,到现在我也找不到任何史书记载,也找不到它的栽培历史。在福成民间有传说,早在清代以前福成先民就掌握了高超的制茶工艺,以乾隆年间干龙洞的茶叶就作为朝廷的贡品。早在明初就以“味薄而清,甘香溢齿”的独特风味与其他贡茶相媲美。福成的茶树,全部以野生著称,著名的东米仓古道上,也许这里的茶叶伴随着盐巴布匹走向神州大地。几经迁徙的先民懂得制茶、茶、种茶,一壶清茶,香飘四溢,那是生活的甘苦,在刀耕火种玉米、稻子荞麦的日子里,他们爱上了天然野生的古茶树。山里人爱茶种茶,一缸子俨茶,就可以驱走疲劳,茶余饭后的龙门阵伴随着葱绿的茶树就迎着和煦的山风展示着自己长青的生命

在我记事的时候起,老家人就特别爱喝茶。那是山里人勤劳,日常辛勤的在田间地头劳作,在每家的饭桌上,火塘边总有一两个大茶缸,泡着特别浓的 俨茶。小时候天气炎热口渴时抱着大茶缸一阵猛喝,那又苦又涩的味道,至今回味无穷。那是家乡的味道啊,解渴提神,益气开胃健脾。大凡有客人来时,首先敬上一壶上好的自制手工炒青新茶,再给客人杀土鸡,炖猪蹄,热情款待。远方的亲戚来了走时还不忘捎点口劲大味儿香的炒青。老家人总是自己喝粗一点儿的茶,他们说耐泡,口劲大。忒别好的茶都舍不得喝,那是用来待客了。那个时代最好的茶也就是炒青。被命名为陕青1号到7号,也就是7个等级了。制茶的工艺特别简单,土砖坯搭起的一口斜装大铁锅是杀青和干燥的设备,在院场里上面搭一木杆,地上铺上木板,将新采摘的茶叶杀青后,装入麻布口袋扎紧,人们手搭木杆,脱掉靴子光脚进行揉茶。当地人称“蹬茶”,又戏称脚板茶。经过反复的揉捻后,经过晾晒,手工抖散开来,再上锅手工抄干,直到茶叶收缩变成灰色。炒茶是一道辛苦严谨的活儿,温度高,经常双手被烫伤,还要看好火候,火大了,翻动速度就要快,慢了容易炒焦变色。采摘的鲜茶叶越嫩,制出的茶叶就越好,等级也就越高,可以买上个好价钱。七八十年代,最好的炒青也不过8-10元一斤。晒青茶,当然价钱就更低了。大集体生产的时代,每逢清明过后,鲜鲜 的嫩茶叶,沾着米仓山的晨露,山坡上,梯田里,全生产队的男女老幼背着竹背篓欢快的采着茶,一阵阵山歌,在大山里久久回荡,在队部,另一拨劳力则在杀青炒茶,院场里,有经验的男劳力站成一排排,手搭木杆,在欢快的“蹬茶”。。。。。。福成的脚板茶,制茶工艺简单,当你喝过这茶后,你会爱上这茶,爱上这古茶树,爱上这山,更会爱上这山里的人。时过景迁,随着制茶设备机器的引进,杀青机,揉茶机,压条机,烘干机取代了繁重的人力。茶叶的品质不断提高,一批优质名茶,高档名茶诞生了。福成的“脚板茶”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在历史的长河里。那是一种家乡的味道,福成人无论走多远,都是挥之不去,不离不弃的一种情结,永远烙印在山一样宽广的胸膛里。

福成的茶尤其以“干龙洞”的茶著名。“干龙洞”在福成镇田坝里通往明三湾村约3公里的地方。那是一个在半山腰天然形成的溶洞,洞内无水,供奉有许多菩萨塑像,这里香烟缭绕,烛光熊熊,披红挂彩,许多善男信女,常到这里上香烧纸许愿还原,香火常年不断,也在当地很有名气,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在这溶洞的一面坡上生长有数不清的茶树,那就是美名远播 的“干龙洞”茶的主产地。这里海拔气候温度降雨量是最适宜名茶的生长环境,尤其是它的土质。这里是典型的石灰岩夹杂着碳板岩硅酸盐地质构造带,土壤表层是风化的碳板岩和黄土,富含钾、硒、锶、铁等许多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也特别适宜茶树的生长。干龙洞的古茶树始栽于何时,已无任何史料可考,就是这片古茶树孕育了“干龙洞”品牌的“银梭”“毛尖”,走出了米仓山,走向了大奖的舞台,走向了南郑名牌的天堂,说到“干龙洞”茶,就想到勤劳善良憨厚朴实的福成人民。“干龙洞”茶那就是福成人的代名词,是福成一张闪亮的名片。也许就是沾了干龙洞的灵气,让干龙洞的茶和古茶树永远常绿长青,富裕一方勤劳的人民。

福成的古茶树遍布福成的山山水水。有人说到处都是茶树,那算不得古茶树。福成地区在1953年前与碑坝同属四川达州地区通江县管辖,53年后划归陕西南郑。是四川川北地区物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通过查阅《通江县志》和《四川通志》,这些地区自元明到清,都经历了无数的战乱,匪患,最早在元代,当地的土著土家人客家人就在山里采摘天然野生的茶叶制茶和种植,有相当远的历史。历次战乱后,土著土家人【巴人】随着四川的总人口逐渐减少,历史迎来了著名的“湖广填四川”,许多福成先民从湖南湖北陕西贵州迁徙而来,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种茶制茶技艺和茶文化,因此在清乾隆年间,干龙洞的茶叶作为乾隆王朝的贡品,也就不足为奇了。不是因为茶树的年龄定义,而是因为福成的茶叶悠久的种植历史和茶文化的古老而大放光芒。我们在做地质矿产勘探和普查时,还有山里经常进山采药的山民调查了解,在福成镇的安家湾村范家湾,白玉山后的大厂湾,两扇门河和荒梁上,街房坪,发现了相当多的最远到明代至清代的人类居住遗址,有大量的古柏树,古茶树和成片的竹园。由于原始森林茂密的覆盖,这些古茶树还顽强的生长着,枝干粗壮,枝壮球曲,历经千年风霜,顽强的向森林的缝隙生长,它们离开了人类的呵护,永远失去了贡献香茗的机会,在大山深处,向偶尔路过的人们述说沧桑和荣光。

福成的山山水水都是茶,古茶树和她所孕育的茶文化,已深深地根植于心灵深处。我们崇拜他,是因为古茶树的繁茂象征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预示着新兴产业带给山里人实惠和富裕。昔日的“脚板茶”永远流进了岁月的长河中,在今天,虽然不是很富裕的福成人,待客依然是一杯沁香情浓的古茶树奉献的毛尖新茗,只是腊肉猪蹄还是家常便饭,更为高雅的是在山里採得云雾露水无根水给您泡上一壶香茶,比起那福成白玉大山里的清冽山泉水,那情浓无暇,这就是地地道道的福成人。

人生本来就是一杯茶,或浅啜或慢饮,或豪饮或畅快,就这样悠悠地喝着,许多人生难解的结,便在时间的缓释中悄悄地解开,许多人生的焦灼,便在这茶叶的沉浮中淡泊了下来。就像品茶中那种淡淡的滋味一样,荣辱利禄都是过往云烟,唯有淡泊才能抵达宁静致远的境界。我不懂得喝茶的妙处,更没有研究过茶文化的精髓,我喝过米仓山的山泉水泡过的“脚板茶”,也喝过“干龙洞”的毛尖新茗,韵味之中品出的更多的是米仓山的胸襟,福成人的良心,山水南郑的魅力,田园汉中的壮美,今生今世,千秋万代,不离不弃。

福成茶花正开时,丽影米仓舞婆娑。那千里米仓,那“脚板茶”的韵味,那“干龙洞”毛尖的香甜,我是福成人,我将永远记在心里。

作者【汉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