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散文

2014-10-01 10:07 | 作者:岩青草 | 散文吧首发

我与散文

第一次见到“散文”这个词是在小升初的考场上,那时年少气盛的我,信心满满地对班主任老师说:“除了西安中学,别的学校都不去。”可就是这个散文,让我想落空,最终与这所陕西省的重点中学失之交臂。那时的小升初,只考算术、语文两门,能到这个学校参加考试的都是各校的尖子,算术和一般语文知识拿个满分不在话下,拼的就是作文了。那年的作文题目是《我要做共产主义接班人》,要求通过一个故事写一篇散文。看着题目,我脑子一片空白,“散文”是个什么东东?,踌躇半日我只好将在课堂上写过的先写为什么,再写怎么做的论述文《我们要做共产主义接班人》凭记忆写在了卷上,不用说内容的空洞,语言的贫乏都不会得到高分。下来后才听人说,散文要有一件事或一个故事,要夹叙夹议,这才初识“散文”。

就是在进入初中的阶段,我逐渐迷上了看小说。每天晚上做完作业,就是看小说的时间,为了第二天早上多睡一会儿,我会在当晚就把小辫梳好,听着钟表催人的滴答声,一边立起身歪着头编小辫,一边用眼睛的余光去追逐书中的精彩是每晚留在灯下、窗前必有的身影。当时流行的许多小说《苦菜花》、《青之歌》、《敌后武工队》、《红日》、《红岩》、《欧阳海之歌》等等一本本厚厚的小说就是在这个时候读完的。以后又听一位我崇拜的人说,初读书的人往往喜欢的是小说和故事,只有有了一定的读书基础和生活阅历的人才会对散文感兴趣。这“散文”二字在我的心里又多了一层神秘,多了些许向往。

随着年岁的增长,虽然正常的学业被中断,但还是读了一些当时能得到的书,以后有了《散文》杂志,报刊上优美文章也越来越多,逐渐对散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现代散文是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形式之外的文学作品,她不仅可以是一般的叙事,也可以是抒情哲理、议论、随笔等类型,但不论是什么类型,一篇好的散文最根本的是发乎于情而出乎于美,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优美准确的修辞正是散文的生命。随着对散文阅读的深入,散文的“美”感染着我,吸引着我,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凡有动笔之处总想努力在文章中增加一些“美”色。在条分缕析地做着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时,用“方兴未艾”、用“马鞍型”去形容行业状况和企业发展的走势;用“五月的阳光明媚灿烂,五月的鲜花开满大地。”向厂广播站投稿,用“桃李争艳,杨柳青青,春已浓也”答友人来信;用“四十年的光阴是漫长的,谁能数得清李老师的辛勤付出,四十年的岁月又是暂的,李老师总觉得要做的事还很多很多。”去记述我曾访问过的一位香港小学教师。我用“顶着日一天中最毒的阳光,汗水与连枷齐飞;手摇着风车从早到晚随太阳旋转;阴连绵的秋日,独坐在院场上,看护着满场满院的花生;迎着夕阳,将零零星星收下的田坎豆、田边地角归拢来的五谷杂粮,用簸箕簸干净,平均地分成一份一份,等待着荷锄挑担下工的社员取回家”描述下乡插队的生活…..。散文呀,散文,我是这么幼稚却执着地想靠近你。

后来我得到一本《中华散文百年精选》,这部汇集了百年散文精华的典藏之籍,字字珠玑。从这里我读到了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看到中国民主改革的启蒙者对中国的热和期望;从许地山的《落花生》看到散文原来可以这样写,不用任何华美的语言,没有一点矫情,朴实无华,甚至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却读来流畅顺口,表达了一个多么重要的做人的道理,就像笔者笔下的落花生。陶铸的《松树的风格》借松树表达了一个忠诚革命者的高风亮节,曾鼓舞了多少青年人去努力做一个具有高尚品格的人;朱自清在《背影》中所描写的父爱,是我们每个人都曾从自己的生活中深切的感受到了的,朱先生把这司空见惯的爱用细腻的笔写了出来,让父亲的背影、父亲的爱留在了许许多多人的心里,不正体现了文学作品反映着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吗。杨绛借“隐身衣”对世人的嘲讽是多么深刻;梁衡先生的《觅渡,觅渡,渡何处?》一文,让我认识了书生红色领袖瞿秋白,带着对他的崇敬,读完了厚厚的瞿秋白传,回过头来,重读这篇文章,更加佩服作者的深情和提炼概括能力,他短短几千字的文章,将伟大革命者瞿秋白的一生描写的简洁生动,打动人心。沈从文先生在《街》中,从小小街镇上清晨的鸡鸣狗吠,白日里妇女的辛勤而单调枯燥的劳作,家长里短,以及偶而掀起的些微波澜的喜和悲,直到长无灯,只有狼的嚎叫和肆无忌惮侵袭的夜晚,以最日常的生活,表现了这个被土匪掠走了男人的街镇,留在女人们心底的辛酸和寂寞。“有个小小的城镇,有一条寂寞的长街。”小街的日子并不“寂寞”,寂寞的是人的心。只有二千多字的散文,却写尽了人间悲惨,比许多小说、戏剧更加震撼人心。

潘岳先生的《西风胡杨》是我近期读过的一篇一经触目便难以忘怀的散文,作者如醇酒般浓烈的情感,优美铿锵的文字,读来让人血脉贲张,莹莹泪下。作者笔下的胡杨,是男儿的铮铮风骨,是中华民族艰苦卓绝仍坚忍不拔的象征。读着这样的文章,人的心灵会得到净化,人的情操会为之升华。这浓烈的情感若以诗歌去表达,诗歌的精致使的这种表达难以淋漓尽致;若以小说去述说,复杂曲折的故事使情感的宣泄难以痛快酣畅。只有以“情”为根为源,以“美”为求为标的散文才是最好的表达形式,才有这么震撼人心的力量。我爱散文。

慢慢地熟悉了散文,便会用散文的眼光去打量其他的艺术形式。一幅山水画是一篇散文;一座根雕是一篇散文;观看张艺谋的电影更多的看到了散文的风格。有了散文的意识,比较同是描写清廷皇帝的《少年天子》和二月河的《康熙大帝》,一个更多的是对景物的描写,情节没有那么剑拔弩张,在相对舒缓的描写中,以优美的语言,表现出少年天子顺治的雄心壮志,他的热烈,他的软弱,他的多情和无奈,令人唏嘘,很有些散文的格调。而《康熙大帝》更多的是泰山压顶,黑云催城的强烈对抗,波澜壮阔、起伏跌宕的情节,更显小说之长。

岁月荏苒,转眼间已到花甲之年,在人生将老未老,生命将衰未衰之时,还该干点什么呢?有朋友说,可以写写剧本,你看,那么多吸引人的韩剧就是许多退休或歇工在家的女性写的,可是仔细想想,本人的文学水平太差,剧本创作一点基础都没有,又缺乏编故事的能力,只能对邻国的才女们徒有羡慕、钦佩之心;诗歌也是我喜欢的艺术形式,可是诗歌是带着镣铐跳舞,难度太大,况且秉性过实,难有“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浪漫;要么写写小说吧,可是又没有想象力,而且小说是社会的横断面,一篇好的小说要求掌握的东西太多,还是感到力所不能及。还是散文最好,她不会因为从先秦到唐宋,从明清到近代,从解放到改革开放,已有那么多的明星闪耀而嫌弃一个微不足道的初学者,不在意我年已花甲而在散文的路上,才刚刚开始蹒跚学步,不嫌弃我的如一颗小草般简单平凡的履历。一草一木总关情,是啊,只要有“情”散文就有了枝繁叶茂的根源。

花甲学艺,岁月早已磨去了名利之心,而没有了名利的束缚,剩余的只有快乐。滔滔逝去的时光有时快得让人心慌,但有了与散文的缘分,生活就有了目标和底气,不再有“时光像水一样流过,生活像一张破网,提起来什么收获都没有。”的惆怅;生活有时会让人烦恼,翻开自己曾经写下的文章,快乐和信心会从心中悠然升起,焦虑和苦恼荡然无存。每有文章收笔,总会先发给几个同有写作爱好的同学,于是每天清早就会急切地打开邮箱,一旦看到他们的复函,那就是寻常生活中令人最感快乐的节日,我会把他们的评语记录在日记中、复制在文件夹里,函件会久久地留存在邮箱中,经年累月舍不得删去,而同学的真诚和热情更是牢牢地留在了心里。每每浏览网站,不会忘记去“散文吧”看看,读读别人的美文,享受散文之美,学习散文的技巧,增加正能量。也不会忘记去看看自己的网页,留意哪篇文章又增加了多少读者,感受那些不知名的读者带给我的鼓励和快乐。人生有一项爱好是一种幸运,喜欢散文是一种幸福,就让散文,来为我已进入秋天的岁月增添一抹春天的气息,给西下的晚霞增加一丝灿烂,去尽情享受散文带来的快乐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