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说南京》整理更新七:环城游

2014-09-25 22:11 | 作者:陈明月5169 | 散文吧首发

《品说南京》整理更新七:环城游

南京城墙始建于1366年,历时21年建成。从外到内由外郭、京城、皇城、宫城四重城墙构成。现存的33.676公里京城城墙不循先古都城取方形或矩形旧制,蜿蜒盘桓在钟灵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间,规模雄壮工艺精湛,为“世界都市第一墙”。外廓城则长达60公里。

沧桑数百年,宫城、皇城、外廓三圈城墙早已毁坏殆尽,惟有高大的京城墙巍然屹立。现在通常所称的“南京城墙”、“南京明城墙”即指京城墙。

城墙一般高14米到21米,城基宽约14米,顶部宽4米到9米。多用花岗岩或石灰岩条石做基础,上面再用城砖垒砌内外两侧外墙。内外两侧外墙之间常用碎砖、砾石和黄土层层夯实填满,最上层是用厚约1—2米的桐油、石灰、黄土拌合的灰浆封顶夯实的防水层。墙顶用城砖铺成地面,有石质排水明沟,相隔约50米用石质出水槽将水排出墙体。城墙顶部和内外两侧墙壁的砖缝里,都浇灌用石灰、糯米汁(或高粱汁)或再加桐油掺和而成的“夹浆”,牢牢粘合城砖。城墙顶部靠外一侧有锯齿状矮墙和射击孔。城基每隔一定距离有排水洞,将城墙内侧的积水排出城外。

京城有城门13座,城门上都建有高耸的城楼,以聚宝门最雄伟。聚宝、三山和通济三座城门各有城墙四道,每两道之间的空间称为“瓮城”,可作战时防守之用。聚宝门是城门中最坚固的一个,城楼以下部分基本保存完整,而且有特殊设施“藏军洞”。“藏军洞”实际上就是里端封闭的砖券门洞,战时可供兵士休息和存放军事物资。聚宝门最南一道的城墙上有两层共13个“藏军洞”,左右两侧的城墙下部又各有7个,共27个。每洞可容兵士百人以上,共可藏兵3000人以上。这种设施在我国古代的其他大城中是极为少见的。

每座城门都有内外两道门,外面一道是从城头上放下来的“千斤闸”,具有坚固的防御作用;里面一道则是木质再加铁皮做成的两扇大门。平时行人车马都从城门洞里通过。

在秦淮河穿过城墙的出入口处分别建有东水关和西水关,水关设有闸门3道,前后2道为木闸门,中间设铁栅门以防潜水入城之敌。东水关内侧还设有33座瓮洞,分为3层,上面两层为藏兵洞,下层可通水通船。此外,还设有金川河闸、武庙闸、半山园闸与琵琶闸等多处涵闸。这些涵闸设有铜、铁管和铜水闸,只能进水不可进人,设计巧妙、结构合理。

南京城墙用砖约3亿5千万块。朱元璋下令5省、20州、118县烧制城砖。城砖长40~50厘米,宽约20厘米,厚度不少于10厘米。每块砖上都有烧制的州、府、县及工匠和监造官员的姓名,不合格一律退回重做,再不合格治罪,严格之极。

在极左愚昧的年代,南京曾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拆城墙的群众运动。由于经600多年风屹立不倒的明城墙还是太结实,拆的太慢,由于有识之士的奔走呼号,终于被制止。不计其数的城砖被拆碎,散落民间。

经近年抢救性修复,现在明城墙大部分完好,仍是中国最大的一座砖城,并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京城墙是中国历史上唯—建造在江南的统一全国的都城城墙,是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无论历史价值、观赏价值、考古价值及建筑设计、规模、功能等诸方面,国内外城墙都无法与之比拟,是继秦长城后的又一大人文奇观。

明城墙玄武门至神策门段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将拆除城墙西侧30米整治范围内质量较差的低层仓库、厂房、危旧住宅以及部分质量一般的多层住宅,清除城墙沿线的堆场及垃圾场,拆迁面积74001.2平方米。预计今年2013年7月可以完成。届时从太平门至神策门环湖城墙彻底贯通,市民可以在城墙上畅走10多里。(《现代快报》2013-1-24 B7版)

我由此想到,南京应当考虑将明城墙全部修复,使全市的明城墙环起来。

城西高架入地也有利于修复拆断的明城墙。

因为明城墙被拆断,不能成为串联神策门、狮子山及阅江楼、绣球公园、八字山、古林公园及紫金塔、石头城、清凉山、愚园、白鹭洲、月牙湖、半山园及王安石故居、梅花湖、前湖、琵琶湖、富贵山、白马公园、九华山及三藏塔、鸡鸣寺、台城、北极阁、玄武湖等众多旅游参观点的纽带,形成不了环城游。而且环城墙附近还有紫金山、雨花台、大报恩寺遗址、莫愁湖和秦淮河等与之交相辉映。

因此我呼吁修复被拆断的明城墙,让明城墙环起来,打造环明城墙旅游风光带,实现环城游。

(撰文:陈明月5169)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