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之旅──稻穗迷情
今天清晨,从高雄开车前往屏东,道路两旁尽是住宅村落,原本的田间原野风光,也随着都市化的脚步而逐渐消失隐去,内心难免有着几许的惆怅。待至高屏大桥时,无意间瞥见桥下的稻田,业已黄澄澄一片,顿时惊觉中秋已临,此时也正是家乡即将秋收农忙的时分……
水稻在以往的农村生活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每年夏天插秧,秋天收割,其生长期至少要三个月以上。它是一种外表看似容易照顾,事实上却是病虫害种类甚多,且必须要有相当栽种经验以为凭借的农作物。
稻子成长至两个半月时,会从每株稻子的中心部位,抽出淡绿色的稻穗。此时期的稻子,看起来相当娇嫩。基本上,稻子是属于风媒花,其花粉传播,得靠风力帮忙。因此,如果大地无风或者风力太强,对其有效传播花粉而言,都是一种严重的伤害,往往因为无法授粉,而造成所谓的“白穗”现象。
穗花传粉之后,青青的稻穗会继续成长,在每粒淡绿色的外壳之内,会缓慢地注入乳白色的米浆。而后米浆越聚越多,整颗的稻米也就变得更加丰满。此时的稻穗,由于承受越来越多的稻米重量,因此便会慢慢地弯腰低头,而其稻穗颜色也将逐渐由绿转黄,形成一幅金黄色的美丽田野图案。微风过处,轻轻摇曳,切磋互丽,沙沙声起。
童年时候,时常跟随父亲巡视稻田。举目眺望,绿野平畴无尽绵延;所见之处,淡青金黄交相铺陈。沿着田间小埂,走入金色稻田,两个高低有别的身影,顿时成了这幅欢乐图景的一部分。蓝天白云朵朵,麻雀阵阵飞翔,此番动态的田园景象,真犹如荷兰画家梵谷(Vincent Van Gogh)笔下的〈麦田群鸦〉(Wheatfield with Crows, 1890)一般。
除了眼光观察、用心体会之外,但见父亲用双手小心捧起金黄稻穗,仔细地检视察看,用手捏捏稻粒,偶而也会摘下几颗,放入嘴巴检测其成熟度,以作为择定收割日期之依据。父亲虽然是个农夫,也仅是日据时代小学毕业,但他那种对大自然崇敬之心,的确令我印象深刻。
站立田间小路,环视四周田野,由于插秧时期未尽相同,因此虽然同是稻田,但是映入眼帘者,却可有多样的风情。稻穗高低有别,青黄颜色互异;淡青者倨傲,金黄者谦卑,人生百态,尽收眼底。风过波浪万顷,尽是淡青角色;演奏田园一曲,有劳金黄羽衣。
微风轻拂,稻穗迷情添新意;谦冲为怀,浩瀚书海谱人生。在此个人本质类似、周遭环境雷同的情境中,其之所以还能突出重围藉以成就理想之原因,将可能仅限于吾心是否能够“空、虚”而已了。终究,空能无欲,无欲则刚;虚乃有容,有容乃大。
如今,离乡四十余载,稻穗风华虽已逐渐模糊淡化,田间迷情至今依然记忆犹新,而所遗憾者,乃是如今人事已非而已。抚往忆昔,回首从前,衡之金黄稻穗的风范,也真教人感触良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