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之旅──水稻活水

2014-09-12 06:34 | 作者:麗澤嵐影 | 散文吧首发

水稻,顾名思义就是一种需水性很强的植物,它一生的成长,可说是与水源息息相关。为了能有效地保存水分,避免水分因不当的下渗而流失,因此栽种稻子的土壤,一般概以黏质较高者为佳。

水稻是一种很奇特的农作物,它对水分的需求,并非始终一致,而是随着不同的成长阶段,而有所差别。基本上,育苗、插秧时期的水稻,需要有充足的水分,以利其行光合作用,扎稳扩展成长之根基。在抽穗开花阶段,由于其基础业已稳固,其重心应逐渐转变至开花结果之上,因此稻田水分必须逐渐减少,以免继续繁荣其枝叶,而影响其稻穗之结粒。至于当稻穗逐渐转变成金黄色时,则灌溉必须中止,仅保持稻田适当的湿度即可,藉以避免热气蒸熏,加剧病虫害的发生。

随着秧苗的不断成长与扩增,原本稀疏可见地面的稻田,将渐渐地为绿油油的稻禾所掩盖。由于稻禾株体茂盛,不仅各丛间的距离,在无形之间为之缩小;即使各单丛之中,也会因每丛稻子之数量,概在三、四十株左右,而显得相当拥挤。

在这种情况之下,由于稻田通风不易,其内部温度显然会比表面为高。此时,如果尚有大量水气由下蒸熏的话,则稻子将很容易得到稻热病。如不及时喷洒农药,整丛或一大片稻子,将会因病害之故而全部枯死。

在水稻栽植的地区,埤塘似乎是成了映照蓝天白云的另一道风景,只是大小有别而已。这是农人的智慧,在多季节,它具有调节雨水的功效;在干旱时分,它则立即变身为植物救命的活水。而平素的埤塘,不仅可以放养鱼类,栽植水生植物,又能有效涵养地下水源,可谓生机功能无穷。

如果不幸遭逢大旱,水库无法提供充分水源,以为稻子成长所需之时,则其整个的种植历程,也必须适时地加以转化成类似旱作的模式。当然,埤塘的水源,就成了可资运用的应急来源。

由于这种旱作栽培模式,与水稻原生的本性不同,因此其生长情况和收获量,也显然会有很大的差异。只是,纵使水旱环境有别、种植方式殊异,但是栽培者之心,仍然理应前后如一。

全数可教,建构心灵启爱意;变幻模式,点妆教育现新基。教育人类,其实跟栽培水稻一样,必须因应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特殊的成长环境,给予适当的教育素材、以及不同的教育方式,而非仅是一成不变、或是固步自封而已。

终究,天下无不可教之人,只怕吾心业已因循怠惰而不思权变而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