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

2014-08-23 09:42 | 作者:夏威 | 散文吧首发

许久未回故屋了,大约是两年前的事,一直有一种想法回老宅看看,尽管所距不远咫尺之间却是遥如天涯漫无归期......

走在沧桑的青石板上不知什么时候就这样老掉了。有时候想回去看看,想走一走老了千年的石,想重温童真年代,但每回归一次心便更多了一份怀思,也许是因为他的老便染了心境,怕自己变成其中老的部分,可是老宅依旧在古镇水边静静的守候,不离不弃,不争不扰。

现在的老宅是91年发大水后翻建的,迎街两边已改造修饰一新,徽式的建筑重塑着古镇的街貌。推开门已显苍凉,客厅端正的方桌边依旧安放两个古黄色的藤椅,使我想起结婚时二拜高堂时景情。穿过客厅右边是父母的卧室,左边是后改造的书房,书架上早已落满了离别的尘埃,泛黄的书页中还夹着当年用柿树叶子做的书签,它记录着青春时光

后门外不大的小院中生长着唯一的绿荫,一颗有四十多树龄的柿子树,杆茎碗粗,随意遮掩着二楼,如持胸前的伞给小院一片阴凉。老树四季分明,春吐嫩绿翠芽,天枝繁叶茂叶色深绿,果实青黄金红。季风一来荡得丰满成熟的柿子如少妇妩媚浅笑,荡得儿围着它转。秋天柿树呈奉果实后叶子便三三两两地落了一地,娇红金黄。之后光秃秃的枝干便不惧凛冽的

柿树和老宅相处默契,有着一定的情缘,它也是父亲和大哥一起栽的情结,因为这棵树后院的两间平顶楼房所以只盖了六米跨度而且当时未建楼梯,也因为这棵树少年时的我想上楼却从树干上摔下被跌得半死至今仍留旧疾。柿树它陪伴我成长,给我们果实,分享我们快乐,也惩罚了一个少年的轻狂。

屋子里的旧居陈列有序一如从前,一把见证老了时光的吉他,显得亲切隐痛,它追忆着曾经多少欢笑与泪水,让人更加怀念最初深刻的儿时老宅。

故宅的门前有塘屋后有河,曾经天蓝水清,陈留旧欢。记忆中旧宅温馨如初。迎街的老宅旧砖多年被粉得如一样的白,透过粉白隐约可见毛主席的语录,三小间半土半砖的草屋不大简洁。童年记忆中古旧的砖墙上有门板上着,门枕石上二开的门筒却很耐用,一推吱的一声门便开了,仿佛在叹老了的声。屋里几个胳膊粗的站柱被油漆得光滑滑而圆润,屋地面凹凸不平的泥土却有些潮湿。屋子内顶棚却是每年用报纸糊的,它也成了老鼠的世外桃源,静时便在顶上练兵,饿了米糊的纸浆便是最好的点心。

记忆中土墙是用门板扎壳后添土夯实,厚厚得足有六十公分至一米,上薄底厚,冬暖夏凉。季到来,周边雨水蜂涌而至墙边,肆意嚣张,如洪水洌过,雨急了我们在屋中拿盆接漏。雨大了四周水急喘至门枕,大人们便冒雨疏流,祖母便眼望流水怔怔发呆,怕水冲酥土墙倒了下来,我们却全然不顾,只觉水大好奇在一边用纸叠起小船,玩起漂流来。

雨季过后便帮土墙根培些新土,以求巩固。春天到了,蜜蜂们便在这土墙里钻洞安家,我们便找一打针水的小瓶子在里面放一点油菜花,用一根稻草将其掬出盖好,放在桌上观赏,内心充满欢乐 。

后来母亲在厚厚的土墙上打了一个窗,每次我做自习时便呆呆地望着窗外,我一直在想窗外的天是怎样的世界。每天天不亮就听见外面赶早市的人行声匆忙,轻一脚重一脚“咚咚”的生怕迟了误了街市。我常常听着这样的喧响到天明,等待中早晨太阳便从窗外一寸一寸的爬到我的桌上,我起床洗漱学习,然后又一寸一寸的看着它逃走。

老宅的院子因为未建房子显得很大,院周围不高的土墙有残破的旧瓦盖着,整个院子都是原始的泥土,我们每天在这松软的地上摆一方桌学习,也嘻戏打闹。院中有旧砖碓的花台,周边因潮湿长满了青苔,花台上种有四季的月季、金银花、炮竹红、兰花等。而我独爱桅子花,淡雅、梦白,远远地就让人能嗅到独有的清香,每年花季烂漫时奶奶便采戴发间,幽香袭人。秋天到了蛐蟀们便彼此起伏对我们发出诱人的叫,那是童年庭院快乐的歌谣。

老宅夏日夜空星星离我们很近,伸出手却是怎么也抓不到数又数不完的憧憬。只有老宅的灯挂在半圆的拱门下,不大亮的15瓦灯泡负责着客厅和房屋的光明,也考验着我们年轻的眼睛,每晚作业做得匆匆,月底来临便陪父亲赶夜做月报表,因为白日贪玩夜晚便常打瞌睡,所以父亲便给我们许多深刻的教训,记忆中那时灯光朦胧得像一双噙泪的眼睛。

大概是年龄问题,我每次回归旧宅都不想离去,静静的立于院内,看着老了爬满青苔的柿树,我抚摸它粗糙的皮,感受嶙嶙骨里的四季。感受旧宅的情结,感受柿叶那俊红的脸如蝶舞飘旋优雅落下,还有逝去在庭院里那些老去的时光,那些童年的欢声笑语,心,就一点点伤感起来,我似乎听到了祖母在喊我乳名,暖暖的仿佛尤在耳边。

老宅正随着时光衰老,现在老宅门前屋后的塘河都显得那么清瘦,已很难听到蛙虫的鸣叫,沧桑的石桥也早已累弯了腰,驼成筋骨。老宅历经沧桑陈旧风化,但老宅依旧斑白幽远,静静地守望在故乡的街头,很黏很稠让人入骨思念

老宅陪我度过人生美好的时光,这是一个难以割舍的情感,是唯一能让我安放心灵的地方。是抹不去的情怀,使我在人生曲折道路中逐渐成长坚强,也是我迈向人生中温暖的港湾。

夏威于14 .6.16 合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