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霜何处落

2014-08-22 08:31 | 作者:酋黄 | 散文吧首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最早的霜,应该落在了渭水河畔青白苍茫的芦苇上,应该落在了《诗经》古风泛黄的书页中。那时的霜应该是凄清的,苍凉的,令人迷茫的。因为朝思暮想的“伊人”还在茫茫水域的另一方,又是溯又是洄,虚无缥缈,“宛若水中央”。无需多想,霜还落在了思慕者的头上、身上,还有心上。身是凉的,但心是热的,不然,怎么会“道阻且长”,还一咏三唱,说不清到底是情,是追求,还是理想。

或许是记忆出现了断层,或许是岁月流失的迷茫。直到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曹丕《燕歌行》的出现,历史的天空悠悠飘落的白霜才又凝聚在萧瑟秋风摇落的草木上。一位少妇盛年的独处和月下伤情的衷肠,伴随鸣琴和皎月,一韵到底,一气呵成,婉转而悠扬。无论是溯游追寻的迷茫,还是独守空房思念忧伤,都是由清澈的露珠化为洁白的冰霜,感情的“风”与“歌”一路有霜。

穿越两晋,走过分裂的南北朝,秋霜在纷乱中来到大唐。“霜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秋霜似乎落在了狱外那薄薄的蝉翼上,一代才子骆宾王不满武则天的统治,坚守正统始终是历代文人追求的理想,更何况牝鸡司晨,迟早会毁掉来之不易的李唐。谁曾想为他人操刀,骂得狗血喷头,只落得个美人一笑很欣赏。这个世界是由男人和女人共同组成的,千万不要小瞧了女流之辈,历史证明一代女皇风流业绩开创了前所未有的辉煌。看来“知了”的翅膀真是太单薄了,“鸣蝉”虽然不失为一代有实力的歌手,但《讨武曌檄》最终也只能是一时的绝响。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薄谁与共?”再也不是“芙蓉帐暖度宵”的时候了,一个曾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封建繁荣的皇帝,所谓的“明皇”可做了一件糊涂事 ,马嵬坡前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女人,即使尘埃落定,再回到金碧辉煌的大殿,鸳鸯瓦上浓重的霜华,翡翠薄衾又怎能遮得住内心的悲凉与失落?我佩服大诗人白居易的想象,一曲爱情长恨之歌,至今仍像一枚红红的霜叶胜过二月美丽的鲜花。

当秋霜落在江南半的枫之上,一个落第的举子恰逢其时的停泊在这里。“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一首诗成就了一位诗人,一首诗留下一段传说。姑苏城外,寒山寺里,那幽幽的霜钟,如洗的清亮,又岂止传到客船上孤寂的人儿心中。我想每当游人撞响寒山寺的洪钟,那钟声一定会穿破历史的烟云,响彻在辽远而深邃昊天长空。

江南的霜真是太薄了,只会增加些落第文人心头的凄凉和寺庙钟声些许的清亮,哪比得上北国塞下寒霜的凝重。“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我仿佛看到,夕阳残照,孤城紧闭,我仿佛听到繁霜满地里悠悠羌管的独鸣。一位将军,迎风而立,问家家万里,问功在何许?一杯浊酒化作了两行清泪,经年的风霜,早已铸成了寒风中将军头上那灿然的白发。一个国家的软弱,一个政府的无能,即便是胸有壮志,雄才大略,心忧天下,又该如何?

这种人生的风霜还曾落在诗仙李白的镜子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这天真似的发问,又怎能掩盖得住诗人内心的酸苦与悲凉。这种霜还曾落在诗圣杜甫的酒杯里,“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酒杯淹没了苦恨,繁霜染白了双鬓,饱经风霜的生活,才换来了一部部史诗。这种霜也曾落在一代词人苏东坡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鬓微霜,又何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无论多少坎坷,无论多少风霜,一蓑烟,不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秋霜何处落?它落在了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的路上,“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它落在了李商隐送别的诗行里,“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它落在了白居易《春夜》的旅行中,“霜草苍苍虫切切”“月明荞麦花如”;它还落在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里“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当然,它又回到了苏东坡的《赠刘景文》一诗中“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里。

老天是公平的,“霜降”属于二十四节气之一,自然规律没有谁能够超脱。“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现在常常比喻只管自己的那一份,不管别人的事情。其实,能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已经很不错了,“他人瓦上霜”也不是自己能管得了的,即便是自己能管,也不一定别人要你管,我还是提倡先个人清扫好自己的门前雪,家家门前无雪阻,基本上也就做到了路路通。

霜该落还落。俱往矣,数风流人物,却看今朝。一代伟人毛泽东格外喜欢霜,他的很多诗篇都写到了霜,而且气势豪迈,催人奋进。一九二九年农历重阳节那天,正在闽西一边养病一边领导土地革命的他,面对漫山的野菊花挥笔写下了《采桑子·重阳》。“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一九三五年长征途中,毛泽东经过娄山关,激情满怀地写下了《忆秦娥》:“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碎咽“的雄壮诗句。要说最让人感怀的还是毛泽东写于一九二五年十月的《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雄伟壮阔生机盎然的深秋优美的图画。

秋霜从遥远的渭水河畔到滔滔的湘江,跨越了魏晋大唐两宋,直到慢慢的长征路上;从思念悲情痛苦,到慷慨激昂雄壮;一路飘落,蒹葭草木,蝉翼瓦楞,江南塞下,最终落在了人们的头上和心上。“霜满天”“霜满地”,古老的中国,勤劳的民族,饱经风霜,必然会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灿烂和辉煌!

评论